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经济史-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66…

时期的铁兵器,也发现了春秋时期的铁农具。如:1956年在山西侯马市 

北西庄春秋遗址中出土铁残犁铧,说明铁被运用于生产工具方面。1977 

年又在陕西凤翔秦都雍城秦贵族墓葬中发现了春秋早期的铁镈 (锄类工 

具)。铁兵器也已出现,甘肃灵台县景家坪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 

把铜柄铁剑。 

     战国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不断进步,这主要表现在生铁柔化技术的 

出现,铁器的使用和制钢技术的进步诸方面。生铁柔化技术是战国时我 

国冶铁技术的又一大成就。这种技术是把生铁铸件经过热处理或将铸件 

加热后反复锻打,使其内部含碳量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经过柔化处理 

的铸件,提高了韧性,减少了脆性,扩大了铸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了铸 

铁的质量。考古发掘的实物说明生铁柔化技术出现在春秋战国之交。洛 

阳市水泥制品厂古遗址中出土的铁锛,经鉴定是公元前5世纪经过柔化 

处理的铁铸件。铁锛表面产生了一毫米左右的珠光体层,增强韧性,改 

善工具性能。战国中、晚期的铁器遗物中,经柔化处理的更多,1951年 

河南固围村出土的铁带钩,1957年湖南长沙出土的铁铲、1965年河北易 

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的铁镢等,都是经柔化处理的展性铸铁。在欧洲经 

柔化处理的展性铸铁是18世纪出现的,比中国晚了不少世纪。战国时期 

铸造铁器出现了铁范,原来使用陶范,陶范只能使用一次,反复制作陶 

范费工费时,使生产效率受到限制。战国时出现了铁范,1953年在河北 

兴隆古洞沟战国晚期燕国遗址中发现了40付87件铁范,其中有钁范、 

锄范、镰范、斧范等等。这种范可以连续使用,铸造的器物质量好,不 

必作太多加工即可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和降低了成本①。欧洲一些国 

家16世纪才开始使用金属范,比我国约晚19个世纪。战国时炼钢和热 

处理技术也有较大发展和应用。这时的钢是由用铁块加热反复锤打渗碳 

制成的,称之为“百炼钢”。战国时的钢制品屡见不鲜。如江西新干县 

袁家村战国粮仓遗址出土的两把铁斧,刃部有钢。西安半坡村第98号秦 

墓出土的铁凿,经检验,是含碳量较高的钢。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 

土的5种51件铁兵器中,有6件经金相考察发现其中5件是钢制的。 

     战国时期铁器已经普遍使用。《管子·海王篇》说:“今铁官之数 

曰:一女必有一鍼,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 

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 

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轻重乙篇》载齐桓公的话说:“衡谓 

寡人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 

为农。一车必有一斤、一锯、一釭、一钻、一凿、一銶、一轲,然后成 

为车。一女必有一刀、一椎、一箴、一鉥,然后成为女。请以令断山木、 

鼓山铁,是以毋籍而用足。” 《海王》、《轻重乙》等篇一般均认为是 

战国时期的著作,反映了当时农业、手工业中普遍使用铁器的情况。考 

古发现了大量铁制农具和手工业工具,也有助于说明这一点。1950年、 

1951年、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铁器有犁4、镢 

4、锄36、铲10、镰1、斧12、凿1、削5、刀类9、钉1、铁带钩1、匕 

首1、其他铁器8。此外,还有铁铤铜镞86,共179件。”①1955年石 

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发现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全部铁、石、骨、 

蚌质工具的65%②。1964年至1975年间在河南新郑县郑、韩故城内西 

南部(仓城村南)发现战国时的铸铁作坊,面积达四万平米,出土残炉 


… Page 67…

一座、烘范窑一座和一批陶范及铁器。陶范能看出器形的有镢、锄、镰、 

铲、锛、凿、削、刀、剑、戟、箭杆和带钩十余种,以镢、锄范数量最 

多,出土铁器也以镢、锄的数量最多,此外还有铲、锛、刀、削、凿、 

镰、锥等。1977年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古阳城遗址发现战国时冶铁遗址, 

出土大量陶范,其中能看出器形的有镢、锄、镰、斧、刀、削、戈、箭 

杆、环等,还出土了残铁锄、残铁镢等铁器①。1964年于河北易县燕下 

都22号遗址出土铁器65件,其中有50件是生产工具,计有刀12件、 

刮刀2件、凿1件、镢6件、锤1件、锥17件、斧7件、锄1件、镰2 

件、铲1件②。1953年于河北兴隆县寿王坟战国冶铁遗址中出土铁范87 

件,其中锄范3、镰范2、镢范47、斧范30、凿范2、车具范2,绝大多 

数均为生产工具用范③。1957年干扰顺市莲花堡燕国遗址中出土铁器近 

80件,均为生产工具,其中镢60多件、锄2、镰2等④。1974年于广西 

乐平县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其中170余件为生产工具, 

其中有锄89、斧10、锛6、凿6、刮刀59、削9⑤。这些考古发掘出的 

材料,充分说明战国时铁器在农业、手工业中普遍使用,已经取代了石 

器、木器、蚌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所以,战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普 

遍使用时期。 

     铁器的使用已很普遍,有的学者据1927年至1980年171篇考古发 

掘的报道、简报、报告指出,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冶铁遗址,出土铁器的 

有辽宁、吉林、内蒙、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 

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新疆 

等21个省 (自治区)的100个县(市),约192个以上的地点①。不仅 

冶铁遗址的发现和出土铁器遍及韩、赵、魏、齐、楚、燕、秦七国统治 

区,而且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铁器出土,说明边疆兄弟民族也使 

用了铁器。出土铁器的种类已超出《管子》中《少匡》、《海王》、《轻 

重乙》诸篇所述的范围、种类。出土的农具有:镰、臿、锄、铲、耙、 

犁等,出土的手工业工具有:斧、锛、凿、钻、锤、削、锥、针及铁范 

等;出土的兵器有剑、戟、矛、匕首、刀、杖、镞、弩机、鐏、胄等; 

其他用具有:鼎、釜、盘、权、颈锁、脚镣、车具、带钩、环、管、钉 

等等。这些用具涉及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铁的质量提高,春秋晚期铁已经开始用做兵 

器。到了战国,战争次数频繁、规模扩大,铁兵器也日益普遍使用。战 

国晚期铁兵器已成为大量使用的重要兵器。文献记载的战国时的铁兵器 

有“铁剑”、“铁椎”、“铁釶 (矛)”、“铁甲”、“铁杖”、“铁 

钩钜”、“铁殳”、“铁銛”等。宛(今河南南阳),战国时先后为韩、 

楚占有,这里冶铁业发达,以出产铁兵器而闻名。《商君书·弱民》载: 

 “楚国之民,……宛钜(钢)铁釶 (矛),利若蜂虿(蝎类毒虫)。” 

 《荀子·议兵》载:“楚人……宛钜铁釶,惨如蜂虿。”楚国因以产钢 

铁制作的矛而闻名,引起别国的恐惧不安。如秦昭王曾说:“吾闻楚之 

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 

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②韩国也以出产铁兵器而闻名, 《史记·苏 

秦列传》载:“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邓师、 

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 

 (射箭时用的皮制臂套)■芮 (楯),无不毕具。”从苏秦的话中,可 


… Page 68…

知战国时韩国是个重要的钢铁工业区,并有一些地区以制兵器而闻名, 

如棠溪、墨阳、宛、邓、龙渊、太阿。这些地区所铸造的剑戟能“陆断 

牛马,水截鹄雁”,能“斩坚甲铁幕”,说明已能把生铁锻造成钢,而 

且炼钢的技术水平已达一定高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较普遍地使用。从 

考古发掘来看也是铁兵器日渐增多。如 1964至1965年于河南新郑县郑、 

韩故城东城内西南部(仑城村南)发现战国铸铁作坊,从发现的陶范器 

形看有刀、剑、戟、箭杆等兵器器形①。1952—1956年于湖南长沙东南 

郊月亮山等战国晚期楚墓中出土铁器有剑7、戟1②。在湖南“衡阳市公 

行山十八座墓出土铁器20件,其中有剑7件,矛4件,戟1件”③。1965 

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中出土的铁器79件中有胄1、剑15、矛19、 

戟12、鐏(戈柄下端园锥形金属套)11、刀1、匕首4,这几样兵器共 

63件。此外,还出土铁廓底坐铜弩机1件,铁铤铜镞19件④。这些考古 

出土的材料都说明,战国时期铁器已较普遍地用作兵器。然而,这时铁 

兵器还不能代替和完全代替青铜兵器。所以,战国晚期考古出土的铜兵 

器数量仍然颇大,尤其是贵族墓葬出土铜兵器较多。由于铁兵器日益普 

遍使用统治者就把青铜兵器改铸他用。如公元前235年楚幽王熊悍就把 

在战争缴获的青铜兵器改铸为鼎、盘之类的器物。秦王政26年统一六国 

后,又“收天下兵”,铸为金人十二。大量铜兵器被销毁,遂使铁兵器 

在兵器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生铁冶铸技术、生铁柔化技术、制钢技术的出现和 

冶铁业的兴起,使铁制生产工具逐渐普遍地使用于农业、手工业等方面, 

促成了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种状况正反映了科技进步 

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农业生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地向前发 

展。这从下述几方面可以看出: 

     ①水利工程的兴修:中国在春秋战国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由于 

铁器的使用,人们征服自然力的提高,春秋末开始出现大型水利工程, 

战国时则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今安微寿县的芍陂蓄水塘相 

传是春秋楚庄王时(公元前613—前591年)孙叔敖修建的,修建的目的 

是为了引水灌溉。春秋末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运送军粮修建了沟通长 

江与淮水的邗沟。《左传》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载:“秋,吴城 

邗,沟通江淮”。这一工程从邗(今江苏扬州市境),修沟渠,入淮河。 

所以,邗沟是一条沟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这条运河修成后使两岸收到 

了灌溉之利。鸿沟是战国中期魏惠王时修建的一条沟通黄河与淮河的水 

道。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在黄河与魏国境内天然湖泊圃田泽(今 

河南中牟县境内),开了一条渠道,引黄河水入圃田泽。魏惠王三十一 

年 (公元前340年)又从圃田泽修了一条渠道,引圃田水通淮河。这就 

是鸿沟。鸿沟的开凿不仅有灌溉之利。而且,邗沟沟通了江淮,鸿沟又 

沟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