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1-12-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 以上三文先后见《纽约时报》1911年10月13日、10月14日。
  〔8〕 美国《文学文摘》第43期(1917年10月28日)、第44期(1912年1月13日)。
  〔9〕 里德(James Reed):《传教思想与美国东亚政策1911~1915》,哈佛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126页。转引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10〕《民立报》1911年12月31日。
  〔11〕《中国同盟会革命史料》(二)第469页;又见《革命文献》第66辑第462~473页。
  〔12〕《中国同盟会革命史料》(二)第471~473页。
  〔13〕转引自邓丽兰:《孙中山与大银行家戴德律》,《团结报》1995年5月3日。
  〔14〕《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41页。
  〔15〕〔19〕转引自齐赫文斯基:《美国史学界关于孙中山对外政策的研究》,载苏联《历史问题》1962年第12期。该文提及英国记者辛博森用笔名发表的《为中华民国而战》(伦敦,1918年),误将他当成“美国”记者,见《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0~441页辛博森小传。齐赫文斯基此文,杜华译,李玉贞校,载《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1辑,此处所引分别见于第288、292页。
  〔16〕史扶邻:《近50年美国孙中山研究叙录》,见《回顾与展望——国内外孙中山研究述评》,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63、290页。
  〔17〕 见注〔15〕所引书,载《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1辑,第290页。
  〔18〕 按此二书均系1943年3月在重庆出版。
  〔20〕此段参见樊书华:《美国辛亥革命研究简介》,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陈福霖:《评一个英雄形象的缘起:孙中山在伦敦(1896~1897)》,《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49卷第1期,1989年6月。转引自《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9辑。
  〔22〕〔23〕〔24〕周锡瑞:《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评》,《近代中国》第2卷第2期,1976年4月。转引自《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辑。

  书海淘金

  书 海 淘 金
  ? 王 澍
  书如海。
  海被工业污染,生出了以赤潮为代表的种种异象,海底世界生趣消弭,探海者意兴阑珊。
  书海的污染,绝不亚于赤潮,书的世界垃圾淤塞,异味弥漫,书痴不得不掩耳拥鼻,蹙额横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扒开厚厚淤泥,困难地摭拾贝壳。
  不是吗?无病呻吟的滥作,翻阅几十页而不知道所云为何,读之徒费时间与眼力而已。作者自读或许洋洋得意,收获到名声与稿酬,像是狎弄者得手,沉眠于无聊的快感之中不能自己。他人读之则如嚼木屑。这类书以自传、回忆体居多,所以一般我见之而绕行——特别是有名无实的“名人”自传、“名人”回忆。
  应时之作也是垃圾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官的不满足于权,要讨个高级职称,少不了写上两本书以为资本——于是乎书肆多了些捉刀劣制;经商的不满足于钱,还要博取个“儒商”雅号,不免写几本书以附庸高雅——于是乎书肆多了些卖弄风骚的赝作;演艺圈的人不满足于口,也要试一试手,写一本不过瘾,自然有第二本、第三本接踵出版以示博学——于是乎书肆多了些病句连篇的谬制;有过一次非凡经历的人不甘寂寞,总要把自己的经历公布于世,哪怕只写一本,以使自己留名……写书固然是好事,太多太滥了就会带来麻烦,让读者无所适从。书肆每多一部鲁鱼亥豕的滥书,就给淘书客多带来一份困难。诚如一位哲人所说,有的所谓“学术著作”,罗列的都是些“让人难以消化的知识石块”;有的“儒商”的大作浮泛苍白,贫血软骨,除摭拾他人余唾,别无新见;有的演艺圈人士在演艺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爬格子时虽以大手笔自居,写出文字却如稚童习作,只有权充中学语文老师教学时当作病句范本这样一个功用,其余一无是处。至于顺风撒土、顺水推舟的庸书与鼻息如虹、凌人讥世的劣制更是汗牛充栋,恒河沙数。这些劣质图书堆积在书店,形成书山书海,把本就凤毛麟角的好书掩盖了起来,让爱书族望之浩叹。
  最令人心烦的是千书一面,似曾相识,翻一本而知其余。孤陋如我,书架上也赫然摆放着十多本唐诗选本,内容雷同,只是封皮设计略有差异而已。人家送我,拒之不恭,只好让它在书架上睡觉。唐诗是精粹,重复出版,除去浪费别无更多弊失,炒作那些人们已经知之熟稔的话题,复述那些已经讲过百次的故事,就让人不得其解了。每年上万种出版物中,有新意、有创造性、有开拓性价值的不过寥寥几本,出版物的数量与学术的质量形成强烈反差。有些低劣读物,从头翻至尾,发现不出一句心底之声、簇新之论,还不如五月上市的鲜鱼经些时候,放到书架上,未几便纸腐墨臭了。
  歌功颂德、互相吹捧之作也让人讨厌。批评,实写作之要义,真理需要批评,贤者需要批评,好书需要批评,只有谬误、强梁、坏书需要抬轿子、吹喇叭,2400年前的孔子尚且知道“春秋责备贤者”,今人反倒把这个道理遗忘得干干净净。偶有批评,多为人身攻击,而非真正的观点交锋。可以说,我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学术交锋的规则,规则不建,游戏自然玩不成。难怪踏破铁鞋访遍书肆也觅不到“人得之解颐,鬼闻之欲泣”的力作。
  茅盾所言极是:中国学术,一向崇“正学”,贬杂学,崇正经正史、义理辞章之学,贬稗官野史、闲书杂览之学。除去茅盾所说,中国学术还贬批判“正学”之学,不管批判得有无道理。无论正学是正是歪,只要它当道,批评学术就永无繁荣之日。走进书肆,满坑满谷都是一个面孔的正学(如儒学)读物,看题目就烦了,谁有翻看下去的耐性?
  兹不论学术,从纯文字技巧的角度看,说现代人的写作水准在急剧下降,也并非危言耸听。如今上青天易,觅读后如饮醇醪的好书实在难。不时在书架上看见《XX散文精选》之类,几乎每次都是先喜后忧,翻看之后只好将其放归原处。“散文”版本汗牛充栋,然而十本中难得一本配得上一个“文”字,不过都是些滥竽充数之作。曰散文者多散而不文,行文如同白话,甚或比白话更加啰嗦冗赘,照此下去,早晚有一天“写书”要变成“说书”。看来散文邈邈前途,如夜如漆,堪忧矣。更有甚者,偶有写家写出佳作,呈给编辑,编辑早已被平庸稿件倒了胃口,看也不看便束之高阁。血性写家几经挫折,也不能不肠断心枯,金盆洗手。这也是市场上好书匮乏的原因之一。
  我经历过这样一件奇事:一位朋友送我一部书,观点尚可,内容也详实,然而文字诘屈聱牙,如读天书。我好意指出他语言表达方面的缺失并劝他先学习语法,语法通了,再写书也不迟。谁知被他推辞,他说,什么语法,无非是一种规矩,我为什么不能自立规矩,让大家都以我为准呢?这番高论令我捧腹大噱。然而他写作热情高涨,手写字变为了铅字,佩紫怀黄,春风得意,又签名钤印地送书与我,我实在不忍心一棍将其拂倒。然而谬种流传,是要误人子弟的。我想,像我的朋友那样不会写偏要写的,绝不在少数。
  就书的主流渠道而言,近一二十年的流行读物,或是“修禅谈玄”的(如南怀瑾等),或是“疑古考据”的(如二月河等作家),或是炒三十年代冷饭的(如梁实秋作品等),或是写现代小说的(如贾平凹等),或是在名人之间挑逗是非的(如王朔等),或是写热点、焦点人物纪实的(如叶永烈等),或是谈成功的(如卡耐基等),或是大谈特谈经营智慧的(如王力等)……动辄厚厚的几部,都曾极一时之盛,成为书肆中的抢手货。
  这些书固然并非都不可读,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认为修禅是人生最高境界;认为皇帝个个旰食宵衣,爱民如子;认为三十年代的文字能够填补今日文坛的空虚;认为粗俗的床上戏是文化大众的骛趋;认为调侃谩骂是文艺批评;认为人所关注的是人中之精而不是人性自身;认为读一两本书之后就会炒股票了;认为经营之妙谛都可以笔之于书……如果读书的收获仅仅是这些,书就是怪物了,它只是使人变得狭隘偏执,还读它何用?
  偏偏市场上充斥着这类书,这类书永远是书市的主流产品、主打产品。读这些书先是汗出遍身,纵横成渠,而后胸膈间的迷雾愈浓,不由得怀疑起来:书果能排难解惑乎?近年书价如鲲鹏展翅,一路腾飞,以其内在价值论,果物有所值乎?吾常疑乎是。
  装订成书的文字产品,学养性、文采、实用价值,三占其一,可矣;三占其二鲜矣;占齐者绝无仅有。
  然而,过于悲观亦不可取。
  在文道式微的弱世,只要锲而不舍,也能偶尔淘到好书。因为也有笔耕者独辟蹊径,傲视同侪,写出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佳作。
  五十年代初,胡先骕研究员冲破禁区,出版了一本名为《植物分类学简编》的书,对前苏联李森科所谓“创造性达尔文主义”的伪学术提出了异议。这是近半个多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一部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著作,尽管出版后不久该书就被销毁,胡研究员的创举却永远写入了学术史。
  白鹿之鸣,起于空谷。在学术沉沦的一片喑哑中,马寅初走出“人多力量大”之误区,以如椽之笔写出了不朽之作《新人口论》。这是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警世之作,其价值几乎可以与国家前途命运相埒。如若顺着该书思路走下去,不仅今日不必再为人口拥塞而苦恼,公职人员也可大量缩减,其效益实在无法计量。此书出版未几,势骄焰盛的衮衮圣崽们便捉笔涂墨,大张挞伐。马寅初一人力敌千军,虽力不逮,亦未溃败退缩。
  “文革”初始,正统之外的言路遭封杀,网罗所向,群鸟声噤。“愁剧须凭酒,时危莫论文”。顾准偏偏“时危亦论文”,在浑浊的空气中,涵泳于自己所开辟的空间,思考深入,剖析綦详,事事通过自己头脑,绝不俯仰随人,写出了大量珍贵文字,被后人冠名以《顾准日记》、《地上的天国》等书出版发行。顾准痛斥了在地上建立天国的荒唐与危害性,向沉迷不悟的国人猛击一棍。
  邈邈前途,如夜如漆。“出身”两个字曾让多少年轻人胆寒,让多少有志者丧气。在血雨腥风中,只有遇罗克温不增华,寒不改叶,不管环境多么险恶,还是满身书生气,一腔热血涌,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采用逻辑推理与严密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精微奥博,深透劲锐,虽身陷囹圄亦不改初衷。现在,遇罗克遗墨已经被整理出版,书名为《遇罗克遗作回忆》。囿于时代局限,遇文难以避免地使用了当时的流行话语,年轻人读了或许稍有抵触,须知,遇罗克就是因为这些文字而罹难,结束了他年仅二十七岁的生命。
  “文革”过后几十年,在国外“文革学”已经成为显学,在中国却问津者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