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机会总是有的。这机会对于出名心切的人,不啻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个小有名气的“衣冠中人”,曾在范进那里作幕,在娄家弟兄那里作客,在莺月湖吟诗的牛布衣蓦地客死在芜湖的甘露庵中,留下两卷同大官阔佬儿唱和的诗稿,又阴差阳错地落到了牛浦的手中。这就像“文革”时期一位著名学者的未刊著作落入了哪个抄家者手中一样。如果这个抄家者懂得这著作的价值,如果这位学者没能逃过那生死之劫,如果这事恰恰又无人知晓,那么,若干年后,这个抄家者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这书稿换上自己的名字公开出版,并大言不惭地说这是他多少年心血的成果。他可以借此扬名,借此拿钱,借此评职称,甚至借此当博导,成了什么泰山北斗或学界新秀。牛浦打的也就是这个主意。他想,既然牛布衣的诗都是和大佬儿们唱和的,一定有点名气;既然有点名气,一定算是好的;既然他客死他乡,人家不知道,那么,何不偷来当作自己的诗集?何况他老子姓牛,我小子也姓牛,一笔写不出两个牛字,谁能说我就不是牛布衣呢?于是,他请人刻了两方图章,一为“牛浦之印”,一为“布衣”,盖在诗稿之上,轻轻松松地褫夺了他人的著作权,从此凭着这点本钱,戴上一顶方巾,也就混充起名人来了。他果然出师得利,那个刻图章的郭铁笔,一见布衣牛浦之名,马上从柜台里爬出来,又是作揖,又是请坐,又是奉茶,连刻字的笔资也不收了。有了这香甜头,那牛浦还不兴头十足?
本来,文化圈中就是混混儿荟萃之地,多一个牛浦也不嫌其多。只可惜牛浦的本领,全仗着一个偷字,此外别无长技。他先是从祖父处偷钱买了本诗集,可以吟哦作态,然后是从甘露庵老和尚那里偷到了牛布衣的诗稿,从此冒名顶替。之所以还能蒙混一时,全赖社会上崇拜名人的心理,孕育出了一批见名下拜、不辨真伪的昏虫。那个一见名人字号就诚惶诚恐的刻字匠郭铁笔;那个不分真伪,见面就称久仰大名,又读佳作,想慕之极的董孝廉;那个一见同官府有关系的人就毕恭毕敬立即把女儿嫁给他的安东黄姓戏子行头经纪,都是假冒名人得以混迹的社会基础。这种看来非常滑稽的社会心理,直到今天依然如故,所以牛浦的故事也就历久弥新,长演不衰。
牛浦之终于败迹,不是因为偷名不成,而是因为他除了偷,再也不会别的。如果他略微识之,像匡超人那样读过几本诗词作法,知道什么叫次韵,什么叫奉和,什么叫分题、拈韵,即便把“且夫”、“尝谓”都写进诗中,也一样可以附庸风雅。可惜牛浦连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所以一出道便显得捉襟见肘,几番失利,直闹到衣食无着。凄凄惶惶,悲悲惨惨,遇到牛玉圃这个老光棍,连叔公都肯认了。没有见过世面的牛浦,实在上不得台盘,他连“尊庚”、“大号”这些应酬场上的俗套都应对不来,更何谈名士风流的种种作态。及至石老鼠敲诈,牛奶奶告状,他便无论如何也招架不住,终于败下阵来,后面那些修礼祭圣的盛举,他也就无缘共襄了。
牛浦如果活到今天,或许不致落到那样的境况。今天的社会,为牛浦们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多如牛毛的报刊,使他们不必有当场献丑的尴尬,他可以隐身幕后,把东北报刊上的文章剪下来拿到西南的报刊上去发表,再把西南报刊上的文章剪下来拿到东南报刊上去刊登,作者的名字当然已经更换,无论赵钱孙李,一律姓牛。如果有人发现,前去追究,他也满不在乎,反而会笑嘻嘻地对你说:别在意,我们的收入不错,如果先生什么时候有暇到敝处,定当扫径迎候。他们的生意确实做得红火,剪刀加浆糊早已变成了扫描仪和电脑,通过网络,联系着的报刊遍及全国各地,谁也弄不清楚他们到底盗用了多少文章。牛布衣的太太,可以为了丈夫的死活同牛浦打官司,而今日被盗名的活布衣,却大多不愿为了一篇短短的文章大动干戈地对簿公堂。一来赔不起时间,二来赔不起诉讼费,即便诉讼得胜,所得赔偿也寥寥无几,而财大气粗的牛浦们,哪里在乎这点小钱!碰到这样的一伙儿牛浦,你能有什么脾气?时至今日,牛浦们的生意越做越大,把昔贤与时贤的文字拼拼凑凑印成一册或一套,他们就是主编,名字比作者更大;这里抄几段,那里抄几篇,改一个书名,他们就是作者,再找几个哥们儿一吹嘘,立即跻身名流;滥印古书,即称泰斗;请人捉刀,也成新秀,所以今天的牛浦,日子比以前好得多,也太平得多。这也是昔不如今的地方。言念及此,不免感叹牛浦之生不逢时。偷钱有律量刑,偷名呢,借用孔乙己的一句话:那是读书人的事,似乎还是风雅之举呐!
但有名场在,就有偷名的人。偷名者不绝,《儒林外史》不朽!
念楼小抄(之五)
王渔洋谈诗词? 钟叔河 文 何立伟 画用 典■做诗不可能完全不用典故,但一定要切合此地此时此情此景,要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使与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叫读者看不出是在用典故,才算高明。
从前御史董公下放甘肃,告别诗中有这样两句:孤单单一人往西北走河水却照样向东南流都以为是普通平常的叙述。后来读《北史》,见魏孝武帝往长安依靠宇文泰,走到黄河边,流着泪说:“这河水向东流,寡人却要往西走。”才知道董公是用这个北朝的典故,来表现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不禁深为佩服。
【念楼曰】五四时提倡白话文,反对用典。鲁迅却开篇就是“大欢喜”、“陈死人”、“首善之区”、“夜游的恶鸟”、“猩红的栀子”,这些都是典故,不过有的也经过改造,和御史董公一样,做得比较高明便是了。
北魏孝武帝元修是高欢拥立的皇帝,他去投宇文泰是才离虎穴又入狼窝,在黄河边上说的话还有下半句:“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可见其不得已,果然到长安半年后便被弄死了,不能自主的皇帝也不好当啊!
【池北偶谈·用事】作诗用事,以不露痕迹为高。往董御史玉虬文骥外迁陇右道,留别余辈诗云:“逐臣西北去,河水东南流。”初谓常语。后读《北史》,魏孝武帝西奔宇文泰,循河西上,流涕谓梁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乃悟董语本此,深叹其用古之妙。
含 蓄■ 诗文都要含蓄,含蓄才有深度,词曲也是一样。
主流派的词讲究婉约,最含蓄的要推秦少游和李易安;柳耆卿的描写曲折细致,却嫌过于渲染。非主流派则追求豪放,最成功的当然是苏东坡;辛稼轩也许豪气更足,却失之于粗;刘改之有的词一味逞蛮,更谈不到含蓄。
学填词的人,要学会区别他们不同的风格。
【念楼曰】词原是歌女唱的歌词,自多咏春花秋月,鬓影衣香,渐渐演化成新体的诗,仍以写男女情怀为主。高级文人感觉神经纤细,这方面的表达和领略,都会很含蓄,很节制。秦观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李清照的“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都是好例,故能成为公认的绝妙好词。柳永的“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衾图暖”,也是言情,却太亵露了。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也改变了词的风格,“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往情深而豪气固在,又还是含蓄的。辛弃疾好词太多,但如“老子平生,原自有,金盘华屋”,有意粗豪,诗味反而少了。刘过的“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之类“豪语”,念都念不顺口,更不能倚声,便不是含蓄不含蓄的问题了。
【分甘馀话·诗文词曲贵有节制】凡为诗文,贵有节制,即词曲亦然。正调至秦少游李易安为极致,若柳耆卿则靡矣。变调至东坡为极致,辛稼轩豪于东坡而不免稍过,若刘改之则恶道矣。学者不可以不辨。
意 境■ 颜之推很赞赏王籍游若耶溪时写的两句诗:蝉在用最单调的声音不停地诉说着寂寞这鸟儿一开口才觉得林子里真的是清幽他认为王籍写蝉噪,写鸟鸣,都是为了写出无人喧闹的意境,这是从《诗·小雅·车攻》篇中下面这两句得到了启发,才写出来的:伫听着战马长长的嘶鸣凝望着军旗呼拉拉飘舞这的确是心领神会的话。
《车攻》写的是军旅,王籍写的是山林,二者迥不相同,创造出来的意境却一样。可见学古人不是要袭用其题材,而是要学他创造意境的手法。
【念楼曰】 《颜氏家训·文章篇》:“王籍入若耶溪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江南以为文外独绝,物无异议。……《诗》云,‘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传》云,‘言不喧哗也’,吾每叹此解有情致,籍诗生于此意耳。”
《梁书》和《毛传》不必多引,反正这两句诗好是事实。常说立言能不朽,其实竹帛纸张寿命有限,全靠有人读有人理解。若颜王二公,可说是解人了。
史称王籍七岁能文,有集行世,却只有这两句传下来;但有这两句,就比乾隆皇帝的四万多首强得多了。
【古夫于亭杂录·勿袭形模】 颜之推标举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为自《小雅》“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得来,此神契语也。学古人勿袭形模,正当寻其文外独绝处。
美国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 张注洪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至今已经九十春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的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它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上一世纪中,对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中国定期举行纪念活动,并不断开展研究和讨论,回忆和论述文章连篇累牍;国外也多有论评和研究,遍及各个国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性的重要史学分支之一。在国外论述中,美国占有颇大分量,即以近五十年国外研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博士论文而言,在182篇中,美国占99篇,占53%〔1〕。本文拟对美国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状况和主要成果,作一简要回顾与初步考察,以期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有所助益。
一、辛亥革命前后美国政府和公众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观察与态度辛亥革命前后美国政府和公众对于孙中山的革命言行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武装起义就颇注意观察和了解。这自然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研究”,但它却是后来研究的渊源和发端。
孙中山在海外的革命活动,很早就受到美国官方的注意。与美国官方关系密切的英美在华基督教会组织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1896年就曾就孙中山伦敦蒙难一事予以报道,谴责孙“鼓煽狂言”,“谋为不轨”,并攻击孙在获释后“且敢连篇累牍刊录西报,谤毁星使,不遗余力,种种悖谬,其罪亦重”〔2〕。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控制了菲律宾,孙中山参加了由日本人士支持的阿奎那度(EmilioAguinaddo)反美独立战争。美国驻日使馆监视彭西(MarianoPonce)、孙中山等人的密谋与运输枪械活动。
对于孙中山在国内发动的起义,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