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比重增加。在此时期,原寓于猿乐中的滑稽表演在能乐中无以施展表现,
于是另辟蹊径,形成了“狂言”。这是一些喜剧性的短小节目,内容以讽刺、
褒贬现实人物为主,在平民阶层中拥有很大市场。除了“能”之外,日本此
时还流行木偶剧、歌舞伎、文戏(即“和事”)、武戏(即“荒事”)等。
扇子 明代的制扇业是很发达的。扇子原是在炎热的夏季用来扇风取凉
的工具,明代成为知识阶层的一种标志。明代的读书人出门都喜欢携带一柄
扇子。在明代,如果在正规场合不带扇子会被认为是缺乏风度的,尽管有时
气候已经到了完全可以不用扇子的季节。由于明朝政府对持扇并没有什么具
体的规定,故而,最初是知识分子持扇,以后政府官员在非办公场合也持扇,
商人附庸风雅也持扇,持扇竟成为明代社会的一大时尚。受这种风尚的影
响,明代的妇女也持扇出入各种必须或可以出席的场合。明代的扇子式样繁
多,制扇用料也比较复杂。通常以芦杆、木头、象牙、乌檀、竹子作骨,上
面绷蒙以纸、棉、丝绸。扇形有圆、椭圆、方形的,还有一些是可以折叠的。
扇面上通常画一些画,或写一些字。作为友谊的象征,扇子是相互馈赠的礼
物。许多文人从市场上买来白皮的扇子,根据自己的情感,在扇面上写上一
些诗或作一些画,将其赠给自己的朋友。明代,扇子还是一种收藏品。
名刺 明代已经有了像现在流行的名片一样的东西,不过不叫名片,而
叫名刺。最初,这种东西在官场上流行,以后在知识分子和商人中也流行。
… Page 63…
名刺的大小如同现在的名片,有的比现今的名片稍大一些。名刺的格式是很
讲究的,通常要写上自己的籍贯、身份、官职、与被访者的关系、被访者的
姓名、访问缘由、时间等。名刺的递送和现代不一样。通常访问者在走入被
访者大厅之前,就得将名刺交给被访者的管家或仆人,由仆人递进去,客人
在客厅等候接见,而不是与主人相见时再交给主人。
民间信仰 中国的民间信仰是极其复杂的,受到佛教、道教、儒教、祖
宗崇拜、自然崇拜等综合影响,因此,我们在文献里经常见到释迦牟尼、老
子、孔子、观音、关公、祖宗信仰同时集于一人之身的资料。
大约从室町时代起,日本居民便形成了七福神信仰,这是一种把神道、
佛教、道教等各教溶为一体的追求现世利益的民间信仰。它的产生反映了日
本居民对现世利益的追求,而不再将希望寄托于来世。七位福神是:惠比寿
(日本古神)、大黑天、毗沙门天、弁财天(三位是印度神)、布袋、福禄
寿、寿老人 (中国古代的神或能人)。
姓名使用 明代居民沿用了古老的传统,即按男性家族的姓氏为本人或
后代的姓氏,这是不能变更的。儿子必须跟父亲姓,妻子嫁入夫家后,不再
有名,而只有姓。明代的男性居民除了正规的名字外,还可以有字、号、乳
名等。明代中国人的姓名一般是三个字,第一个是表现父系血缘关系的名,
也叫姓;第二个是表现自己在家族中间辈份的名;第三个才是属于自己的真
正的名。通过一个人的名字,人们往往知道这个人是哪个家族的,他在这个
家族中的辈份。
此时的日本人虽然没有中国人那么讲究,但也形成了一些制度。武士阶
层为第一个等级,可以有名、有姓;其余都是平民,可以有名,但不能有姓。
和日本相比,朝鲜的汉化程度比较深,也和中国一样,名字由姓、辈份名、
自己名组成。
… Page 64…
四、非洲居民的生活习俗
15世纪末叶以前,热带非洲的各国与其他大陆的居民(中非沿海地区除
外)基本上没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直接往来。这对研究热带非洲居民生
活习俗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对我们来说:一,除北非之外,欧洲、
亚洲的居民对非洲的其他地区是不太了解的,因此,有关的记载比较少,而
且错谬颇多;二,考古工作对于研究热带非洲的生活习俗有着重要意义;三,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热带非洲居民的生活习俗基本上是在完全封闭的情况下
独立形成的,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北非居民的生活与习俗
由于撒哈拉沙漠横穿非洲中部,将北部非洲与其他非洲隔绝开来,也因
北非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南欧、西亚有较多的联系,北非
与非洲其他地区的文化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北非通常是指现今埃及、苏
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所辖范围。在一些书中,埃
及、苏丹、利比亚有时又被称为东北非,其余国家则被称为西北非。在这个
时期(公元15—17世纪中叶),北非在政治上从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但大体上形成了三大块,各块之间独立性极大,可说是战乱频繁,诸侯割据。
在宗教上,北非属于伊斯兰世界,这是公元8世纪以后便形成的一种结构。
在文化上,北非一方面保持着一定成份的古老埃及的东西,另一方面则深受
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时期,随着欧洲的社会经济
发展,开始向外伸出触角,在地中海一带与西亚、北非的政治势力争夺对地
中海的控制权,争夺世界贸易的主动权,无形中也将欧洲的文化带入此地,
北非的文化,特别是居民的生活习俗都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一
方面,北非的居民仍在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古老的东西,一方面,面对新的
事物,他们又在悄悄地改变着自己的文化、生活和习俗。
(1)埃及居民的生活习俗阿拉伯化的过程
埃及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她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3000
年以前。以后,直到公元前3世纪前后,埃及虽然与当时相邻的希腊文明、
罗马文明以及地中海的其他文明有过接触,有过借鉴,但是她的文化与文明
的主体一直是本土的东西。公元3世纪前后,罗马人进入埃及,埃及开始接
受欧洲文明中的许多东西,故而我们在北非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罗马文明的
遗迹。公元7世纪上半叶,西亚地区兴起了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部队于此时
征服埃及,埃及开始阿拉伯化。这一事件对于埃及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一事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埃及居民的文化及生活习俗。在这个时期之前,
最初,北非直接隶属于倭马亚王朝;以后,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埃及的阿拉
伯贵族开始谋求独立;公元 10世纪前后,继黑衣大食(西亚)、白衣大食
… Page 65…
(科尔多瓦)之后,北非的贵族建立法提玛王朝(909—1171年),定都开
罗;公元12世纪前后,萨拉丁推翻了法提玛王朝,建阿尤比王朝(1171—
1252年);公元13世纪,一位马木路克的首领推翻了阿尤比王朝,建马木
路克王朝 (1252—1517年);公元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人侵入埃及,占
领开罗,埃及隶属于土耳其。由于埃及在政治上相继隶属于以上王朝,而上
述王朝都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因而埃及尽管有过三千余年的土著文明,但
于此时也深深地伊斯兰化。这是居民生活的总的特征。
接受伊斯兰教的埃及居民在此时也接受了流行西亚地区的各种封建土
地所有制关系。这件事大概发生在法提玛王朝的末期。这时,国家将分给领
主的份地变为世袭的采邑之后,埃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苏
丹的领地、马木路克大小领主的领地、各种封建地主土地、寺院土地。农民
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农奴,种植玉米、棉花、油料作物,除向领主交纳法
律确定下来的高额地租之外,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役。国家控制着灌溉系统,
由于经年失修,堤坝不时倒塌,尼罗河水不时淹没河畔的村庄,埃及此时的
农业没有发展。
服饰与饮食
自阿拉伯化之后,埃及居民的服饰变得朴素起来。和其他的伊斯兰教国
家一样,这个国家的男性公民通常缠头,穿长袍,留须;妇女则头戴面纱,
佩有耳环、手镯、脖链儿、脚镯,至少一些贵族妇女脚上是穿着木屐的,因
为我们在一个文献中读到:埃及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素丹在一次政变被自己的
女仆用木屐活活打死了。
饮食方面的资料极少,只知早在14世纪初叶,一位名叫纳妥尔的素丹,
在往麦加朝拜的路上,用40头骆驼驮着一个“菜园子”,以便他随时都有
新鲜蔬菜吃。另外,同是这位苏丹,在给他的儿子操办婚礼时,共用去了一
万八千块糖,宰了二万头牲口,用了三千支蜡烛。这位苏丹经常颁布法律,
其中一些不乏保护老百姓的。在这些法律中,有一些涉及到了居民的生活和
饮食,比如,他下令取消了对雏鸡、甘蔗征收税收,严禁喝酒,对那些提高
面包价格的商人处以鞭打的处分。另外一个国王名叫白尔斯贝,他颁布了一
项法令,禁止从印度进口香料,其中包括急需的胡椒。然后,在价格涨上去
之后,他再从王宫里拉出香料,抛向市场,从中谋利。由此,我们知道,在
这个时期,居民的主食是麦面,主要用来制作面包;居民的饮食中有蔬菜,
但不详其具体内容;居民的饮料中有酒;居民喜欢吃糖,糖是用甘蔗为原料
的;在肉食中有牛、羊、鸡等;为了烹调,埃及居民在饮食中很看重香料。
建筑
在铁血政权占统治地位的麦木鲁克时代,最令人惊喜的是在建筑和艺术
方面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在此时期,阿拉伯的建筑学家在盖拉温、纳绥尔、
哈桑等地修建的清真寺、学校和陵庙里,充分表现了穆斯林建筑学所达到的
完美程度。麦木鲁克王朝的建筑学家,最初是以努尔王朝和艾优卜王朝的建
… Page 66…
筑作为楷模,以后又接受了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建筑学派的影响。叙利
亚地区的建筑学派是在蒙古人入侵西亚之时,以避难形式逃往埃及的。他们
到来之后,便将西亚的建筑艺术带到了埃及。这个时期,埃及人已经不再喜
欢阿拉伯人的土砖篱,石头建筑开始普及。那是因为自十字军东征的战役结
束以后,埃及人再往北方去采集石料已经不成为什么问题了。从此,埃及清
真寺的尖塔就改用石料,而不再用砖块了。附有学校的清真寺都是按照十字
形建造的,它的顶是圆形的,显得巧妙、秀美、富丽、堂皇。这些屋顶大都
是用琉璃瓦盖顶的,这种琉璃瓦我们在其遗址中常常发现。在这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