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斗艳,丰富多彩。电视剧有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等品种。有改编文学名
著的,有新创作的。改编的电视剧较有影响的有山东电视台录制的《水浒》
(1982),它是我国最早将古典名著改编而成的电视连续剧。改编现代文学
… Page 103…
名著的有北京电视制片厂的《四世同堂》(1988),该剧是根据老舍的同名
小说改编而成的,新创作的较好的电视剧有西安制作的《篱笆·女人和狗》、
《辘轳·女人和井》,北京制作的《渴望》等等。中国电视的发展时间还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能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
日本电视诞生于1953年,大体经过了60年代的狂热期,70年代的大型
化和80年代的多样化三个阶段,现在发展为“世界上第一流的电视王国”。
日本现有家庭3535万户,共有电视机4000万台以上,有的家庭就有两三台。
既有国营的广播电视台,也有民间的广播电视台。著名的电视导演有大山美
胜,他从1957年进入“东京放送”(TBS)以来,一直担任电视剧的导演和
制片人。作品有长篇历史电视剧《真田幸村》(1964)、《关东之战》(1981);
现代题材电视剧《回忆寓言》(1981)、《孔族的叛乱》(1984)等。千本
福子是日本电视网的主任导演,作品多达500多部。单本剧《啊,如果没有
爱》,获1980年日本艺术节大奖。电视连续剧有《爱的剧场》、《母妓的痛
苦》、《山里的女人》等,都在日本的艺术节上获过奖。
… Page 104…
4。美洲的电影、电视
美洲的电影、电视相当发达。北美的美国,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
阿根廷的影、视成就也很突出,并能代表美洲电影总的特征。
(1)美国的电影
美国是世界电影大国之一。在30年代,就进入了黄金时代,类型电影的
发达成为美国电影的传统特色。如喜剧片、闹剧片、歌舞片、侦探片、恐怖
片、西部片等,往往成批涌现,形成一种具有大致相似模式的类型,以适应
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需要。这个特征在美国当代电影中,仍有明显的体现。
著名的好莱坞也是在30年代逐步变成美国的电影文化中心的,至今仍是美国
有名的电影城。
美国当代电影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许多杰
出的电影人才避难美国,既带去了他们高超的技巧,更带去了他们耳闻目睹
的法西斯的残暴的印象。所以当美国宣布参战后,反法西斯题材的影片便大
量出现了。如柯蒂斯原为匈牙利人,他导演了《胜利之歌》(1942)、《卡
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怀尔
德是英国导演,在德国拍过一系列影片,法西斯上台后,他出走美国,来到
好莱坞,也拍摄了战争题材的影片 《失去的周末》(1945)。战争题材的优
秀影片还有迈尔斯冬的《苏军血战记》(又译《北极星》1943)、拉托夫的
《俄罗斯之歌》(1943)、惠尔曼的《美国兵乔故事》(1945)等等。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的1946年,美国的电影观众达到创纪录的数字,每周9000万
人次。战争期间因服兵役等流散的演员、导演、回到好莱坞,直到50年代初,
终于创造了好莱坞最后一个辉煌的时期。突出代表作品有反映现实社会状况
的《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又译《黄金时代》(1946)。导演惠勒通
过三个复员军人回家后不同遭遇,呼吁社会关心这些战争英雄的问题。由于
反映生活及时、深刻,获奥斯卡奖。卓别林的《凡尔杜先生》(1947),也
是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因而上演后还遭到当局的压制。反对种族主义的影片
有《消失的界线》(1949)、《勇士之家》等,首先在银幕上展现了黑人不
甘心处于无权地位的形象。西部片也有发展,如齐纳曼的《正午》(1952),
金的《枪手》(1950)。歌 舞片也有优秀之作,如米纳里的《一个美国人
在巴黎》 (1951),多南和凯利的《雨中曲》(1952)等。
美国战后电影发展的这种好势头,很快就受到打击、首先1948年美国最
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判定大公司垄断是非法行为,制片公司不得经营影
片的发行,这样,制片厂断了财源。特别是1947年的“非美活动调查”越演
越烈,到1951年,电影界的许多人也被指控为共产党,列入黑名单,被迫离
开美国或韬晦自保。前项为“失财”,后项为“失人”,“人财两空”的美
国电影,再碰上刚刚兴起的电视又来争夺观众,便大大滑坡,很快就落后于
欧洲了。
50年代的电影在这重重打击面前,出现了多方面的变化。首先,直接的
影响是进步电影受到了压制,那些与现实距离远的歌舞片、喜剧片等影片因
而大量涌现,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如歌舞片《雨中曲》,喜剧片《罗马假
日》(1953、惠勒导演)。其次,大公司解体后,独立制片获得发展,从而
电影的个人风格也因而凸现出来了。克莱默(1913— )就是代表,他早就
开始独立制片工作,1955年又亲自执导,坚持拍摄反映现实之作。作品有《挣
… Page 105…
脱锁链》 (1958)、《在海滩上》(1959)、《愚人船》(1965)、《猜猜
谁来吃晚餐》(1967)等,因始终“坚持拍摄优质影片”,1967年获奥斯卡
特别奖。比伯曼的 《社会中坚》(1954)也是独立制片的典范,影片以锌矿
工人罢工的真实事件为题材,号召工人团结起来,成为不朽之作。这也显示
了有的艺术家顶住压力,坚持创作反映现实影片的勇气。
再一个变化是电影为了与电视争观众,针对电视荧屏小,不能表现宏大
场面、众多人物的弱点,许多电影公司大力发展宽银幕电影,以宏大的场面,
磅礴的气势,充分发挥电影的优越条件。
但是与独立制片相联系的是一种以秘密放映个人制作的影片的运动也悄
然而起,人们称之为“地下电影”。它从50年代出现,并延续到目前,而且
从美国蔓延到欧洲。这些影片的内容有的写色情和暴力,有的也揭露美国的
弊端,内容很混杂。突出的如安格尔的《快乐园屋顶落成典礼》(1958)等
等。50年代还有“黑色影片”也发展迅速,如《日落大道》等。
美国电影在60年代初仍不太景气,但60年代中期开始露出曙光。歌舞
片的佳作有顾柯的《窈窕淑女》(1964),怀斯的《音乐之声》(1965),
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等。传统的情节剧和西部片也开始突破过去框
框,出现了新的变化。代表作品有米纳里的 《家在山那边》(1960)、希尔
的《虎豹小霸王》(1969)、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等。
60年代的美国社会较为动荡:争取公民权运动,反对出兵越南运动,连
美国总统肯尼迪也被暗杀了。社会动荡必然引起思想的动荡,尤其是青年。
于是表现青年人疑虑、反抗的“反英雄”影片应运而生。怀斯的《西区故事》
(1961)、霍珀的《逍遥骑手》(1969)、施莱辛格的《午夜牛郎》、波洛
丹诺维奇的《末场电影》(1971)等,或写青年的盲目反抗,或写青年寻找
社会位置的徒劳,或写青年成长中的悲剧,都有较深刻之处。
表现黑人反对种族岐视也是重要主题。如《杀死一只知更鸟》(1962)、
《一个土豆,两个土豆》(1964)、《炎热的夜晚》(1967),《琼斯的解
放》(1970)等。黑人在电影艺术上一直受排斥,到50年代,黑人只能当配
角。随着反种族主义运动的深入,黑人演员当配角的局面突破了。第一个争
取到演主角的是波蒂尔。1969年,黑人导演也出现了。他是巴尔克斯。1969
年,他根据自己的自传体小说在好莱坞首次执导了《知识树》。
70年代,美国电影终于摆脱50年代初期形成的阴霾,开始走上复兴、
发展、繁荣的新阶段。确切地说,转机的标志是斯皮尔伯格的《鲨鳄》(1975)
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这是新形式的灾难片和科幻片。卢卡斯
(1944— )、斯皮尔柏格(1947— )都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电影系的
学生,他俩都运用当代工艺技巧对传统的类型影片进行大胆地改造和创新,
从而获得极大成功,不仅风靡美国,也风靡世界,斯皮尔伯格的惊险科幻影
片还有《第三类接触》(1977)、《抢劫约柜的人》(1981)、《外星人》
(1982)、《印第安纳琼斯和魔殿》(1984),都能抓住观众的心理,引起
轰动效应。他80年代中期也拍了现实题材的影片《太阳帝国》(1987)等。
走向复兴、繁荣的美国影片的突出表现是风格、样式相当丰富,并且在
艺术上各有突破,优秀影片的比例呈急速上升的趋势。灾难片的佳作除斯皮
尔伯格的《鲨鳄》外,还有《巴谢多纳号事故》(1972)、《75航空港》(1974);
恐怖片有《伏魔者》(1973)、《预兆》(1976)、《光环》(1980);音
乐片有《爵士乐大全》(1979);科幻片除上述列举的影片外,还有《金刚》
… Page 106…
(1976)、《超人》(1979)、《失去方舟的入侵者》(1981);警匪片有
库勃里克的《发条桔子》(1971)、斯科西斯的《出租汽车司机》(1976)。
科波拉的 《教父》(1972)也是描写与罪犯作斗争的影片,其续集的主要情
节是黑手党参与政治斗争,内容更尖锐,获奥斯卡七项奖,轰动一时。美国
陷入越南战争,并以失败告终,越战题材一直处于封禁状态。直到70年代末
期,越战题材的影片才在银幕上出现,代表作品有阿什比的《归家》(1978)、
西米诺的《猎鹿人》(1978)、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等,直到80年代还
不断有佳作问世。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提出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倾向的影
片,也有可喜的收获。如描写美国移民艰难处境的《四个朋友》(1981),
揭露警察和法院贪污受贿的《判决》(1982),都有可观的地方。而描写工
人的生活、反映工人斗争的影片有描写女工迷人形象的《我们过去就是这样》
(1973),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诺玛·雷》(1979)描写青年女工领导纺
织厂争取组织工会的斗争事迹等。70年代以来表现家庭、妇女、道德问题的
影片也广泛受到重视,并且往往以朴实、逼真的描写,刻画普通人的生活,
很有人情味。代表作有艾伦的《安妮·霍尔》(1927)、《汉娜姐妹》(1986),
阿尔特曼的《三个女性》(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