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宁王之所以提议到朔方;原因是李亨在未当太子之时;曾任朔方节度使;尽管他没有实际上任;但朔方绝对可以说是他的老根据地。而前面玄宗也曾提到让李亨去朔方;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表面上看;是说玄宗待朔方不薄;然而焉知玄宗这话说的不是李亨?
有人认为李亨在做太子时的势力;其实是很的。当然;作为太子;自会有自己的一番势力;但是李亨的势力到底有多呢?
前面曾提到过;李亨是唐代一个过得挺不舒心的太子;但无论是李林甫还是杨国忠;都未能从根本上撼动他的地位。这绝对和李亨的恭谨有莫的联系。要知道;这份恭谨是从当太子那天起就开始了的。当时;将册立太子时;仪注有严、外办(皇帝出入的礼仪)及绛纱袍;李亨觉得与皇帝同称;表请易之。由此可见一二。
李林甫当初劝玄宗立寿王瑁;但玄宗却想立李亨;于是犹豫不决。这时起作用的人是高力士;他说了一句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年长者而立;谁敢复争?引得玄宗连连说:汝言是也!困扰了他一年多的事;就这么决定下来了。
李林甫当然会害怕;于是几次想把太子拉下水。
第一次是天宝元年;借打击韦坚来攻击太子。韦坚是太子妃的哥哥;如果他出事的话;是很可能牵连李亨的。可以想像得出来;李亨本来就想脱身;再加上韦兰、韦芝又引太子之言为自己的哥哥辩解;吓得李亨赶紧拿出夫妻好比同林鸟;难临头各自飞的劲头来;提出与太子妃离婚。第二次则是从王忠嗣下手;让洛阳别驾魏林告状;说王忠嗣曾自言是从在宫长的;与忠王(李亨未当太子时就是忠王)交情很深;欲拥兵以尊奉太子。随后王忠嗣便被和逮捕岳飞一样的方法抓入了狱;定为死罪。这次事件可以说的确是非常严重的;历来皇帝忌讳的就是太子诸王与臣们结交;尤其是手握兵权的臣。李林甫从这件事上下手;可谓抓住要点了。不过李林甫不该同意把哥舒翰也召入长安;哥舒翰的求情起了很的作用;当时他得知王忠嗣被定为死罪;极力求情;言与泪俱。同时;玄宗身边的张垍、高力士也一直为太子说好话;总之;一方面太子自身仁孝谨静;二来又有这么多人求情;所以李林甫白忙了半天;最终做的全是无用功。 李林甫这般阴鸷的人都未能把太子赶下来;杨国忠就更别提了。倒是他一上台;使得朝廷上下全都松了一口气;原来在李林甫当政时;人们都是很谨慎的;而杨国忠就比较温和了。拿我比较熟悉的王维来说;在李林甫当政时他是谨慎微;有时不得不硬着头皮唱和一下李林甫那实在不怎么高明的诗歌;而杨国忠上台之后;便悠哉游哉地到辋川游而特游起来。另外;令人感觉好笑的是;杨国忠刚当宰相时;以天下为己任;颇有些滑稽;而在天下之前;实在应该有个祸字。总之;杨国忠很怕太子;太子也怕杨国忠;但毕竟没弄出什么事来。《旧唐书》上写杨国忠是因为惧上英武;很有趣;不禁想到另一件事;就是李渊曾有一次攻打突厥;史书记载突厥人说:唐公相貌有异;举止不凡;智勇过人;天所与者。前来马邑;我等已畏之;今在太原;何可当也。且我辈无故远来;他又不与我战;开门待我;我不能入;久而不去;天必瞋我。我以唐公为人;复得天意;出兵要我;尽死不疑。不如早去;无往取死。就是说李渊非常非常厉害;我们不如早点回去;不要去送死。这可真是有意思啊……
至于玄宗身边的张垍、高力士这么肯帮太子的忙;则有可讨论之处。
关于高力士;后面还会再提到他;先说说他一再地帮李亨的忙;说明他的立场与李、杨二人并不相同;算是玄宗身边的一个独立的亲贵。很难想像;没有他的周旋;事情会怎样。那么;高力士有这么重要的地位;李亨对他也是另眼相看;甚至喊他二哥其实他真正的二哥是被杀的先太子李瑛;而每次叫二哥时概都会触发李亨的那根掌管恐惧的神经线;从而更坚定了拉拢高力士的决心。事实证明;李亨的确很会做人;十几年来没有得罪过谁。不能不说;玄宗其实也是受到李瑛事件的影响;毕竟他年纪了;经不起再三地更换太子;所以如果再兴废立;必会格外留神。
张垍、张均兄弟帮助太子就是历史问题了;这和他们的父亲张说有关。日后张垍兄弟陷贼;玄宗回来之后是想杀掉他们两人的;但肃宗极力求情;原因就是张说曾对他有过救命之恩。何谓救命之恩呢?说来话长;找这件事花费了很多功夫。最初是从一本说上看到的;只是说不能尽信;而从通鉴、新旧唐书张说、肃宗的相关篇章都没找到直接证据;为之郁闷良久。最后竟是在后妃传里肃宗的母亲那找到了这件事的记载;记载如下: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弘农华阴人。曾祖士达;为隋纳言。天授;以则天母族;追封士达为郑王;赠太尉。父知庆;左千牛将军;赠太尉、郑国公。后景云元年八月选入太子宫。时太平公主用事;尤忌东宫。宫左右持两端;而潜附太平者;必阴伺察;事虽纤芥;皆闻于上;太子心不自安。后时方娠;太子密谓张说曰:用事者不欲吾多息胤;恐祸及此妇人;其如之何?密令说怀去胎药而入。太子于曲室躬自煮药;醺然似寐;梦神人覆鼎。既寤如梦;如是者三。太子异之;告说。说曰:天命也;无宜他虑。既而太平诛;后果生肃宗。
这件事无疑有些神化;怎么三碗汤药全未熬成呢?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毕竟玄宗也是从宫长的;笨手笨脚把药煮坏了也说不定。总之;就是命注定;玄宗肯定是得要这个儿子了(后来玄宗一个心眼要立李亨估计也和这件事有关);而劝阻玄宗的张说的确于肃宗是有功劳的。后来;张说又多次称赞李亨;说他很像唐太宗(说实话;对于这个我觉得倒没什么;看看今天留下来的唐代皇帝的画像;基本上长的都是一个模样;如果相似的话实在是很正常;抑或是那时的画像和流传下来的不一样?)。父亲的言行肯定会影响儿子;张垍兄弟也成为李亨的有力支持者。
另外;还有人怀疑哥舒翰也是太子一党。其实哥舒翰本人并没有很明显的倾向性;如果硬是要证明他是支持李亨的;无疑也说得过去。比如哥舒翰帮助过王忠嗣;又和太子的对头安禄山、杨国忠都不和;或者还可以猜测;安史之乱起用在家养病的哥舒翰其实是因为太子的缘故;等等。但是这就犯了先有观点后找论据的错误。我觉得还是认为哥舒翰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更好。
总之;目标既然定了下来;就只好这么办了。于是;李亨一行人也出发了;目标便是朔方。
五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李亨比较的倒霉;在路上遇到了潼关败下来的唐军兵将;双方居然打了起来;死伤甚众。打完了才知道;原来是自己人。
李亨虽然不至于捶胸顿足的呼郁闷;但肯定心里很生气。不过;那时似乎常会发生误打自家人的事情;比如前面哥舒翰的惨败;就是因为自我消耗乱成一团。不过哥舒翰那次失败伙互相认错是有原因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放到今天;我们可以用扬沙或者沙尘暴来形容当时的天气;但那时候的人们肯定不晓得这两个词。推测一下的话;当时是由于风沙太的缘故以至于人们互相认错;那么这个程度是不的;超越了扬沙;可以算作沙尘暴了。在同时期;唐书上还记载了一件事;上初发平凉;有彩云浮空;白鹤前引;出军之后;有黄龙自上所憩屋腾空而去。上行至丰宁南;见黄河天堑之固;欲整军北渡;以保丰宁;忽风飞沙;跬步之间;不辨人物;及回军趋灵武;风沙顿止;天地廓清。有人认为这是欲盖弥彰;是史家为了证明李亨是被迫去灵武而杜撰出来的。我觉得并非如此;虽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但史书毕竟部分是可信的。无论如何;写史的人不可能到处随意乱编;我们也不必如此过敏。对于这件事情的记载;当然什么黄龙之类的是故弄玄虚;但要说风飞沙;则是非常有可能的。前面哥舒翰遇到的风沙;还有后来安史之乱某场战斗也是因为风沙的缘故;又重蹈了哥舒翰失败的覆辙。由此可见;此时的陇西一带;已经有了现在黄土高原的雏形;也就是说当时的生态环境已经开始逐步破坏。只是我们不能苛责古人能够懂得环保;或者再来个可持续发展战略;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于是;风沙很凑巧地阻止了李亨前往其他地方;成为了回趋灵武的吉兆。
至于李亨遇到的这次将自己人误认作是叛军的事件;则没有风沙来打扰;是真的认错;可见当时双方都已成惊弓之鸟。
事实上;在李亨去灵武的一路上;并不太平;除却这次稍一点的仗;其他也打好多次。在这一路上;有两个人值得我们注意。一位便是前面屡次提到的建宁王李倓;一位则是日后的张皇后;这时还是太子身边的张良娣。 先说张良娣吧。史载当时每太子次舍宿止;良娣必居其前;太子不解;还以为她要帮他御敌;就说:捍御非妇人之事;何以居前?这就是男女逻辑的不同了;李亨是这样以为的;而张良娣事实上没有想到要怎么御敌;她的办法是一旦李亨有危险了;她就挺身而出。如果当时真的有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不知道她会不会真的这么做;但她有这个意思就已经很难得了。后来到了灵武;产子;三日起;缝战士衣;李亨有些心疼她;劝她歇歇;张良娣则说这不是让她自养的时候;一切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可以说如果单凭此时张良娣的所作所为;你绝不会想到她以后会是什么样子。这不禁让人想到白居易的一首诗的后四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人的死固有鸿毛泰山的区别;但有时候则也有时机的问题。比如昭明太子萧统死的就是时候;如果他要是当了皇帝;只怕比萧绎他们强不到哪里去;而元帝则只留下破国烧书的黑色笑话。
而对于建宁王来讲;从马嵬坡到灵武的一路上;是最能表现他才华的机会;但也可以算是最后的机会了。史书关于这次路途建宁王的作为的记载也不过寥寥几行:
建宁王倓;性英果;有才略;从上自马嵬北行;兵众寡弱;屡逢寇盗。倓自选骁勇;居上前后;血战以卫上。
这时给李亨充当先锋的便是建宁王李倓。虽然这里没有直接写他武功如何;但敢于血战御敌的话;自是不差。凭经验我们知道在皇宫里长的龙子龙孙们;往往文才更胜武功(当然也是相对而言);而李倓能够把武功练好;实属不易。再加上建宁王也很仁孝;上或过时求食;倓悲泣不自胜;所以军皆属目向之。前面建宁王几次提出应对之策;而且又表现出军事上的一些才能;堪称文武双全;于是不禁令人遐想建宁王以后会不会建立什么功业?可惜的是;历史并不总是垂青有才能的人;人并不是具备了实力就能够一展鸿图。
就这样;李亨打打杀杀、悲悲惨惨地终于到了灵武。
不久;裴冕、杜鸿渐二人便劝太子登基。不用说李亨肯定又要推脱一番。一般来讲;似乎约定俗成都是要推三次;李亨则又比三次多推了两次。但不管推让几次;都不过是个过场。当然了;不推让的话也确实不合适。一切烦杂的形式过后;曾叫过嗣升、浚、绍最终定名为李亨的唐第若干任太子;终于在灵武城的南楼登基为皇帝了;他就是唐肃宗。朋友们;我们说了这么半天;终于和肃代两朝挂钩了……
不过肃宗的即位典肯定是比不上唐代其他皇帝的;一来不在都城长安;没有华丽的宫殿供他举行盛的仪式;二来又是兵荒马乱之际;一切只能从简。就在南楼之上;肃宗流涕殻ъぃ凰喟玖耸冈兀恢沼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