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养家-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也到了。张父张母带着女儿问了好,还恋恋不舍的在教室外头张望了许久,等人都来齐了,看张琳乖乖地坐在第二排才一步三回头的走了。

一个简单的开学仪式后,张琳正式成为村小的一名学生。当她再次拿起那些书本,抚摸上面的文字时,心中一刹那有种想哭的冲动。

村里学校的学习条件不比城里,穷人的孩子会读书那些全是废话。比起城里的教学条件,他们要获得相同的成绩要付出比之多几倍的努力。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才拼尽全力。要脱离泥腿子的称呼,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故此大部分寒窗学子都是破釜沉舟,毫无退路。

上辈子张琳拼掉半条命也只上了个专科,这辈子她打定主意的两件事就是赚钱和读书,赚钱的事,他家正朝着预期的路上走着。至于读书,就得全凭她自己的努力,不成功便成仁。

她不会觉得自己重活一次就觉得比他人多一些知识,反之,正因为上辈子了解了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她这辈子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只不过死读书是不行的了,张琳寻思着自己要把握住优势,小学的部分她是没问题的,最好能提前找些初中的教材看看,她就不信别人读6年初高中,她读12年还赶不上。

“孩子她爹,能看到大妞坐在学堂里读书,我现在觉得自己这辈子的努力都没白费。”张母走在回家的道上有感而发。

“恩,等再过两年把二娃也送去读书,我就越来越有奔头了。”张父闻言憨憨的挠挠头:“我这辈子是长在泥地里了,希望两个娃子能成个读书人。”

“什么泥地里?”张母不屑道:“你看我家现在不是都没怎么下田了吗,我们日子照样过得好,就像大妞说的,以后我们还要赚更多的钱。我现在觉清楚了,这人的命啊,还得靠自己。”

“那是,等过两年再赚些钱,我们可以把房子修了,再养两头猪,那不是越来越好吗?”

张母顿时有些恨铁不成钢:“你怎么那么没出息啊,养什么猪。过两年我们多赚些钱到镇子里去买房,我想着大妞二娃还是去镇里或者县里读书好些,那里条件好不是。”

“我们赚的了那么多钱吗,镇子里买房可贵了。”张父有些犹豫,他从没想过这些事。

“这钱都是人赚的,我们苦些累些不就有了。镇子里生意还好做些···”张母有些向往,她现在可以说和张琳站在一条线上了。

说道后来张父也笑了:“恩。我们现在这光景,说不定真能成呢。”

再说陈颀威回家后,他去村子里住的事已经传遍大院了。第二天一大早几个死党就上他这来打听。

“我说威子,你真到农村里住了!你睡哪啊。听说那的人都和猪羊一块儿住的。”说话的是他发小,从小一个大院长大的何易,算的上开裆裤的交情:“再说你那别扭性子,人能忍受得了你。”

陈颀威埋头看书,理都不想理会这没正行的人,陈颀威有时也搞不懂,自己怎么能就能忍受这个嘴上无毛的东西。

“就是,能让你住一周可真不简单啊,你在我家都没睡过一天呢。要真那么好玩,下次你把我捎上呗。”刘科也感慨道。陈颀威和他大小一块儿长大,他从没见过陈颀威上别家住过,表弟表妹家都没有,除了过年留宿之外。

“还有我,还有我。”

陈颀威彻底无语了,他就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比他妈还烦,一回来就问东问西的。

相对于小孩们的混乱。陈家大人们倒觉得他能下村子很不错,陈爷爷还特地把他拉到书房细细问了一遍。

等知道他还帮忙卖过东西后,不禁对他大加表扬。陈爷爷是改革派,孙子的行为很得他心,发展经济就要从农村里开始嘛。

小剧场:

陈母:威威,我给你买的书怎么不见了?

陈颀威:丢了。

陈母惊:你也会丢东西?

隔天,陈家论坛再次被刷屏,陈颀威丢书的事件有了无数个版本。

而李姥姥看到内容时,慈祥的笑了。

☆、第15章 新点子出炉

张琳开学一个多月,由于表现好,很快便被提拔成了班里的小队长。虽然一个班只有三十几个人,但这事儿已以让张父张母高兴了,这说明自己多女儿能干啊。

自从上学后,张琳就不再帮着家里去做生意了,村小离她家有一段距离,每天回家差不多要五点半。当了干事后,有时还要留下来做些事,回的就更晚了。所以她便改了自己的工作,每天回家帮着做饭,只周末才跟着父亲去赶集。

学校的日子大体过得很顺利,反倒是一件小事让张琳有些为难:“娘,那个文具盒我不想要了。你给我缝个布的呗。”

“怎么了,你不喜欢?”

“不是,我们班现在还没人用铁皮的文具盒,那个太显眼了。”张琳叹口气,他们家现在条件是好些了,但也挺惹人眼红的。这段时间大家熟了,天天都有人来问她文具盒的事。她是不想和这些小孩计较,但架不住那些□□裸的眼神。

孩子淳朴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他们对喜欢好奇的东西不会藏着掖着。不像以后有些人拐着弯的打听,而是正大光明的表现出来。

现在班上的孩子每天都会到她位子上拿着文具盒摸来摸去,眼巴巴的看着,就连上面一多花都觉得顶了不得,害得她想找些空多看看书都不行。

张琳早在赶集的时候就到旧书店淘了几本中学教材,她平时回家要做饭,晚上要帮忙准备生意,能用来学习的时间本就不多,而且她也不会在课堂上看其他书,所以每次课间那都是争分夺秒的学习。现在被这么小件事被打扰了,真让她哭笑不得。

“但那是你爹特意给你买的,你不用他又得不高兴。那是他的心意嘛。”张母觉得这完全不是个事,让别人羡慕大妞不该高兴吗。

“娘。”张琳撅了撅嘴:“我们家本来就很多人眼热着,现在我又用这么好的文具盒,还不知道得被传成什么样呢。而且我也不是不用,我想着过两年大家都用的时候我再用,我不想搞得自己很特殊一样,这也不利于拉近同学关系不是。”就是不想让父亲不高兴,她才专程给母亲报备。

“那也行。”这么丁点事儿,张母也不想勉强孩子:“但你得把文具盒藏好了,千万别让你爹发现。我给你做个新的,铁皮那个你明年可一定要用啊。”

张琳得了答应高兴了:“恩,我知道了。对了,这两天生意好吗?”

张母闻言叹了口气:“比以前差点,这两天又有两家人来摆摊,一家卖包子,一家卖烧饼。我们现在啊,完全靠着酸梅汤才多些人来,今后还指不定怎么样呢。”

张琳这下着急了:“娘,这样下去可不行!酸梅汤夏天喝还成,等过两个月天气转凉,谁还喝那东西啊。我觉得我们的找些其他的东西来做。”

“你又有什么新点子,说来听听。”张母急忙问。两个大人现在相当重视张琳的想法,她总能有些稀奇古怪的点子,而且每个都能成功。

“我暂时还没想到。”张琳也愁了:“我只是觉得我们要做些长久的,规模化的事儿。”

“规模化?”

“啊,这是老师教的。”张琳一不小心说漏嘴,赶紧找个替死鬼,反正母亲也不可能去向老师求证:“就是比较大的生意,可以做很久的,比如像铁厂那种的。”

张母一听就泄气了:“那么大的事我们怎么能行,我们没那么多钱,而且厂子都是国家才能有的,这···这不行。”

“我也知道,我只是有这个想法。”张琳悻悻,自家目前到底能做些什么啊?

“诶,张琳,你那个鹅鹅鹅的诗背下来没?”徐红梅早上遇到张琳问道。张琳现在他们班最聪明的人,每次做作业最快,老师都喜欢她,而且好几门课的老师都想让她当课代表。她在低年级里很是出名,徐红梅对她也很崇拜。

“背下来了,怎么?”张琳现在是早想晚想,连做梦都在想赚钱的事,哪还有时间去搭理小姑娘啊,只敷衍的答着。

徐红梅闻言紧了紧书包:“那么难的诗你一天就背好了,你真是太了不起了。”

对上徐红梅闪亮的大眼睛,张琳只能呵呵:我上辈子加这辈子都活了30多年了,连首诗都背不下来的话,也不用爹娘来收拾,我自己拿块豆腐撞死得了,省得浪费国家粮食。

“唉,我还没背下来,明天李老师还要抽背,真讨厌。”徐红梅边说边跺脚。

一首诗至于吗,张琳本来想说自己小学六年的诗全背完了,转念一想,和一个小孩较什么真儿。这一打岔,又想起昨儿个背的江南,这是她至今遇到的最好背的一首了。

“对了,鱼!”

徐红梅还沉浸在悲伤里,张琳一声大吼把她生生吓了一跳:“什么鱼?”

张琳见徐红梅一脸茫然,马上正色道:“你吃过鱼吗?”

“鱼?没吃过。我只听爹娘说过。”

张琳得了答案满意了,现在村里镇上都没有卖鱼的,大人们有吃过的也都是从河里抓的小鱼。现在像她们这种农村都还没有规模养殖的概念,鱼在村里人眼里不是常见的吃食。

既然这样,那如果自己家能养鱼的话说不定也是不错的。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后可以自己卖,也能卖给那些餐馆。如果有鱼塘的话,还能人工养殖虾和其他水产。今后餐饮业发展起来,水产马上就会变成内陆不可缺少的一项。

张琳有了点子,一扫前几天的郁结,心情豁然开朗,对着徐红梅也一脸亲切:“你背不下来的话我帮你啊,今天放学我们一道走,我教你背诗的法子。”说起来自己的点子也有徐红梅的,嗯,一小半吧。

“真的吗?张琳你太好了!明年选班长的时候我一定投你一票。”徐红梅得了好处直表忠心。

倒是张琳,闻言有些黑线,自己这算是贿赂吗,但她丁点都不想当班长啊。

张琳这天回家没把自己的想法马上给家人说,记得上辈子她八岁也就是明年大约这个时候,村里有一次荒地的承包的政策。她小姑家包了块地来种水果,隔了一年发了财,赚了万把块,成了村里第三个万元户。那时候起,他奶奶就把对大儿子的爱转到了小女儿身上,自家在张家的地位就更难处了。

那时候母亲生病去跟小姑借钱,不仅被冷嘲热讽一番,最后竟只借到几十块,她爹回来就哭了。

所以这辈子张琳对张家的亲戚可真没什么好感,只有唯一对他们好点的爷爷让她现在想认作血亲。

不过这件事倒让她把承包的事儿记得门清。她得等到那个时候再把想法说出来,要不出了差错可让家里人白高兴一场了。

不过养鱼场这种事,不光是丢几个鱼苗下去就行了,她们还得有技术才行。从海边请那些渔民太投价了,肯定不行,没有回报前要保守打算。不能靠别人就只能靠自己,除了找些书回来看,她也想不到其他法子。

这周末赶集的时候,张琳又去了趟书店,这次她不是找教材,而是找关于养鱼的书。但耗了半天把书店都翻遍了也没找到。其实想也可以知道,现在关于这些书本来就少,更不要说他们这个山里小嘎达里面,更不可能找到这类书了,最后只得垂头丧气去等她爹。

“琳娃子,你怎么了?”李姥姥到了摊子前就见张琳在那皱着一张小脸沉思。

“李姥姥,你来了。”现在李教授每隔两周都会来集市,有时来赶集,即使不赶集也会专道来看看她,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