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暗淡,无路可走,但他却最终妥协于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冷酷的现实。就是在身后似乎已无人跟随的情况下,他依旧坦然地默念着泰戈尔的词句,“如果他们不响应你的召唤,你走下去吧,独自一人走下去吧。”
也正是在甘地精神的感召下,印度人渐渐醒来,并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使傲慢的大英帝国也不得不低下头颅。1947年2月一个凄凉的下午,尽管丘吉尔指责艾德礼政府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抛弃印度,屈服于“甘地最狂妄的要求”,但他的悲凉而无奈的演说却无法阻止太阳沉落西山,投票表决时,下议院以压倒多数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批准英国于1948年6月前结束在印度的统治。也正是因为甘地具有着超人的意志力和感召力,印度人由衷地说,甘地在哪里出现,哪里即成为印度的首都。
事实上,很多杰出人物都有着妥协于梦想却不妥协于现实的精神。1944年4月7日,德国总理施罗德降生时,奶奶在他的身边。为了让婴儿啼哭、呼吸,奶奶用力地向他的脸上吹气。这个世界带给小施罗德第一件东西便是一股扑面冷风。在以后的人生中,任何迎面来风都会像当年奶奶的呵气一样,使施罗德立刻动员起全身的精力。由于施罗德身材矮小,出身低微,很多人都不看好他,《明镜》周刊总编纳伦曾经骂部下说,报道施罗德纯粹是浪费。但施罗德却并不妥协于人们的认识,他坚定地说,“我想当总理,你们等着瞧吧!”在他看来,“如果人一生中只追求一件事的话,他就一定会成功。”最终“命运”向他妥协了,而纳伦则摆出了一副早有预料的样子说:“我早就说过,这个年轻人有帅才。”
类似施罗德的例子在国外并不少见。德国前总理科尔在17岁时就曾说过:“我有朝一日要当这个州的一把手!”他后来比这走的还远。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坚信,“搞政治的人如果没有当总统的野心,那就是平庸之辈。”他毫不隐讳地说:“我最适合当总统。”这在当时招致了很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认为他精神不正常,但最终金泳三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其实,不仅领袖人物,就是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具有对自己和事业纯天然的自信,这样才能不管遇到怎样的难关,都能谈笑渡过。即便是危难,我们也会把它当作实现梦想的过程,变成一个接近梦想的机会。就像患病的人,如果相信眼前的药可以帮助摆脱病魔的控制,那么无论多苦的药他也会毫不在乎,但如果他对药和开药的人都毫无信心,则即便是甜甜的药,他也会觉得很“苦”。
在读书的时候,我曾经在不同场合听到很多同学的激情谈吐,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番远大的志向,其中不少人都有舍我其谁的气概,但遗憾的是,毕业没几年,这些激情就大多荡然无存了,很多人在几番遭遇挫折后都纷纷向现实“投诚”了。就像《肖申克的救赎》所说的: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想想看,我们的身体已经有多大一部分被体制化了,我们的梦想有多少被妥协掉了?
妥协往往使我们的人生“收入”直线下降。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你满足于1/10;往往只能达到1/10。在未来的路上,千万要妥协你的梦想。”对获得成功别有作用的信仰看来是这样:正确的信仰能不断从内部给人以力量,在一天天的坚持之下,你会发现,正是梦想在逼你成功。而正如一位著名教练所言,“我无意与同胞竞争并击败他们,但我决意竭尽所能,战胜懦弱和妥协现实的心态,走近我的梦想。”
由于不能够向现实妥协,一些人常常会吃更多的苦头,但他们却并不在意,因为他们知道,失败也是付出的一种,输给现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输掉了精神和自信。也正是这种把失败当作付出的心态,使得他们能够在最暗淡的夜色中看到阳光,那阳光来自内心深处,柔弱但却刚强。
写下你的梦想
没有梦想的企业不可能壮大。同样的,不知道自己的目标的人,也很难取得很高的成就。在管理学中,目标用于专注于自己想获得的,避免分散注意力,引导直觉,这些对于个人的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如果处于不了解自己工作绩效的情况下,很容易丧失干劲,缺乏紧迫感,变得懒散。事实上,如果没有截至日期,很多事情都会被拖延下去。
一般来说,企业的策略来自企业目标,换言之,只有目标正确、可行,策略才会有针对性,有意义。对一个人来说,虽然在年轻的时候有近乎无数的可能性,但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你必须始终把眼光放在真正的目标上,而尽可能忽略与此无关的事情。
如果你20岁了,你希望自己30岁时站在哪里?如果你30岁了,你希望自己40岁时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是你真正追求的,事业、感情和人际关系,当然还有生活情趣,你都希望它们是什么样子?在退休之前,你希望自己能做成什么,在退休之后,你希望自己能享受什么?往近处说,在未来的3…5年里,你希望能到达哪里?
现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将来就会少叹息几个“为什么不”。思路越清楚,你走的弯路就会越少。当机会出现时,你将很容易知道选择哪一个。事实上,没有清晰而坚定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感到迷惘的首要原因。人不怕20岁时迷惘,就怕到了30岁甚至40岁时还迷惘,那多半是20岁、30岁时没想清楚的缘故。
不仅如此,目标也是为了避免人性中苟且偷安的弱点所必须的。人其实是惰性很强的动物,如果没有适当的压力和必要的约束,很多人都会活得很懒散。小的时候,有老师管理,有家长督促,有同学互动,有升学的目标,这种惰性还没有什么市场。但是到了自己相对独立以后,特别是单身的时候,人就很容易变得消极和散漫起来,即便是有工作的压力,也很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回过头去,不少人都会突然意识到,除了日复一日的“规定动作”(工作、吃饭、睡觉、聚会也许还有恋爱),几乎没有什么进步和转变,脱胎换骨就更不用说了。相反,如果能有一系列的人生目标牵引,即便走得不像预想的那么快和那么远,但总是还能走得快一些、远一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就像是你的“时间管家”,让你的时间资产不致于无谓流失。
数字更能说明问题。1953年,耶鲁大学对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当被问及是否有清楚明确的目标以及达成的书面计划时,结果只有3%的学生作了肯定的回答。20年后,有关人员又对这些毕业多年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3%有达成目标书面计划的学生,在财务状况上远高于其它97%的学生。
该来的一定会来
对企业来说,远大的目标是公司成长的最大动力,目标后面站立着的是明确的企业定位和做出这种定位的自信。在这样的企业里,员工无须质疑“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会有怠工的问题,大家想的都是如何向前,如何去实现梦想。丽贝卡?桑德斯在谈到亚马逊的传奇时曾经说过,“对亚马逊公司而言,企业目标的背后似乎藏有宿命论,该公司员工认为他们的网络商店将改变零售产业、为网络零售业勾勒蓝图。这正是激发亚马逊西雅图总公司员工长时间努力工作的原因。亚马逊公司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沉醉在贝佐斯的梦想中。”亚马逊的成功与梦想密不可分。
定位对个人的生命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有一个故事也很说明问题。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能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同样的三个人,就因为三种不同的选择或者说定位,而在三年后有了不同的人生,我们可以说,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但我们应该更确切地说,是什么样的定位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个故事里,三人出狱后的生活其实是由三年前他们的选择决定的,同样的,今天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也将决定着我们三年后、十年后甚至几十年后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境界。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成功都源自定位的准确,而在成功定位的背后,繁衍着的是自信的种子和乐观的因子。
自信与乐观是亲兄弟。一个自信的人,会纯天然地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会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节日,会真诚地期待梦想发芽、长大,会坚定不移地认为“该来的一定会来”。这种信念不但能够强化自身的勇气和决心,并能适时地转化成能源,转化成一种物质力量,像阳光一样,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雅斯贝尔斯说得好,“谁若每天不给自己一点做梦的机会,那颗引领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会黯淡下来。”你的那颗星现在怎么样了?
备忘录:
实现梦想的途中没有人可以难为你,最怕的就是你自己难为你自己。
失去金钱的人,失去很多;失去朋友的人,失去更多;失去希望的人,失去所有。
经济学家称,盲目多元化,陷阱多,馅饼少。人应该知道自己力量的“边疆”。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2 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人们都知道,在平面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可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而“直线”却最长。
谢里曼的喜剧
十九世纪,德国有个叫亨利.谢里曼的商人。早在幼年时期,他就深深迷恋于荷马史诗的故事,并暗下决心,一旦他有了足够的收入,就投身于考古研究。谢里曼很清楚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是需要很多钱的,而自己的家境却十分贫寒,在自己与理想之间,没有直线可走,他决定走曲线。于是,从十二岁起,谢里曼就自己挣钱谋生,先后做过学徒、售货员、见习水手、银行信差,后来在俄罗斯开了一间私人的商务办事处。虽然谢里曼从事商业和投机买卖,面对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毫无浪漫可言的事务,但他却从未忘记过自己童年时的理想,没有忘记过研究古代希腊。利用业余时间,他自修了古代希腊语,而通过穿梭于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他还学会了多门欧洲语言,这些都为日后的“奇迹”打下了基础。
也是本人有福,世界有幸,谢里曼终于在经营俄国的石油业中积攒了一大笔钱,当人们以为他会大大享受一番时,他却放弃了有利可图的商业,把全部时间和钱财都花在追求儿时的理想上。他始终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