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实际是我们今天的概念,而古代的“十”字不这样写,古代“十”字就是一竖,就是十,而像这样一横一竖,这是古代文字的“甲”字,甲乙丙丁的“甲”,“甲”字,那么“甲”是什么,“甲”实际就是人们立表测影所得到的东西南北的四个方向,那么它的一横就表示东西,它的一竖就是表示南北,它要作为十个天干的第一个字,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第一个字。我们知道,古代人计时,是用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计时的,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二十二个字配合起来计时的,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六十甲子,那么“甲”字也就是可以看成是计时名词的第一个字,那么现在这个图像上用“甲”字绘成十二个甲字一圈,这十二个甲字也就是十二时,十二时是什么,就是十二月,那么内圈有六个,六正好是十二的一半,它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是表示着历月阴阳的这样一种概念。我们知道,古人是把月份和十二律相配合起来的。十二律就是把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这样的一种律制,那么处于单数的这个律,都是阳律,而处于偶数的这个律,都是阴律,这十二个律要跟十二个月配合起来,所以每个月也都要分出阴阳雌雄,所以这个六就是表示着有六阳月,又有六阴月,是这样的一种概念。而有两层十字也正反映了这样一种阴阳的观念,所以通过这个铜钺,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王权的仪仗上,绘刻了记时的天文学的一种历法的一些内容,它就明确地显示了天文学和王权的这样的一种联系,这是我们从第一个侧面来理解古代天文和人文的那种关系。
那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就是古代的天文学和古典哲学的关系和古典哲学的关系。我们刚才说了中国古代是天数不分,如果要使天文学的一些精密的计算是要通过数学来完成的,所以天数不分。那么古人对于数字的理解,实际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深刻的思想,非常深刻的思想,最基本的理论在古代有两种:就是古人对于数字的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生成数的理论,生就是基本的,成就是完成,有这样一种生成数的理论,这种理论实际体现一种比较早的进位制的思想。我们知道进位制,实际上是人们对于生物学上的一种简单的联想,我们伸出一只手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五,伸出两只手来就可以知道是十,那么这意味着五可能就是作为一个最原始的进制单位。人们可以对一只手所给予的五来计数,这就是一二三四五,那么十,也就是六七八九十,这个阶段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呢?人们认为是根据生数,也就是一二三四五这五个生数,就是基本数,再加上一个基本的进制五就可以得到了,比如一加上一个五就可以得到六,二加上五就可以得到七,如此类推,这就是生成数的理论。一二三四五就是生数,六七八九十就是成数。这是一种理论。
另外还有一种理论就是阴阳数的理论,阴阳数的理论。我们知道数字可能是无限的,数字是无限的,但是数字再多,实际它只有两种性质的数字,一种是奇数,一种是偶数。这在古人看来,这种现象和世界万物可以用阴阳两种概念去平分它,去分配它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古人就建立起来了奇数就是阳数,偶数就是阴数这样一种思想。同时,阳数也就是天数,而阴数也就是地数,那么凡是奇数就都是阳数,凡是偶数就都是阴数。只有这两类数字,这个阴阳数,也就是奇偶数,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转换的,也就是说,奇数如果加上一,它就可以变成偶数,偶数如果加上一,它也可以变成奇数。而这种转换也就恰恰可以表示为阴阳的转换,可以用来说明阴阳的转换,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数字和阴阳一种结合的观念,这种思想实际就是中国易学的一个思想基础,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早期的易卦的材料,包括商代的甲骨文里出现的易卦的材料,还有两周的金文里边所发现的易卦材料,以至于更晚一些到战国的竹简上出现的易卦材料,全部都是用数字写成,都是用数字写成。我们可以看这样一幅图,这个是发现在殷墟的一个易卦材料,我们看这个龟甲的四个角上刻了四个卦,这个卦全部是用数字写成的,因此说,易的本质不仅是数,就连它写卦的形式也是数,所以这个数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后来人们的哲学思维。
我们看这样一个材料,这个呢是在湖北荆门郭店战国的楚墓里边出土的竹简,学术界把这个竹书呢称为《太一生水》,这篇文章实际上直接关系到对于老子哲学的解释,我们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那么道是怎么来的,老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道的观念,这篇文章上对这个思想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这个《太一生水》的开篇就是在讲宇宙的生成,说太一生了水,水呢然后反辅太一又生了天,天又反辅太一又生了地,然后接着再往下生,生成,统统讲的都是一个宇宙的生成过程,那么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和古典哲学和道家哲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太一”是什么?太一在古文献里边又可以写成“天一”,天地的天,天一实际就是“一”,就是天数“一”,我刚才讲数字有阴阳的观念,有天地的观念,那么凡是奇数都是阳数,也都是天数,所以它所强调的只是“一”而不是天,天只是对“一”的属性的一个解释,它是天数的一,所以太一生水的本质实际就是一生水。实际就是一生水,这个太一,当然在古代它的内涵有很多,它可以指极星,我们说天上的极星,古人也可以叫它“太一”,也可以叫它“天一”。那么为什么呢?实际上古人认为极星是天神上帝居住的地方,它就和地上的人王居住在宇宙的中心是一样的,我们知道商代的甲骨文里说,商王自己自称叫“余一人”,就是我一个人,就是一,天神上帝叫太一也是这个意思,天下惟我独尊,只有他一个,所以这是“一”,那么“一”的本质是个数字,就是指的数字“一”,
那我们现在来进一步地分析,我们说水是一个物质的东西,对吧。我们明确可以承认是一个物质的东西,那么在老子哲学的系统当中,水是作为它的物质生成的一个基础,这个实际上和古代哲学的五行相生的理论是相同的,水它是一个物质的一个要素,同时它也是五行中的一个,那么在这个五行理论中,水是作为一个基础,它是生成其它的一个基础,但是如果人们要问:水是怎么来的?是什么生成的水?这个理论是没有办法回答的,如果只是把宇宙的源头追溯到水的话,那么它没有办法回答它自己的来源,所以也就是说,水可以作为物质生成的基础,但是它没有办法作为它自己的出现的一个基础。显然呢,如果古人要想描述物质从无到有的这样一个过程,或者是追溯出“有”出现之前的那样一种“无”的状态,那么他们就必须要找出一个比物质的水更抽象的一个概念来表示那个“无”,表示那个“无”的状态。这种情况是水没有办法做到的,于是他们就想到了数字,我们知道数字比物质的水显然是抽象的,显然要抽象,而且数字“一”呢,它是作为一个万数的基础,我们说数字再多再多,它的基础是什么呢?只有“一”,数字再多,都是“一”积累而成的,所以一是万数的基础,同时呢,我们刚才用天地数,生成数的理论都可以看到一还有其他的属性,在阴阳数和天地数的系统中呢,“一”是作为一个阳数,因此呢,它也有去解释阴阳的这种概念,而在天地数的系统中呢,“一”是作为一个天数,它有解释天地的这样一个概念,而在生成数的理论中,它是生数,它又具有解释生成的这样一个概念。因此一它实际上是可以具有解释、确切地解释天地、阴阳、万物的生成乃至一切物质生成这样最起码的条件,它具有这样的条件。于是,古人就把这个抽象的数字一作为水的一个基础,作为一个物质生成的基础,这个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可以看到古人的逐渐追溯物质起源的这样的思辨过程。而且非常重要的还在于呢,一和水同样都是物质的基础,我们说数字一是数字的基础,而水是物质的基础,这个性质它们是相同的,但是,“一”所抽象出来的,具有表示“有”出现之前的那种“无”的状态,它可以表示这种状态,这种特性呢,是水所不曾具备的,因此,才有古人这种哲学观念,才有这种一生水这种哲学观念,才创造出这样一种观念,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从一生水,这个逻辑过程建立起来,虽然建立起来,但是它只是人们从具体到抽象的完成了这样一个思辨的过程,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思辨的一个过程,它并没有达到从无到有这样一个完美的过程,所以人们就必须要创造出一个宇宙中比“一”更为本质的东西,要建立这样一个东西,也就是说,要建立“一”本身来源的这个哲学基础,这就是道,于是出现了道,道是什么意思,道就是无,什么都没有,虚玄,你不能描述的这样一个东西,这就是道,所以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老子的哲学是在不断地追求物质起源的那种原始状态,这就提示给我们,古典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在对于物质起源的这种原始状态的追溯和解释,这种原始状态实际就是物质生成的一个基础,那么宇宙的起源呢,实际上是人们借以探索物质起源的惟一的途径。
所以说呢,古典哲学的萌芽实际就是人们有意识地对于事物对于宇宙起源和它的本质的探索从这儿开始的,一种朴素的天文学研究,实际就是哲学研究的前身,所以我们通过天文学和王权的这种关系,以及天文学和古典哲学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的影响,当然了,它对于其他方面,古代文化的其他的层面,也是有非常深的影响,比如说原始的宗教,古代的祭祀,包括它本身所提供的一套数术的思想,就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下面我想讲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我们研究天文考古学嘛。当然最直观的结论,就是要看到上古时代的天文学成就。中国的天文学到底能够古老到多久?这是一百多年以来,世界科学史上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中国天文考古学的研究呢!现在呢!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不成熟的认识,我们现在先看一个图,这个图像反映的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它的碳十四测定年代是公元前四千五百年左右,我们再看一个比这个更详细的一个线图,这是一个照片,这个图的左侧,就是它的一个平面图,这个墓葬的平面图,我们看这个平面图,非常奇特,反映到这个墓葬非常奇特,在仰韶文化中,在当时四千五百年前,这种形式的墓葬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它这个墓葬的方位呢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是这样一个形式,我们看它的南边是形成一个圆弧的形状,而北边是一个方形,东西两侧还有一个弧形的这么一个龛,靠南的中央是墓主人,他的头是向南的,墓主人的身旁,东西两侧,还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