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慈欣科幻作品集-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科幻美学原理。
  写下如此“伟岸”的标题,连我自己也不好意思,但想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不会有以此标题为封面的巨著,所以也就厚着脸皮写下去了。
  科幻的灵魂是幻想(混乱开始了),科幻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幻想的奇丽与震撼的程度,这可能也是科幻小说的读者们主要寻找的东西。问题是,这种幻想从什么地方才能找到?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漫长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相比的。还有广义相对论诗一样的时空观,量子物理中精灵一样的微观世界,这些科学所创造的世界不但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超出了我们可能的想象。如果没有科学,我们把自己的脑髓蒸干也无力创造出这样的幻想世界来。所以,科学是科幻小说力量的源泉。
  科学是一座美的矿藏,但科学之美同传统的文学之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美感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她的一线光芒。但科学之美一旦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对灵魂的震撼和净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某些方面是传统文学之美难以达到的。而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
  甚至技术也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诗人奥斯卡。王尔德在上世纪未曾这样表述过对美国的印象: “我一直期望相信,力的线条也是美的线条。在我注视着美国机器的时候,这一期望得到了实现。直到我见到了芝加哥的供水系统,我才意识到机器的奇妙;钢铁连杆的起落,巨大轮子的对称运动,是我见过的节奏最美的东西。。。。。。“
  比起科学之美来,技术之美更容易为大众所感受。当一个小男孩(女孩儿我不知道)第一次被带到一个大机器前时,很难想象他不会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自己第一次看到轰鸣的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当第一次看到高速歼击机在头顶呼啸而过时,那种心灵的震颤,这震颤只能来自对一种巨大的强有力的美感的深切感受。任何一个最平庸的男人,当他看到一幅航空母舰或太空飞行器的照片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眼睛一亮,是什么吸引了他?当一个小男孩偷偷旋开爸爸的手表,敬畏地看着那些微小的精美零件在那小小的空间中忙碌时,他是否是在读着一首歌颂技术之美的诗呢?这次从成都回家经过三峡,当船驶过三峡工地巨大的水泥构筑物时,当葛洲坝船闸高大的钢门缦缦关闭时,我看到了船上人们敬畏的眼神,这种敬畏是发自内心的,它包含了对技术之美的感受和认可。技术之美产生了多种技术崇拜,常见的有高速行驶器(如赛车,赛艇和飞行器等)崇拜和武器崇拜。当然,这两种崇拜有还有其它的原因,但不可能否认技术之美在其中的作用。比起科学美,技术美更不为文学家所承认,甚至把它同丑陋连在一起,这其中,可能有技术带来的负作用的影响,但技术本身的美感是无法否认的,
  技术之美的另一个最奇特,最不可思议的特征是它的性别取向,它似乎只影响男性,关于这点说下去就偏了深了,我也不甚了了。
  科学之美和技术之美,构成了科幻小说的美学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科幻小说很难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美。
  现在,前卫的科幻时时在涌现,但其中科学和技术的影子越来越淡;科幻的定义时时在变,每变一次离科学就远一步。我伤心而无奈地看着这种变化。

  三.以上的论点都不正确
  上面所描述的,只是我自己想读和想写的那种科幻小说。如某位有识之士指出的那样,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和技术内核,是科幻迷读科幻的原因,同时也是大量其他读者远离科幻的原因。而现在的中国SF事业,首要任务是争取读者。同时,在西方,科幻的范畴在急剧扩大,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必须去接触和欣赏那些新型的前卫的科幻小说。在这里,我想介绍一篇这样的科幻,借以说明自己的想法。
  这个短篇叫,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史蒂夫。里斯伯格写的,其中有这样的故事:一名医生给一位怀着双胞胎的孕妇诊断,这名孕妇来自战乱的波黑,目睹和经历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剌激,同时她的营养状况很差,两个胎儿中只能存活一个。小说的前半部分描写医生给孕妇诊断的细节,平平淡淡,似乎没什么看头,但后来,一个恶梦般的震撼人心的情节出现了:当医生仔细观察孕妇的超声波照片时,看到在营养不良的子宫中,两个胎儿为争夺生存的权利进行着残酷的搏斗,其中一个胎儿正在用脐带把他的孪生兄弟勒死!
  这是我读过的最恐怖的一篇科幻小说,它象一把灼热的烙铁,在任何读过它的人的脑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当然,我们可以给小说中加上一些“硬”科学,我们可以解释母亲的精神影响到血液成份进而影响到胎儿云云,但任何科学解释在这篇小说中都是画蛇添足,只会削弱它的力量!

  从上面已经看到我的科幻观混乱到什么程度,这也可能是中国科幻思潮的一种反映。但目前科幻思潮的这种混乱,更象是一种混沌,宇宙大爆炸后几分钟的那种混沌。希望很快在混沌的时空发生扰动,宇宙尘开始凝聚,使中国科幻的宇宙中充满灿烂的星群。


                  1999。8。13 于娘子关 
     
  
 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

  科幻界有一种被大家默认的看法:中国没有自己的特色科幻,中国科幻只是西方科幻的模仿。在目前,这种看法也不是全无道理,但从历史上看就不正确了:中国差一点就培育出自己的科幻,但我们对这段历史全然不知。
  这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初。
  先请看以下作品:
  一. 《壮举》:从南极大陆拖运冰山,以缓解非洲干旱。(郑平,发表于1980年)
  二. 《XT方案》:仍然是拖运南极冰山,但是用其致冷以消灭台风(黄胜利,发表于1980年。)
  三. 《吐烟圈的女人》:使城市中大型烟囱象吐烟圈一样排气,这样烟气环可以上升到高空并飘得很远,不会污染城市空气。(八十年代初发表于《科学文艺》,作者不详)
  四. 《甜甜的睡莲》:利用麻风病细胞的侵蚀性和癌细胞的速生性进行整容手术。(鲁肇文,1981年发表于《科学画报》)
  五.《牧鱼》:使用电子网,用在草原上放牧的方式在大海中放鱼。(赵玉秋,发表于1980年)
  。。。。。。
  还可以举出许多那个年代这样的作品。现在看这些作品,如同从憋闷的房间中来到原野,一种清新惊喜的感觉扑面而来。这种类型的作品在当时大量涌现,形成了八十年代初中国科幻的一条支流。遗憾的是,这些迷人的小说即使在当时也几乎不为人知。这些小说有以下特点:
  1. 幻想以当时已有的技术为基础,并且从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走得不远。这些小说中描述的技术设想,即使在当时,如果投入足够资金的话真有可能实现,至少有理由进行立项研究。如《吐烟圈的女人》,这是一篇最能代表这类小说特点的作品,它所描写的技术设想,笔者九十年代初亲眼见到在日本的火力发电厂成为现实。
  2. 技术构思十分巧妙,无论与历史上还是同时代的作品都极少重复,很多本身就是一项美妙的技术发明。
  3. 技术描写十分准确和精确,其专业化程度远远超过今天的科幻小说。
  4. 作品规模很小,如《吐烟圈的女人》,只有三到五千字。大多以技术设想为核心,没有或少有人文主题,人物简单,只是工具而已,叙述技巧在当时也是简单而单纯的。
  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些小说,可以叫它们技术科幻、发明科幻等等,但都不能确切表述它们的特点。我们应该关注的一点是:做为一个整体类型,这样的科幻小说在世界科幻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它们有些象凡尔纳和坎贝尔倡导的小说,但它们更现实,更具有技术设计的特点。同时在写作理念上也同前者完全不同:这些作者是为了说出自己的技术设想才写小说的,看过那些小说后你会有一种感觉:那些东西象小说式的可行性报告,他们真打算照着去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创造的科幻!
  吴岩老师曾经回忆过五十年代中国科幻的燃情时代,本文所述的科幻也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那时,浩劫刚刚结束,举目望去一片废墟,无数人在默默地舔着自己的伤口。但在人们眼中,未来的曙光已经显现,虽然在现在看来,他们看到的曙光很大部分只是天真的幻影。但那时的天真已不是那之前的天真,燃情时代已经过去,也不会再来了。那时,对新时代的思考还没开始,人们坚信,创造未来的奋斗虽是艰难的,但也是简单的,他们立刻投入了这种简单的奋斗,希望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为国家和自己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那时,大学中出现了带着孩子的学生,书店中文学名著被抢购,工厂中的技术革新成了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情,科学研究更是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科学和技术一时成了打开未来之门的唯一钥匙,人们象小学生那样真诚地接近科学,接近技术,他们不知道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能给生活带来什么,他们为此激动,只因为这是哥德巴赫猜想。人们并不知道科学和技术如何创造未来,只有一种现在看来十分幼稚单纯的想象。他们的奋斗虽是天真的,但也是脚踏实地的,中国科幻的这道支流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出现的。
  一提起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人们就想起了童恩正、叶永烈、郑文光等老一辈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并不是纯八十年代的产物,而是文革前五六十年代的余光(甚至很多作品就是写于那时),由于老一辈作品的强大的影响和艺术力量,使得真正的八十年代科幻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这个支流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本身的致命缺陷。如前所述,它们在艺术上十分粗糙,在可读性上吸引不了低层次读者,在文学性上对高层次读者更是不值一提,所以它们最终只能被技术型的科幻迷所接受。另外,它们大多题材太小,没有震撼力。即使象《创举》和《XT方案》这样的大题材也没写出应有的气势来,所以总给人一种小品的感觉,这都是这股溪流消失原因。
  回顾中国科幻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我们的科幻在那时曾经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奋斗,我们总应该从这段历史中得到些什么。对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特别是那时的科幻思想,我们大多持一种否定态度,认为它扭曲了科幻的定义,把它引向了一个不正确的方向。这种说法至少部分是不准确的。建立在科普理念上的作品只能说是科幻小说的一个类型,并不能决定它就是低水平的作品。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都是建立在科普理念上的,克拉克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