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瞧,大师的小样儿_虎头-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马丁?路德?》、《她们的歌德》、《海涅——一半是战士,一半是才子》、《席勒私人故事》写的比较好。资料和故事圆融统一,表达上也是严谨周密与酣畅淋漓并举。《误读爱因斯坦》如果去掉最后部分过多的感慨和评价,留下一些读者自由判断、自行感慨的空间会更好。相对于这一篇,《遭遇黑塞》反而以其简洁流畅更胜一筹。《学习康德》好榜样,如果把康德的枯燥哲学剔除多一点,增加一点这个“刻板而古怪”的人的个性细节,会更好。正如《巴赫开时百花杀》能够将音乐知识、艺术成就和巴赫的个体特征更为水乳交融一些一样。而《鞭影下的尼采》太像“莎乐美魔咒”了。

    这些逐个点评其实近于苛责。以尽人皆知的大师为书写对象,前人的评说材料浩如烟海,评说角度几近全面。这样的难度,即使是给扬州人炒扬州炒饭的难度亦不能及其万一。只是,有难度的写作同时也能激发出作者的叙述潜力,催生出更调动人兴趣的阅读。

    最后,值得特别提出来的是本书的序言《永远的白玫瑰》。这篇在网络上已经广泛流传,被誉为经典网络随笔的文章讲述的依旧是舒和兄妹的故事。在电影《希望与抗争》中,这对兄妹曾经以青春的脸庞和青春的意志打动过很多人的心。虎头把舒和兄妹作为平民勇气的代名词,在逐个盘点德意志文化英雄的庞大文本中,虎头把这对没有那么有名的兄妹的故事放在最前面,讲述他们对自由和尊严的坚持,讲述他们对信仰的执着和付出,其用意深深打动了我。虎头说:“他们为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的人而死。不论肤色,不论种族,不论年纪。……他们是为我而死的。”

    舒和兄妹为每一个人而死,也是为每一个人永生。在这样的永生面前,他们堪与大师比肩,大师原本也是由普通人蜕变而成。

    (作者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文学博士)



 书摘精彩段落

    永远的白玫瑰

    真正的痛苦是没有信仰。舒和兄妹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拥有真诚的信仰。牢狱之灾,甚至失去生命,都不是能让他们止步的痛苦。

    舒和兄妹年华如花。

    舒和兄妹反法西斯小组有个美丽的名字:白玫瑰。

    在“德意志俊杰”评选中,舒和兄妹名列伟人之前。

    舒和兄妹在今天是平民勇气的代名词。

    谁是马丁?路德?

    他拒绝用自己的名字为他一手创立的教派命名。

    “让所有的基督徒都是牧师”,路德下决心让所有的德国老百姓都能看懂《圣经》,让他们有机会迈过教廷这个中介直接面对上帝。

    形销骨立的路德缓缓站起身来。然而,他嘴里蹦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像老树折于狂风后的木刺那么尖锐地扎进四周的每一个脑袋:他拒绝收回《论纲》。

    德国诗人海涅称赞路德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

    马丁?路德是欧洲中世纪的掘墓人。

    她们的歌德

    歌德,是德国贵为世界强国的精神领袖。

    他一生总是不停地在爱上一个新的女人,然后再很不光明正大地从她身边逃开。

    歌德,是由失恋炼成的。

    其实,这世上本没有什么歌德。有的只是夏露笛、伍碧丝、夏绿蒂、魏玛娜……这许多女人。是她们的爱情、尊敬、宽容、倾听、佳肴创造了歌德,是她们用宽厚火热的胸脯把那个名叫沃尔夫冈的日耳曼少年铸成了人类文化历史的丰碑。

    席勒私人故事两年前冷家姊妹惊鸿一瞥的绝色令席勒经年难忘。

    冷家姊妹不仅清纯美丽,气质高雅,率真可爱,而且令席勒大喜过望的是,姊妹俩还是真正的文学女青年。

    事实上,从第一次见面起,席勒就同时爱上了冷家姊妹。

    热情奔放的姐姐冷佳琳甫一见面便拿下了席勒的英雄心,而清丽柔婉的妹妹冷莎露则彻底占领了席勒的天才情。

    冷家姊妹显然都是旺夫命:席勒自从见到这对姊妹花美女开始,便一改前半生颠沛流离的飘泊,运气变得空前好起来。

    学习康德好榜样

    康德目光,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视。

    康德的职业是教书匠,研究哲学完全是业余爱好。在《纯粹理性批判》赢得整个世界之前,康德是个业余哲学青年。

    年过四十的康德终于获得一个诗艺学教授讲席。十六岁上柯大的曾经的风华少年,百感那要说是相当地交集。

    康德对所有评价均无动于衷。他始终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的教堂尖顶沉思默想。他说: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康德的伟大,在于他将哲学从天上摘回地下。哲学从他起不再是神学。

    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而且是一个从不与其它词搭配的动词误读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根本谈不上诺贝尔给他面子,实际上是他给诺贝尔面子。

    爱因斯坦至少应获五次诺贝尔奖:光电效应、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激光理论,个个都是大号诺奖级别。

    爱因斯坦的生命,始于误解。

    爱因斯坦在一张满是图示和计算公式的纸上给妻子罗列了一系列苟刻条件:

    1)将我的衣服整齐地放好;2)一日三餐送到房间;3)我的卧室和书房收拾整齐,尤其注意,我的书桌只让我一个人使用;你别指望从我这里得到温情,也别指望我指责你。

    他说:“今天在德国,我被称为德国科学家,在英国我被看成犹太人。如果我的科学理论被推翻,情况定会改变:我在德国将被视为犹太人,而在英国被称为德国科学家。”

    海涅——一半是战士,一半是才子

    我是革命的儿子!我是欢乐,我是歌,我是火焰,我是剑!

    海涅是德国诗人中最重要的记者和全世界记者中最着名的诗人。

    《明镜》周刊断言,当今德国广告语超过百分之五十源自海涅,并推举海涅为“德国精神”主要代表。

    凭着《歌之集》,海涅“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情倾德法,艳满欧洲。

    海涅真诚地爱着玛蒂德和巴黎,但这并未抹灭他对德国的挂念。海涅是个恋家的孩子。

    海涅的故事充满古希腊悲剧回肠荡气的凄厉美。

    从此,无论多少次搬家,海涅一直躺在六个叠放的床垫上。这就是德国文学史着名的“床墓”(matratzengruft)。

    鞭影下的尼采

    一个身穿黑色西服、戴着眼镜、面容清瘦的中年男子,合身扑上,张开双臂拥抱老马疲惫低垂的脖子,用身体支撑着老马的站立。他的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朦胧的烟雨,眼泪珍珠般喷涌而出。

    那黑衣男子,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是历史上最有争议、提出概念最矛盾的哲学家。

    数遍当时云集欧洲的文化巨星,脱衣赤膊跳上沙场,单枪匹马搦战上帝者,仅尼采一人。

    虽然莎乐美对尼采伤害至深,但她是尼采的红颜知己。如果尼采是俞伯牙,莎乐美就是他的钟于期。

    莎乐美并不“爱”尼采。她说:“不是爱情、崇拜、调情和私通,而是工作、研究和哲学思考。”

    遭遇黑塞

    在狂暴的童年,黑塞被老师和父母公认患有精神病,多次做过检查和治疗,最后还是被贴上“精神不正常”的标签。

    恐惧追随黑塞一生。

    早熟的少年黑塞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但他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答案。

    父亲实在想不到,他儿子没有成为一个口吐莲花、舌绽春雷的传教士,也没有成为一个勤勤恳恳、人见人爱的书店伙计,而是成了一个影响世界近一个世纪的伟大作家。

    巴赫开时百花杀这个德国音乐跳槽王一生都在为薪水跳槽,或准备跳槽,他一生都在争取涨工资。

    即兴演奏是巴赫的惊艳一枪,振聋发瞶,见乐封喉。马香楼亦非浪得虚名,他连乐谱也不带,以一首即兴幻想曲开场,指法精妙,变奏流畅,一曲既罢,掌声如潮。然后,德方小厮巴赫上台。一个简洁精致的前奏曲之后,巴赫随手弹起马香楼刚才的曲子,第一遍一丝不差,然后,他将这首曲子连续变奏十二次,再准确地回到主题!

    巴赫经常被称为音乐上帝。如果音乐真有上帝,那也一定是个勤奋的上帝。巴赫深不可测,因为他的浅。

    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



 仰望高贵,走近圣贤

    2004年6月,中国标志性纯文学刊物《当代》发表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虎头的长篇随笔《永远的白玫瑰》,推开了当代中国文学一扇全新的大门。这篇宏扬坚定信仰、歌颂平民勇气的雄文通篇充满虎头那恣肆汪洋的飞扬个性,是一个当代中国文人对德国反法西斯英雄舒和兄妹深层灵魂阅读的激情果实。这篇“乍看标题像爱情小说”的文章让每一位读者“读不多久,内心热血翻涌”,在沉寂多时的中国随笔文坛一石激起千层浪,发表后立刻赢得中国文坛的热烈肯定。着名作家邵燕祥在《随笔》2004年5期上第一时间以《白玫瑰:1943年的鲜血》为题长篇摘抄、激情评论了这篇文章,把这篇文章与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相提并论。《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评论:“在感慨舒和兄妹的同时,也感慨作者描写中所运用的让人血脉涌动的文辞。”在《散文选刊》主办的“2004年中国散文年度排行榜”中,《永远的白玫瑰》名列第二,并陆续被《人民文摘》、《青年文摘》、《散文选刊》、《财经时报》、《文摘周报》等上百家报刊杂志转载,《读者》甚至打破自己不连载文章的惯例,在2004年19、20两期连载这篇文章。此外,这篇文章还先后入选《21世纪年度散文选?2004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最佳随笔》(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中国年度散文》

    (漓江出版社)、《2004中国随笔年选》(花城出版社)、《2004年中国随笔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名家推荐2004年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等等多部精选集。

    直到四年后的今天,它仍然被众多的海内外平面媒体继续转载着。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本书确实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

    与此同时,这篇文章迅速走红网络,被包括新浪网和人民网的各大门户网站转载,被无数的博客连载、评论和赞赏,网友评论充满“眼含热泪,心怀崇敬地看完”、“震撼我心”、“嚎啕大哭”的字眼,他们感叹:“好久没有读到这样震憾人心的文字了。午休时随手翻阅一篇文章竟然看到这样的文字,于是就没得午觉好睡了,于是便读了下去”、“读完此文,我久久不能平静。最想说的有两点,一是想让你知道白玫瑰的故事,二是想告诉自己为什么要活那么久”、“我看到了自己希望看到的文字,听到了自己想听到的声音。”

    在赞赏英雄的舒和兄妹的同时,读者也折服于作为语言学教授的作者深厚跳脱的文字功底:“舒和兄妹了不起,虎头好文”、“为能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