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位千万富翁诞生了。比亚迪分利管理层的股权结构与过去几年在A股市场上市的多家创业者控股的民营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些企业只是富了几个人,大多数人还是打工仔。
王传福的慷慨大度,使他赢得了广泛的好感,他也被认为真正的企业家。王传福乐于分享财富的思想使他身边聚集了一批精英分子和他共同做大一份事业。 王传福打造了一支非常高效的管理团队,创造了一个赢利能力惊人的企业。
谈起平分股权给管理层,王传福显得很平淡,他认为这是让比亚迪快速平稳发展的有效方法。王传福说:“一个企业就像一棵树,表面有花有果,但更需要健康的树干和树根,并知道如何汲取营养。上市实际上使比亚迪变成了一家完全透明的公司,可以让投资者看清所有的东西。比亚迪历史清楚,并不是一家突然冒出来的公司;股权结构合理、没有一股独大的危险;技术有专利,来源清楚;客户清晰,是人人皆知的国际级品牌。这些都保证了我们将继续枝繁叶茂。”
书包 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一节 收购秦川(1)
1消息一出股票下挫
创业七年以来,比亚迪在电池制造上走的一帆风顺。2002年7月,比亚迪成功在中国香港主板上市,王传福也第一次荣登《福布斯》大陆富豪排行榜。局面对比亚迪是如此有利,在外界看来,比亚迪应该继续全力发展电池主业,扩充实力最终与三洋一较高下。
但是喜好冒险的王传福却给世人爆出一个惊天大新闻:比亚迪要改行造汽车!
在经过仅仅三个月的火速谈判后,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公司对外宣布与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订了收购协议,比亚迪通过旗下的中国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收购秦川汽车77%股权,比亚迪正式控股秦川汽车公司,而王传福则成为秦川汽车有限公司的新任董事长。
按照协议,比亚迪出资2695亿元人民币(约合254亿港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收购之后的股权结构,秦川汽车公司将占全部股权的13%,另一股东陕西电力投资公司占10%的股权。
在收购秦川汽车协议签订的前夕,王传福在企业内部召开了一个征求意见的股东会,参会的20多位股东没有人对比亚迪进入汽车产业提出异议。可能大家习惯了王传福的说一不二,王传福是天才的战略家,他的看法总是对的。
在企业内部同意意见后,本着对投资人负责的理念,王传福将比亚迪准备注资控股秦川汽车的消息通知了持有比亚迪股份的几家基金。结果,与比亚迪股东的一致赞同相反,有关的投资人一致希望王传福撤销入主秦川汽车的决定。
直到协议签订前几天,仍然有中国香港地区的基金经理给王传福打劝阻电话,他们认为比亚迪一直是做电池的企业,贸然进入汽车领域可能会遭遇惨败。有的基金经理甚至威胁王传福,如果不听劝阻执意收购,那么他们就将抛售比亚迪的股票。那天下午,比亚迪高层正在开会,中国香港一位国际大基金的经理打电话给王传福,他直接在电话里对王传福大声说道:“王总,我们就是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声音大得几乎在座的人都能听到。大家马上意识到公司股票即将发生剧烈波动了,会场气氛顷刻间变得紧张和凝重起来。
王传福一贯是个雷厉风行的技术冒险家,他没有理会投资人的劝阻。他看准了机会,现在只需要把机会抓住。
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宣布完成收购计划,中国香港的投资人怒了,这一天比亚迪的股票下挫了四块多,跌幅超过21%,成交金额近36亿元,几乎创比亚迪上市以来最高成交纪录。
投资人要给“不听话”的王传福一点颜色看看,1月24日一开市,比亚迪就迎来基金机构“洗仓”,股价从18港元急跌至1445港元。两天内公司市值蒸发近27亿港元且后续跌幅加剧,最低达125港元。夏治冰回忆此事,觉得有点像噩梦,他说:“跨入汽车产业时,我们在中国香港的股市跌了9块多钱,一个基金公司的经理打电话给我,要抛售比亚迪公司的股份,让我做好心理准备。”在这次抛售风潮中,唯一让比亚迪王传福觉得欣慰的是持有比亚迪10%股份的美资基金(The Capital Group)按兵不动,并未抛售比亚迪股票。
面对股价的急跌,王传福连忙召开基金分析员电话会议,下午又匆忙与传媒召开电话会议,向外界解释此次收购的真实意图和实际意义。同时,比亚迪的承销商百富勤也展开斡旋,但所有这些并没有能够马上阻挡股价的继续下跌。局势真是有失控的趋势,比亚迪已经在悬崖边上了,夏治冰回忆:“虽然公司进军轿车业的决心并未动摇,但是看得出王总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是我恐怕早就崩溃了。”
第一节 收购秦川(2)
王传福是坚强的,他甚至坚强到了偏执。正像英特尔公司前任CEO安迪·格鲁夫特说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王传福就是偏执狂。此后不久,王传福赶到中国香港,就此次收购回答记者提问时公开表示:“我想干这件事是坚定不移的,而且我相信一定可以做成,此举对于比亚迪企业价值的提高,也是必然的。”
外界实在无法理解王传福的疯狂举动,此前毫无汽车制造经验的比亚迪公司,竟然在谈判不足3个月的情况下就火速收购了业绩极为差劲的西安秦川汽车公司。王传福到底想干什么?
王传福向外界解释自己的想法:“做电动汽车是比亚迪进入汽车业的初衷。中国目前的汽车保有量虽少,但对能源、环保的压力已经很大。当今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无不包含对能源的企图,比亚迪做电动汽车就是要让中国三峡大坝的水都变成油,让中国所有城市的天空都像西藏一样蓝。”
王传福认为,电动汽车、混合电动车及驱动电池拥有庞大的增长潜力,必然在未来取代传统汽车。而收购秦川汽车有助于公司开发电动汽车用的充电电池,能够将比亚迪制造电池的技术有效利用。
虽然王传福很执著,但是投资人还是半信半疑,电动汽车当然是未来的趋势,可是毕竟目前是不现实的。此时投入要冒非常高的风险,比亚迪行吗?
此次收购之后,比亚迪占秦川汽车77%的股份,胃口大开的王传福还意犹未尽。2004年2月20日,比亚迪秘密增持股份,与陕西投资集团公司和北方秦川机械订立收购协议,以5250万人民币(约合4952万港元)的价格再次收购比亚迪汽车15%的股权,比亚迪公司对比亚迪汽车的股本权益由77%上升到92%,此次收购是在秘密状况下进行的,外界很少知道。然后2005年7月比亚迪完成对部分外持股权的第二次收购。至此,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已由原来的92%增加到99%,基本已经将秦川汽车公司牢牢控制了。
2造车的理由
王传福是狂人,但绝不是蠢人,他做这么大的企业决策肯定是有详细周密的分析与谋划的,那么王传福到底在想些什么?
也许王传福的一段话能够解释这个疑问。王传福曾说:“企业就如生命体一样,经受不住一项业务衰落和另一项业务兴起之间的一个时间间隔。它们在核心产业衰退之前必须毫不迟延地创造新业务。”
从王传福的话可以看出,比亚迪的电池制造遇到了瓶颈,王传福希望突破瓶颈,因此在王传福看来,汽车业恰恰就是比亚迪未来所依靠的新业务。
在国内电池制造业,王传福应该算是较早的吃螃蟹的人之一,比亚迪能够成功部分原因在于王传福在别人之前看到了机会,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抓住了机会。但是随着比亚迪名声的传播,必然会让其他的投资者看到电池业潜藏的机会,于是纷纷投资,不断成立新的电池公司来抢夺比亚迪的市场份额。
比亚迪能够竞争过索尼等日本电池企业,一是靠过硬的技术,二是靠低廉的成本。对中国其他的电池企业来说,完全可以复制比亚迪的模式,然后再与比亚迪竞争。就算不把比亚迪击败,也会让比亚迪大受损失。在王传福看来电池制造业的进入门槛太低,自己成功之后,很容易引来其他投资者同自己竞争。一时间电池领域涌现了一百多家公司,互相竞争,使得电池领域过度竞争,利润不断下降。几年来,充电电池每年的价格均有10%的下调幅度。
第一节 收购秦川(3)
正是因为比亚迪的电池制造已经遇到销售天花板,很难再有大的突破,所以深谋远虑的王传福必须筹划公司的转型。比亚迪手中拥有124亿人民币的现金,这笔大额的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比亚迪的电池业已经不需要更大的投入了。那么王传福必须为这些闲置资金找到一个投资领域,否则只能是浪费资源。在种种原因的决定下,比亚迪必须拓展业务,比亚迪必须谋求转型!
当时比亚迪面临的一种选择是可以全面转向手机领域,比亚迪可以尝试拥有自主品牌的手机。但是由于比亚迪电池的客户是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制造商,所以如果比亚迪全面进入手机行业,那么比亚迪电池的销售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权衡之下,最终王传福选择了汽车制造业。
其实比亚迪选择改行造汽车,还是有一个行业背景的。在整个2003年中国盛行一股外行造车风,比亚迪控股秦川只是这股“造车热”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2003年,汽车业的丰厚利润在制造业激发起一股强烈的“造车冲动”,家电业、手机业、烟草业等行业的巨额资本像潮水一般涌入汽车业,所有人都想在汽车市场分到一块蛋糕。
2003年8月份,美的空调与昆明高新区招商局签署协议,美的5年内将总投入20亿元人民币,对云南客车厂、云南客车改装厂等企业进行改造,准备打造 “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此后,美的又积极与湖南的三湘客车进行接触,10月份,又与三湘客车达成协议,开始接管这家企业。一年之内,美的梅开二度,准备在汽车界大展拳脚,成为家电业进军汽车风头最劲的一家企业。
2003年10月,奥克斯集团出资5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95%的股权。奥克斯成功拥有了越野车和拖拉机等车种的生产牌照。11月,奥克斯生产的第一款汽车——“朗杰”SUV在沈阳下线。
12月,顾雏军在扬州宣布,格林柯尔出资417亿元人民币收购亚星客车6767%的股份,格林柯尔正式进军汽车业。顾雏军宣称,他入主亚星并不是为了买个壳,而是要扎下心来做汽车,要用3到5年时间把亚星客车打造成中国客车行业的旗舰。
2003年还传出消息,波导将和浙江省政府合作,投入30亿元进入汽车业。五粮液准备涉足汽车外观模具。同时在前几年转型货车制造的云南红塔集团,在这一年开始涉足轿车生产。
那么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进入汽车行业呢?显然是由于丰厚的利润,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2年前10个月汽车工业所属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52亿元,同比增长646%;新增利润138亿元,对全部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