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叹息骄子--读骄子的叹息 有感-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 泥书屋品茗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的一天,我和《法制日报》的编辑王光泽去《中国青年》编辑部串门,骆爽和张杰二兄都在。他们有一间小房子专门供来客后神侃,房子里堆了一大摞杂志,中间摆一张长桌,桌边几把靠椅,我们全仰在靠椅里看天花板,耳朵里留神别人的讲话。话题离不开当下这个环境。我们明白这个环境特别耗人损人,不免有点杞人忧天,担心现在的年轻人没心情讲话发言,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这些人难得读书,对时代没有多少真感觉、真看法,尤其缺少一点文化、精神层面的担当。
  张杰说他正在征集在校大学生作品,想编个集子。我觉得这是件好事,平时对自己的同代人总没有太多了解,他们怎么看世界、看自己,做什么、想什么,留心关怀什么层次的问题等等,谁也不太能讲述清楚,现在出一本文集大体能够见一叶而知秋,所以当张杰向我要几篇文章时,我就将两篇写于一九九五年的散文《野心与抱负之间》和小说《升天》给他了。
  不久新书就出来了。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我读过以后的总体印象当然不算好,还是那句话:二十世纪末的大学生有的是小才气、小灵感、小感觉,没有几个认真读书读经典的人,更可怕的还不在文笔,而在思想,这是一个很难产生思想和美文的年代,书名叫做《骄子的叹息》,照我看真不该让骄子叹息,而该对骄子叹息——六百万大学生的档次基本就这么一点高吗?
  好的当然也有。比如许知远的前四篇文章《同居时代》等。他写得很调侃、很颓废,对当今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学生以“平常心”感知,把那些颓废学子的心态真实再现,散漫中略带自嘲。有人说他很加缪、很存在主义,其实二者融于灰色的幽默之中,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他塑造的是那种林语堂意义上的“浪子”,这种浪子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由、散漫,不过北大的当代浪子不具备林语堂陶渊明式的和谐自足性,他们大抵是无根的、迷茫的,灵魂和精神都处于飘泊状态,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诗意的世界,而是“无聊的世界”,世界的“无聊”导致当代学子的全面无聊性——本书副题为“名牌大学才子才女心灵独白”,许知远代表的是无聊类的“骄子”,这种人在当代大学生总体中大概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因而他描摹得极具典型性。
  余杰代表的是“异端”、“另类”,所以最不具典型性。他是古人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类的人物。如果说许知远那一类的少年站在平面上看世界写世界的话,那么余杰这一类的“异端”是在高山上、地球外看世界写世界。余杰目前只在高山上,他还没有上升到地球外,这是他的缺陷之一。他无疑博览群书、文笔典雅,但也许此前过火的缘故,收入本书的五篇评析之作已有江郎才尽之势,生吞活剥者多,自己扔开拐杖进行创造、创新者少。不过他还年轻,目前不能绕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步跨入“共产主义”。比较来说,评析做得最好的我认为是刘少勤的两篇文章。
  从“纯粹散文”的角度来看,最耐看的则是南京大学董懿娜《生命转弯的地方》。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这种“转弯”之处,转弯前面临的选择是痛苦的,多少条路可供去走,但每个人都只能选择一条,你要看好自己需要什么,选取适合自己的路,“只有把自己真正带走才是一种离开,否则就像是鬼魂的飘游”。她不盲从别人,道出了转弯处生命的真谛。其实人一生中无时无刻不面临这种选择的惶惑,转弯处由于其选择的后果对人的影响更具有决定性才显得尤为重要,需得大书特书。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大学虽然仅仅入选了这一篇散文,但孤篇压过清华八人的八篇、人大八人的十一篇。由此可见文章在质不在量。
  再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是人大的石洪涛。书中选用他两篇散文,即《母亲》《女人麻辣烫男人温吞水》。石洪涛在《母亲》中说他的父母都是瞎子,靠在大街上拉二胡卖艺谋生,日子凄苦至于极点,但母亲不在乎,顽强地在冬天、在露天、在墙边,一个人把他生下来。读这篇散文谁都会洒下泪水。这样的孩子肯定是艰难的、质朴的、踏实的,但随后那篇《女人麻辣烫男人温吞水》给人一个相反的印象,作者似乎没有什么苦难、不幸,他生于豪门世家,一心一意津津乐道于吃喝、消费,讨论的是男人怕老婆,阔女人登征婚广告等等。这就是当代中国的青年!他们原先生活在底层,一旦上大学以后,再不关怀底层,瞄准的是白领,心中认同的也仅是白领的生活消费观,久而久之会蔑视底层,充当底层人的压榨者!当代中国真已到“小康”社会了吗?据说全中国有一百万贫困大学生,这些学生进大学以后大概都像石洪涛这样留意富人的奢华、无聊,反把自己的出身忘了。一旦鸡零狗碎的东西关注得多了,整个人就慢慢世俗世故,精神被消费时代的奢风蛀蚀一空,虚虚地浮在“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富贵风流之地会不会也像《红楼梦》中的葫芦庙失火,“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火焰山一般,……烧成一片瓦砾场”呢?当下人文精神匮乏如一片“瓦砾场”并非夸大其辞!
  本书下编是十二位学子的十二首诗和五人的五篇小说。诗多是现代派的,如北大阎妮《一次夜晚的来临》、清华扎西《时间,一种幻觉》。在我看来所谓“现代派”就是除了作者谁也难弄个明白的东西。有人或许不信,就看看这一句:“肉体仿佛我书桌上的尘土/陷入固有物的秩序他们移动着/规律地运行生长和死亡”(《时间,一种幻觉》)这种诗我看不明白,谁要读懂了,我只能倍感惊讶。为什么?因为我自己好歹还是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平时还码码字,发发文章,写写书,按理总该达到一定档次了,但我不怕别人笑话,当下的所谓“现代派”(或后现代)十首中我倒有十一首弄不懂,怎样推敲都弄不懂,长此以往我就懒得看这些东西了。我不仅知道自己不懂,问一些评论家都说不懂,再问一些写现代派诗的,我问你读得懂别人写的现代派诗吗,回答也是不懂,他们只懂自己的。新诗探索弄到这一步就该遭骂了,但至今无人公开表示,仿佛说了自己就不够级别档次,于是全在瞒和骗,让那帮自唱自吟的所谓“诗人”得道上天!难怪《诗刊》一位编辑对我感叹说:《诗刊》只发行一万多份,全国的诗人或自封为诗人的“诗人”却上百万!这是诗和诗人的悲哀!进一步说,读者不必惭愧,要有自信,他的诗我读不懂,肯定不是我有问题,而是他有问题,他码字码得出了格,失去了最基本的“度”。
  因而我对此很有看法,真正的好诗,比如北大王敖《写给过去的情诗》(参见《大学生》1998年6期或10期)未能入选。任何选本挂一漏万都在所难免,好在人们会自发自动地在心中保存最优秀的作品。
  至于小说,我觉得不太好说,如果大家看过这本书,但愿清华向祚铁的《饥荒》和解放军艺术学院蒋泥的《升天》能多少给人留下别具一格的印象。但总而言之也在“叹息”之列。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