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务,是接受大量的情报资料(在战时收到的这种资料,比在平时收到的要多得多),
从中挑选出重要的情报,判断它们是否可靠,将它们写成综合报告,送交作战部。
作战部再据此发布野战军参谋总长的命令。后来,随着和平时期的恢复,反对情报
工作的意见又占了上风,情报机构被解散了,情报工作又成了可有可无的次要工作。
然而,有一个方面,在普鲁土同奥地利发生战争前取得的某种成果,到了和平
时期还是保留了下来。这个方面就是间谍活动。这个间谍活动组织就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传奇式的谍报局的前身。
一八六六年三月二十五日,陆军参谋总长赫尔穆特·康特·冯·毛奇根据紧急
情况成立了情报处,专门收集他需要的有关未来敌人的各种情报。五月底,也就是
在战争爆发前几天,情报处收到当时正在维也纳的一个出生于德国南部的青年军官
提供的消息。消息说:奥地利正组织北部集团军,由路德维希·冯·本尼迪克担任
指挥。这是告诉毛奇;奥地利军队将以一支联合部队向一个方向前进,而不是进行
包围或发动钳形攻势。他根据这个情报改进了自己的计划。两三个星期后,另一个
特务向柏林提供了奥地利军队的战斗序列情报和奥地利军队中比较重要的指挥官的
传略。这个特务成了德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特务。
他就是巴龙·奥古斯特·施卢加,二十五岁,修长的身材,黄头发,蓝眼睛。
他出生于匈牙利的兹索尔纳(今捷克斯洛伐克日利纳),在维也纳工业大学念过书,
参加过奥地利步兵团,在一八五九年的马让塔战役和索尔费里纳战役中表现叫“非
常勇敢”。大家认为他有当参谋的才干。但是他在一八六三年借口要结婚并经营自
己的地产而辞了职。不久,他投考奥地利军官学校。他得到了该校的毕业证书。这
显然能使他以新闻记者的身份打进奥军司令部,获得他后来向柏林提供的情报。毛
奇只用了七个星期就打败了奥地利。这样,毛奇才发现情报处的可贵之处,因而把
它作为常设机构直接由他自己管辖。
情报处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中,没有固定编制。它在参谋总部的各个部门中被来
回扒拉。一八八九年,随着任命了一批副参谋总长,情报处划归第三副参谋总长
(主管情报)领导。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成了著名的大本营情报处。就在那些
年,情报处的经费增加了,除了俄国以外,在欧洲首屈一指,机构也逐渐扩大起来
了。到一九零一年,一百二十四名文武官员指挥着在比利时、瑞士、英国、意大利、
西班牙、卢森堡、丹麦、瑞典和罗马尼亚等地军事情报站的特务活动。
他们的目的,首先是搜集敌人的绝密文件——这些文件可以透露敌人为集中兵
力进行首次决战而制订的部署计划。
他们对德国的夙敌法国所进行的此种活动取得了部分成功。
施卢加在一八六六年战争之后到巴黎,在普法战争前向普鲁土驻巴黎武官提供
情报。参谋总部情报处给他取的代号是“十七号特务”。
德国人逐渐把施卢加看成是“一个理想的大特务”。他是个漂亮、有教养、有
贵族气派的人物,他的头长得象俾斯麦。对参谋总部情报处来说,他多少还有点神
秘。情报处从来不知道他的情报来源,不知道他另外还有些什么活动,甚至不知道
他住在巴黎用的是真名字还是假名字。他不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他争辩说,情报处
只能过问他完成任务的情况。
从一八七零年战争结束,到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四十年和平时期中,参谋总
部情报处基本上把施卢加打入了冷官。
虽然他继续打报告,经常报告一些令人可笑的情况,情报处每年仍然只同他谈
一次话,为的是使他不被人怀疑,以便在紧要关头听候使用。
这个计划十分奏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 “十 七号特务”向德国
提供了间谍头子们梦寐以求的一个文件。
这个文件详细说明了法国人在战争动员的第五天将如何部署他们的部分军队。
这是间谍史上最得力的情报之一。这个情报显然证明参谋总部情报处必不可少,它
的经费完全没有白花。因为它为德国提供的这份情报,对于在后来必然发生的事变
中打败法国军队的反攻,起了关键作用。
一九一四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成了那个重大事变的导火线。
德军一九零八年制订、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生效的野战勤务条例宣布——和
以前宣布的一样——最确切的情报来自目力观察,主要由骑兵来获取情报。但是,
德军的十个骑兵师未能在战争开始时突破敌人的前沿阵地,深入敌后侦察情况。后
来,堑壕战更使得这种希望成了泡影。
在堑壕战中,关于敌人的大量情报,同以往一样,是作战部队用肉眼观察获得
的。多数情报是眼睛看得清的。堑壕里的士兵报告敌人在挖新战壕了,敌人在筑机
枪掩体了。他们派出侦察小分队,到更近的地方去侦察,去抓俘虏,也许还能缴获
文件。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他们能发现敌人的新阵地,侦察敌人的新战术,抓住俘
虏,缴获新式武器。
他们的基本情报由新的测向方法加以补充。譬如,声测队和光测队确定敌人炮
兵阵地的位置,以便德军炮兵能够瞄准它并加以摧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最快的侦察工具当然是飞机。使用飞机进行侦察
的活动发展得非常迅速,以致仅仅在战争爆发后八个月,总司令部就不得不对它进
行集中指挥。在炮兵弹着观察和战斗进行期间,速度都极为重要。侦察依赖视力。
观察人员在炮弹落下时用无线电报告,或者用笔记下敌人的活动情况。
但是,使空中侦察成为最有意义的情报手段的原因却是由于摄影术的应用。一
九一五年首次拍摄的垂直航空照片证明,它们所获得的情报,比肉眼看到的要多得
多。到了一九一八年,德国的许多照相机每周从空中拍摄的地面的面积,比康涅狄
格州还大。航空摄影成了德国军事侦察的主要手段。这个新的情报手段,对双方军
事行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下述事实中得到最生动的体现:一九一七年以后,协
约国和同盟国双方都吓得不敢在白天调动军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头几天,东普鲁土柯尼斯堡德军要塞的无线电台,截收了
俄国军队的几封明码电报。这几封电报披露了俄国军队向东普鲁土大举进犯的意图。
电报内容非常详细,使得东部战区德军司令保罗·冯·兴登堡和他的参谋长埃里希·
鲁登道夫对于敌军动向的了解,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由于掌握了敌军意图,德
军就在塔内贝格战役(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少数几个决定性胜利之一)
中包围、分割并全部消灭了俄国军队,从而使俄国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遭到惨败。
它还打开了德国人的眼界,新的情报活动方式,对德国人来说,真是见所未见。
塔内贝格战役以后,德军统帅部设立了无线电截听站。
新的情报来源,主要是由德军电讯侦察之父路德维希·福伊特提供的。一九一
四年年底,福伊特三十二岁,担任了总司令部无线电台台长。他在电台内设立了以
西方国家为对象的密码分析所。虽然它的破译密码能力不如法国(例如,法国破译
了德国的外交密码,而德国从未破译过法国的外交密码),但是这个密码分析所对
东方的电讯侦察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位德军高级将领说过: “俄国参谋部
的无线电报,总是预先告诉我们他们的部队集结的地方和新的行动计划。”由于预
先了解情况,德国军队打败了俄国军队。
敌军堑壕里的电话提供了更多的口头情报。一九一五年初,三十二岁的电报监
察员奥托·阿伦特发明了一种装置。
这种装置可以接收接地回路的电话,并放大它的声音,从而能收听到电话中的
谈话。到一九一八年,德国用二百九十二个这样的装置来偷听电话。
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大本营情报处是由一个普通参谋瓦尔特·尼
古拉少校领导的。他三十五岁,中等个子,黄头发,精力充沛。他象在战场上率领
一个团的人马那样领导这个间谍机构,因为他是一名普鲁土军官,服从一切命令。
但他远不是一位神秘的间谍头子,就象他说的那样:“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个间谍,
也从来没有同一个间谍谈过话。”他常常说,他认为他的主要工作,与其说是监督
间谍活动,不如说是协助他的上级想办法,提建议,处理间谍提供的情报。
到一九一七年,他指挥着大约一百五十名情报军官。其中许多人在总司令部直
接受他领导,另外一些人在柏林、在军区情报站、在西线的下级指挥部、在东部战
区和东南战区司令部里工作。大部分特务由九个军区军事情报站领导。其中安特卫
普情报站大概是最有效率的一个。这个情报站从一九一五年初开始,是由著名的
“博土小姐”埃尔斯贝特·施拉格米勒领导的。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中旬,安特卫普
情报站控制了大本营情报处在西方的三百三十七个特务中的六十二个;三个月之后,
施拉格米勒博士几乎使她的特务人数增加了一倍,并且使积极活动的特务人数由三
分之二增加到四分之三。
大本营情报处里最著名的间谍,当然是玛塔·哈里。使用这位享有盛名的舞女
当间谍的主意,是大本营情报处驻克勒弗的军官巴龙·冯·米尔巴赫想出来的。大
概是在一九一六年初,尼古拉在科隆的多梅饭店遇见了她。他把她安置在美因河畔
法兰克福的法兰克福特·霍夫饭店,对她进行训练。当时杜塞尔多夫军事情报站负
责人勒佩尔上尉(他谨慎地住在另外一个饭店里)从军事上和政治上指导她。施拉
格米勒博土替她安排旅程,并教她如何观察事物,如何写报告。安特卫普情报站的
哈贝扎克先生教她如何使用隐显墨水。然后,她以H—21的特务代号,偷偷潜入敌
国。勒佩尔收到了她用隐显墨水书写的、从掩护地址邮寄的两三封信,信里没有重
要内容。一九一七年初,法国人截获并破译了德国驻马德里武官要求付钱给她的一
封电报。他们逮捕了她,并在一天清晨,在可怕的万森碉堡的院子里把她枪毙了。
虽然玛塔·哈里成了“间谍”的代名词,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最成功的德国特
务,却是至死没有被敌人发现、死后若干年还不为人所知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十
七号特务——巴龙·施卢加。在战争爆发之前不久,他向德军统帅部提供了关于在
法国进行战争动员的第五天里部分军队部署的情报。这份情报并没有满足德国的间
谍头子们本来对它所寄予的莫大希望。因为德国的指挥官还是不清楚法国是否正在
实施他们所怀疑的XYⅡ号计划方案,这种担心使他们不敢利用施卢加的情报。
施卢加尽了最大的努力,结果失败了,由此而产生的失望情绪,可能促使七十
三岁高龄的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