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高层新智囊-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理由是:信息战是独立于武力战的新战争形态,与武力战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不能相互替代。从战略意义上考虑,信息战攻击的主要目标,一是伴随信息社会而来的信息边界和信息疆域,拓展网络空间和信息空间;二是争夺信息资源,获取制信息权。在未来信息战中,“争夺信息控制权”即“制信息权”,不仅仅在“信息领域”开展,更多的是在非信息领域展开,因此,它也不是用“作战行动”这样的词所能概括的。如果用“对抗双方争夺信息的战争”,就比较确切了。    
      另外,他认为作为释文,“作战对象是对方的各种信息系统以及有关设施,任务是获取、使用和控制各种信息,对对方获取、使用信息实施干扰和破坏,以取得信息优势”,是不完整的。因为信息战也是把人作为主要作战对象的,只是把“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变为“控制敌人,保护自己”。因此,“单就军事意义讲,信息战作战对象是对方的认识系统和信念系统”“认识系统即指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信念系统则指人的思想、精神和思维能力,而这是信息战最重要的打击目标”“既可以影响和削弱对方的指挥控制能力,又可以影响、制止或改变对方决策者的决心以及由此引发的敌对行动”。由此《新华词典》“信息战”的释文是“见物不见人”,是不完整的。而信息战的“任务是获取、使用和控制各种信息,对对方获取、使用信息实施干扰和破坏,以取得信息优势”,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信息优势的取得,不仅仅取决于制信息权,还有赖于人的精神优势”。    
      沈伟光没有读过大学,这的确是他人生的一个遗憾。尽管他也有过获取大学文凭的机会,也曾做过努力,最后都是因为工作调动频繁,放弃了这些机会。他的理论成果得到社会肯定之后,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和兰州军区都邀请他去讲课,也有好几家高等学府同意他破格报考研究生。但由于工作与学习上时间的冲突,他都婉拒了。在人生天平上,他觉得还是事业重于文凭。    
      可怕的信息战武器掌握在每个人的手指上    
      1998年秋天,奥地利的林茨市将举办第19届电子艺术节。他们将邀请29个国家的280名科学家和艺术家出席盛会,还准备邀请50位世界著名的电脑“黑客”一展身手。    
      林茨市位于奥地利的西南方,一直是奥地利国内钢铁工业发展的重镇。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林茨市政府试图在资讯潮流中转型,找出一个适合林茨市的发展方向并兼顾文化的保存及交流。凭借着过去工业发展的技术,当地政府希望能借着“科技”“社会”与“文化艺术”三者的结合,为林茨市找到一个新的定位。1979年起,当地市政府与奥地利国家广播电台合作,举办首届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包含一系列的论坛、展览及多场艺术表演,形成年度盛事,被称为计算机世界的“联合国大会”。    
      奥利地第19届电子艺术节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电子艺术节日。自海湾战争之后,信息战已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热点。有关信息战的文章、书籍、研究报告汗牛充栋。各国的军备竞赛也同时瞄准了如何打赢信息战、制定21世纪的战略决策。因此,主办方把全球关注的热点——信息战,作为本届学术论坛的主题。    
      在讨论邀请的演讲专家名单时,有人突然提出:中国从没有人走上过这个讲台,能否试试邀请一位中国的信息战专家。    
      提议很快受到主办单位的响应。他们把“信息战,中国”两个关键词输入了因特网。搜索结果却令人遗憾,在中国区域网址上显示没有合适的对象。操作员无奈中正要点击“后退”,突然,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了一条“信息战,中国”的信息。这条信息就是来自美国著名战略研究所的研究员查理斯·B·埃弗雷特的那篇文章——《信息战与美国国家安全的评论》。文中提到:“世界上最早提出信 息战概念的,是一位非西方人——中国的沈伟光先生。”    
      为了邀请到沈伟光到会,主办方特地聘请一位汉学家英格丽小姐到中国寻找这位神秘的“信息战之父”。    
      英格丽小姐首先来到中国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得到了同样的答复:没有这个人。    
      “没有这个人?”“难道埃弗雷特虚拟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信息战之父’?”    
      英格丽小姐十分纳闷。    
      这时一位知情人给她提供了一个信息:你不妨去国务院打听 一下!    
      几经周折,英格丽小姐最后才在一位奥地利裔的中国人的帮助下找到了沈伟光。当她得知沈伟光的身份后,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沈伟光在英格丽的盛情劝说下,答应了主办方的邀请。    
      按照规矩,沈伟光应该将发言材料事先打印出来发至主办方,为演讲时同声翻译作准备。然而,沈伟光告诉英格丽小姐:他不会电脑打字。    
      英格丽小姐连连叫道:太传奇了,太传奇了。    
      沈伟光给电子艺术节组委会寄去了《迎接信息战的挑战》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沈伟光把信息战的理论进一步详解和深化,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挑战进行剖析。他指出,现代科技引发的全面信息战,是指交战双方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全球性对抗。而信息侵略则是全面信息战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他预言信息战还将导致高技术条件下的全民战。“未来战争可以少流血甚至不流血了,打零死亡战争;战争可以是无形的,能够在寂静的战场进行,看不见敌人,没有前后方,只要网络能够触及,信息能够栖身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的战场;战争不只是通过军队,同时也可以通过全社会网络来进行;国家可能不再是战争惟一的发起者,战争也不一定都是国家、阶级、政治团体操纵的机器。战争开始向民间化发展了,所以战争需求必然会成为大众参与的新兴产业。”    
      但是在前往奥地利的途中,他忽然想到了林茨市正是希特勒的故乡,一种莫名的悲哀袭扰着他。    
      沈伟光原来总以为信息战比传统武力战来得文明,可以减少流血而达到战争目标。这种假设在信息未全面普及时或许还有道理,因为这时出现的信息战是有限范围的,是局部的信息战,但如果一旦世界真正网络化了,真正出现地球村,那么信息战的破坏性就会真正显现出来,那时才是真正的世界末日。他作了这样的设想:国家间的战争,攻击的首要目标是联结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设施和整个社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利用新奇的信息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地对敌方军用、民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进行快速、隐蔽和毁灭性的破坏,包括破坏和瘫痪敌方的军事、金融、电力、交通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一旦这些生产的、生活的,还有武器装备系统等等遭到信息战的攻击,停电、断水、交通瘫痪、战略武器包括核武器失控,情景真是不堪设想。就在20世纪末,这种可怕的信息战后果已经表现出来了。    
      沈伟光还意识到信息战对精神世界的巨大折磨。因为“信息战利用信息在敌我之间制造反差,运用心理战和战略欺骗等手段,动摇军心、民心和政府信念,达到遏制敌对国家发动战争的意志,或使其丧失战争能力”。在他的理论中,信息战真正的意义是攻击人的思想和精神。由于在未来的网络社会里,“每个芯片或许就是一种武器,每台电脑都有可能成为有效的作战单元”,如果出现像希特勒那样的战争狂人来发动信息战,那么遭殃的可能是全球,更多无辜的国家都可能陷于瘫痪。这样人类就出现一个严重的隐患:即只有网络化的发展而没有具有制约意义的信息安全的建设。    
      沈伟光越想越觉得先进的信息战对人类的危害可能防不胜防。他心里沉重起来,便决定另起炉灶撰写演讲论文,题目叫《为遏制信息战而奋斗》。    
      沈伟光出现在电子艺术节演讲会场时,数百名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记者把目光聚集在这位陌生的中国人脸上。沈伟光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奥地利政府派出总统的翻译官给他作同声翻译。主办单位还把演讲实况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直播。    
      沈伟光这次演讲共谈了三个问题:一、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战转变已经开始,各国军队为打赢信息战做准备,中国军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战防御能力和潜在的信息战反击能力;二、信息战正在改变人类使用暴力的观念和方式;三、对信息战的隐蔽性和破坏性必须清醒认识,努力遏制其发展。    
      人们刚刚开始热衷于研究如何打赢信息战时,沈伟光已大胆地提出了“遏制信息战”的新观点,警告人类“网络的破坏可以瞬间将地球瘫痪”,在与会专家中产生了轰动效应。    
      沈伟光的演讲一结束,立即成了数十位记者包围的对象。德国《明镜》周刊记者问他:“沈伟光先生,坦率地讲,在电子信息领域,中国并不发达,为什么信息战的理论却会首先在中国出现?”    
      面对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沈伟光十分自信地回答:“中国的技术虽然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是,智慧和技术不同,智慧没有专利,智慧也没有优先权。”他环视一下记者们赞许的表情和目光,接着说:“中国有5000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实际上,作为一种智慧的思考,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子早在2500年前就说过一句名言,它实际上也是‘信息战’的核心和宗旨——‘不战而屈人之兵’。”    
      “OK!”记者对沈伟光的表现非常钦佩。    
      沈伟光离开奥地利前夕,陪同的人向沈伟光透露了一个“秘密”:在沈伟光进入奥地利后,地方当局专门配备了两名警察为他“保驾”。有人这样解释说,当局或许担心这位来自中国的信息战专家,会在人们不经意时窜到网上置放一个“逻辑炸弹”。    
      沈伟光摇了摇头,说:“我连电脑打字都没学会,哪有什么门道到网上搞名堂?”    
    


第四辑沈伟光 (4)

    指点国是:“制造革命”“思维战”与军事全民化    
      1991年,沈伟光转业到地方,无论是在浙江省委办公厅工作,还是在国务院机关上班,他都是备受中央高层关注的人物。一方面他在本职工作上勤勤恳恳,建树独到,另一方面,在投身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对信息战理论的研究。人称沈伟光是中央高层看好的“两栖专家”。    
      在浙江省委工作期间,思考改革开放的“中观”战略,为高层决策提供可行性方案。在贫困山区,他写下了《对丽水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在杭嘉湖水乡,他起草了《抓住机遇,接轨浦东》的报告;在浙中腹地,他蹲点解剖典型,总结了东阳横店发展经验等等。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与人合著《论社会主义本质》和《2000年的中国》等书,并独自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