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作赏析    
    乡愁,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是成千上万首诗表现的主题。然而,将之作为一个长期写作的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余光中恐怕还是第一人。在他众多写乡愁的诗中,《乡愁》一诗毫无疑问是流传最广、最为委婉动人的一首。    
    那一寸见方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归往何处?那乡愁竟是不能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里。    
    诗人在这强烈的情感中转入对现在的叙述。现在,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也是诗人心中的伤痕,是和诗人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那乡愁已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和苦闷,它还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相思和苦闷。诗歌由此具有了一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那母亲难道不是祖国的象征?那情人难道不是诗人的自喻?    
    诗人在大千世界之中,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正如诗人所言:“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叙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无尽的相思。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饰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了词语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就是用自己真实的感受,用音乐般的语言唱出了心中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这种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风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以说,余光中的诗使得台湾诗坛的现代诗臻于成熟。


第一部分 中国卷第14节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作者简介    
    郑愁予(1933— ),原名邹文滔,河北人,中国台湾当代诗人。其父为国民党军官,诗人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奔走于战场中,在炮火声中度过。1949年诗人去台湾,1955年服役。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商学院,在基隆港务局任职。诗人从15岁就开始发表诗歌,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任《现代派》刊物编辑。1968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学习,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讲师。后任耶鲁大学教授。1965年,诗人停止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操诗笔。有诗集《梦土上》、《衣钵》、《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诗人有“中国的中国诗人”称号,其诗风深受宋词风格的影响。    
    名作赏析    
    郑愁予的诗和他的名字一样,轻巧又带着深深的愁怨,婉转而藏着一份诉说的衷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是辛弃疾的词,何等的空寥,何等的愁怨?同时,这正是诗人诗的意境。    
    在诗的开头,诗人说:“我打江南走过。”简单的“江南”二字,一下子就将人们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境地——那蒙蒙的烟雨,那翠绿的河岸和灵秀的山水,当然还有深闺和那思念的人儿。然而,诗人心中的江南是消瘦的江南,留下的风景已经变换了数旬,已经如莲花,在开开落落之间只剩下了一支干枯的荷梗。    
    这是怎样的季节呢?该是春季吧,早春,一切都在焦急的等待中。东风滞留在遥远的地方,柳絮在柔柔的柳枝中沉沉睡去,不管人间的等待和梦。在这样的季节里,在江南那小小的城市的阁楼中,妇人的心扉紧闭,如幽深的青石小巷,笼罩在氤氲的暮色中,寂寞中伴着深深的愁思。    
    一切都静静的,连一个足音都没有。春天或许已经来了,那绿树和鲜花已经在绚烂地开着了。然而,没有心灵盼望的足音,春天等于没来,春色仍藏在深深的帷幕中。“你”的心扉如同那深深庭院的一扇窗扉,紧紧地关着一颗寂寞的心,含着深深的愁怨。南宋著名词人蒋捷的词道:“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但这首诗里说的不是黄花秋声,红叶低窗,是绿柳早春,青石深巷;不是凄凉在心,是相思,是悠悠的哀愁和寂寞。    
    这时,“我”的足音,清脆的马蹄声在江南的青石板路上达达而过。这“美丽的错误”更生动新颖地写出了思妇的怀人心情,写出了那心中的寂寞和盼望。然而,这“美丽的错误”使妇人陷入了更深的寂寞中。诗人只是一个过客。诗人走过,留给妇人一份落寞和怀念。正如李清照的词所说的:“此情无计可消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诗歌深得宋词的长处,意境幽婉而朦胧。诗歌的表现手法纯熟,句式整饬,语调轻快,富于节奏感。开头和结尾的两句都使用了短句,这恰恰是对过客的描写: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来不及停下就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中间的句子都是用长句,采用轻俏的词语,如柔柔的柳枝。那是在写妇人,悠悠的,如女主人的相思和怀念。诗中的意象都是诗歌手法的表现,比喻也用得恰到好处。


第一部分 中国卷第15节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阳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作者简介    
    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福建漳州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人从小对书情有独钟,在书中诗人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诗人也经历了上山下乡的波折,1968年,诗人在闽西的一个落后山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那里,诗人开始练习写作,主要用日记、书信记录下心中每一天的思想和情感。1971年,诗人发表第一篇作品《寄杭城》。1972年,诗人回城,开始新的生活。1975年,诗人开始从事染纱工、档车工等工作;同年与蔡其矫相识,受到了蔡的教导和鼓励。1977年初,她读到了北岛的诗歌,深受启发。不久,诗人加入《今天》编辑部,站在了当时中国诗歌的前沿,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开创者之一。与其他的“朦胧诗人”一样,诗人的诗歌也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然而诗人并没有放下诗笔,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从事诗歌创作,最终,她与其他朦胧诗人一起,获得了世人的认可。1981年,诗人的长诗《会唱歌的鸢尾花》发表。    
    名作赏析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以橡树为对象倾诉了自己的爱情和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形象,是诗人心目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又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    
    首先,橡树是高大的,有威仪的,有着丰富的内涵——那绿阴就是一种意指。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攀援在大树上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无私的泉源,不愿作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丧失自己。诗人要怎样的爱情呢?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共同迎接生活中风风雨雨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在橡树近旁和橡树并排站立的一株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坚定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它们就那样静静地站着。有风吹过,它们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心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的言语,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二人就这样站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士兵,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承受来自外面的袭击;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外面的威胁,承担任何困境;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美丽,大自然的壮丽风景。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同的土地。他们互相爱着,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    
    诗歌以新奇的意象、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不像很多当时的批评家所说的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


第一部分 中国卷第16节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93),北京人,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一个文人家庭,父亲是一个诗人,这使他自小就在很好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据说童年时他就能写出优美的诗句。1969年,诗人的父亲被下放到山东昌邑县劳动,诗人也随之来到那里,开始了艰苦而匮乏的喂猪生活,同时开始诗歌创作。1974年,诗人全家搬回北京。1976年,诗人自编了诗集《无名的小花》(其中的同名代表作于1979年发表,获得很大的轰动)。1980年,他和北岛、舒婷等人一起创办诗刊《今天》,标志着中国新诗的又一次飞跃。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