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晚起了大风。北方的风可不比南方的风,使我心里扰乱;我不再写下去了。
1926年11月2日,北平。
(原载1926年11月23日《语丝》第54期)
。
《燕知草》①序
小?说?txt?天堂
《燕知草》①序
①俞平伯的散文集。
“想当年”一例是要有多少感慨或惋惜的,这本书也正如此。《燕知草》的名字是从作 者的诗句“而今陌上花开日,应有将雏旧燕知”而来;这两句话以平淡的面目,遮掩着那一 往的深情,明眼人自会看出。书中所写,全是杭州的事;你若到过杭州,只看了目录,也便 可约略知道的。
杭州是历史上的名都,西湖更为古今中外所称道;画意诗情,差不多俯拾既是。所以这 本书若可以说有多少的诗味,那也是很自然的。西湖这地方,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晨月 夜,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味儿,取之不竭,受用不穷;加上绵延起伏的群山,错落隐现 的胜迹,足够教你流连忘返。
难怪平伯会在大洋里想着,会在睡梦里惦着!但“杭州城里”,在我们看,除了吴山, 竟没有一毫可留恋的地方。像清河坊,城站,终日是喧闻的市声,想起来只会头晕罢了;居 然也能引出平伯的那样怅惘的文字来,乍看真有些不可思议似的。
其实也并不奇,你若细味全书,便知他处处在写杭州,而所着眼的处处不是杭州。不 错,他惦着杭州;但为什么与众不同地那样粘着地惦着?他在《清河坊》中也曾约略说起; 这正因杭州而外,他意中还有几个人在——大半因了这几个人,杭州才觉可爱的。好风景固 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徜徉其间,那才真有味;这时候风景觉得 更好。——老实说,就是风景不大好或竟是不好的地方,只要一度有过同心人的踪迹,他们 也会老那么惦记着的。他们还能出人意表地说出这种地方的好处;像书中《杭州城站》, 《清河坊》一类文字,便是如此。再说我在杭州,也待了不少日子,和平伯差不多同时,他 去过的地方,我大半也去过;现在就只有淡档的影象,没有他那迷劲儿。这自然有许多因 由,但最重要的,怕还是同在的人的不同吧?这种人并不在多,也不会多。你看这书里所写 的,几乎只是和平伯有着几重亲的H君的一家人——平伯夫人也在内;就这几个人,给他一 种温暖浓郁的氛围气。他依恋杭州的根源在此,他写这本书的感兴,其实也在此。就是那 《塔砖歌》与《陀罗尼经歌》,虽像在发挥着“历史癖与考据癖”,也还是以H君为中心的。
近来有人和我论起平伯,说他的性情行径,有些像明朝人。我知道所谓“明朝人”,是 指明末张岱,王思任等一派名士而言。这一派人的特征,我惭愧还不大弄得清楚;借了现在 流行的话,大约可以说是“以趣味为主”的吧?他们只要自己好好地受用,什么礼法,什么 世故,是满不在乎的。他们的文字也如其人,有着“洒脱”的气息。平伯究竟像这班明朝人 不像,我虽不甚知道,但有几件事可以给他说明,你看《梦游》的跋里,岂不是说有两位先 生猜那篇文像明朝人做的?平伯的高兴,从字里行间露出。这是自坏的供招,可为铁证。标 点《陶庵梦忆》,及在那篇跋里对于张岱的向往,可为旁证。而周启明先生《杂拌儿》序 里,将现在散文与明朝人的文章,相提并论,也是有力的参考。但我知道平伯并不曾着意去 模仿那些人,只是性习有些相近,便尔暗合罢了;他自己起初是并未以此自期的;若先存了 模仿的心,便只有因袭的气分,没有真情的流露,那倒又不像明朝人了。至于这种名士风是 好是坏,合时宜不合时宜,要看你如何着眼;所谓见仁见智,各有不同——像《冬晚的 别》,《卖信纸》,我就觉得太“感伤”些。平伯原不管那些,我们也不必管;只从这点上 去了解他的为人,他的文字,尤其是这本书便好。
这本书有诗,有谣,有曲,有散文,可称五光十色。一个人在一个题目上,这样用了各 体的文字抒写,怕还是第一遭吧?我见过一本《水上》,是以西湖为题材的新诗集,但只是 新诗一体罢了;这本书才是古怪的综合呢。书中文字颇有浓淡之别。《雪晚归船》以后之 作,和《湖楼小撷》、《芝田留梦记》等,显然是两个境界。平伯有描写的才力,但向不重 视描写。虽不重视,却也不至厌倦,所以还有《湖楼小撷》一类文字。近年来他觉得描写太 板滞,太繁缛,太矜持,简直厌倦起来了;他说他要素朴的趣味。《雪晚归船》一类东西便 是以这种意态写下来的。这种“夹叙夹议”的体制,却并没有堕入理障中去;因为说得干 脆,说得亲切,既不“隔靴搔痒”,又非“悬空八只脚”。这种说理,实也是抒情的一法; 我们知道,“抽象”,“具体”的标准,有时是不够用的。至于我的欢喜,倒颇难确说,用 杭州的事打个比方罢:书中前一类文字,好像昭贤寺的玉佛,雕琢工细,光润洁白;后一类 呢,恕我拟不于伦,像吴山四景园驰名的油酥饼——那饼是入口即化,不留渣滓的,而那茶 店,据说是“明朝”就有的。
《重过西园码头》这一篇,大约可以当得“奇文”之名。平伯虽是我的老朋友,而赵心 馀却决不是,所以无从知其为人。他的文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所好者,能从万里外 一个筋斗翻了回来;“赵”之与“孙”,相去只一间,这倒不足为奇的。所奇者,他的文 笔,竟和平伯一样;别是他的私淑弟子罢?其实不但“一样”,他那洞达名理,委曲述怀的 地方,有时竟是出蓝胜蓝呢。最奇者,他那些经历,有多少也和平伯雷同!这的的括括可以 说是天地间的“无独有偶”了。
呜呼!我们怎能起赵君于九原而细细地问他呢?
1928年7月31日晚,北平清华园。
(原载1928年9月3日《语丝》第4卷第36期)
wwW、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小。说。t。xt。天。堂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圣陶谈到他作小说的态度,常喜欢说:我只是如实地写。这是作者的自白,我们应该相 信。但他初期的创作,在“如实地”取材与描写之外,确还有些别的,我们称为理想,这种 理想有相当的一致,不能逃过细心的读者的眼目。后来经历渐渐多了,思想渐渐结实了,手 法也渐渐老练了,这才有真个“如实地写”的作品。仿佛有人说过,法国的写实主义到俄国 就变了味,这就是加进了理想的色彩。假使这句话不错,圣陶初期的作风可以说是近于俄国 的,而后期可以说是近于法国的。
圣陶的身世和对于文艺的见解,顾颉刚先生在《隔膜》序里说得极详。我所见他的生 活,也已具于另一文。这里只须指出他是生长在一个古风的城市——苏州——中的人,后来 又在一个乡镇——甪直——里住了四五年,一径是做着小学教师;最后才到中国工商业中心 的上海市,做商务印书馆的编辑,直至现在。这二十年来时代的大变动,自然也给他不少的 影响;辛亥革命,他在苏州;五四运动,他在甪直;五卅运动与国民革命,却是他在上海亲 见亲闻的。这几行简短的历史,暗示着他思想变迁的轨迹,他小说里所表现的思想变迁的轨 迹。
因为是“如实地写”,所以是客观的。他的小说取材于自己及家庭的极少,又不大用第 一身,笔锋也不常带情感。但他有他的理想,在人物的对话及作者关于人物或事件的解释 里,往往出现,特别在初期的作品中。《不快之感》或《啼声》是两个极端的例子。这是理 智的表现。圣陶的静默,是我们朋友里所仅有;他的“爱智”,不是偶然的。
爱与自由的理想是他初期小说的两块基石。这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时的思潮;但他能用 艺术表现,便较一般人为深入。他从母爱性爱一直写到儿童送一个小蚬回家,真算得博大周 详。母爱的力量在牺牲自己;顾颉刚先生最爱读的《潜隐的爱》(见顾先生《火灾》序), 是一篇极好的代表。一个孤独的蠢笨的乡下妇人用她全部的心与力,偷偷摸摸去爱一个邻家 的孩子。这是透过一层的表现。性爱的理想似乎是夫妇一体,《隔膜》与《未厌集》中两篇 《小病》,可以算相当的实例。但这个理想是不容易达到的;有时不免来点儿“说谎的艺 术”(看《火灾》中《云翳》篇),有时母爱分了性爱的力量,不免觉得“两样”;夫妇不 能一体时,有时更免不了离婚。离婚是近年常有的现象。但圣陶在《双影》里所写的是女的 和男的离了婚,另嫁了一个气味相投的人;后来却又舍不得那男的。这是一个怪思想,是对 夫妇一体论的嘲笑。圣陶在这问题上,也许终于是个“怀疑派”罢?至于广泛地爱人爱动 物,圣陶以为只有孩子们行;成人是只有隔膜与冷酷罢了。《隔膜》,《游泳》(《线下》 中),《晨》便写的这一类情形。他又写了些没有爱的人的苦闷,如《归宿》里的青年, 《春光不是她的了》里被离弃的妇人,《孤独》里的“老先生”都是的。而《被忘却的》 (《火灾》中)里田女士与童女士的同性爱,也正是这种苦闷的另一样写法。
自由的一面是解放,还有一面是尊重个性。圣陶特别着眼在妇女与儿童身上。他写出被 压迫的妇女,如农妇,童养媳,歌女,妓女等的悲哀;《隔膜》第一篇《一生》便是写一个 农妇的。对于中等家庭的主妇的服从与苦辛,他也有哀矜之意。《春游》(《隔膜》中)里 已透露出一些反抗的消息;《两封回信》里说得更是明白:女子不是“笼子里的画眉,花盆 里的蕙兰”,也不是“超人”;她“只是和一切人类平等的一个‘人’”。他后来在《未厌 集》里还有两篇小说(《遗腹子》,《小妹妹》),写重男轻女的传统对于女子压迫的力 量。圣陶做过多年小学教师,他最懂得儿童,也最关心儿童。他以为儿童不是供我们游戏和 消遣的,也不是给我们防老的,他们应有他们自己的地位。他们有他们的权利与生活,我们 不应嫌恶他们,也不应将他们当作我们的具体而微看。《啼声》(《火灾》中)是用了一个 女婴口吻的激烈的抗议;在圣陶的作品中,这是一篇仅见的激昂的文字。但写得好的是《低 能儿》,《一课》,《义儿》,《风潮》等篇;前两篇写儿童的爱好自然,后两篇写教师以 成人看待儿童,以致有种种的不幸。其中《低能儿》是早经著名的。此外,他还写了些被榨 取着的农人,那些都是被田租的重负压得不能喘气的。他憧憬着“艺术的生活”,艺术的生 活是自由的,发展个性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却都被揿在些一定的模型或方式里。圣陶极 厌恶这些模型或方式;在这些方式之下,他“只觉一个虚幻的自己包围在广大的虚幻里” (见《隔膜》中《不快之感》)。
圣陶小说的另一面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假如上文所举各例大体上可说是理想的正面或 负面的单纯表现,这种便是复杂的纠纷的表现。如《祖母的心》(《火灾》中)写亲子之爱 与礼教的冲突,结果那一对新人物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