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卓资山,集宁、聚乐堡、丰镇、原平、平社、晋北等战斗,打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
1946年11月,在山西省岚县地区,以晋北野战军领导机关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第358旅、独立第1旅组成晋绥军区第1纵队,共8300人。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治委员,王绍南任参谋长,洗恒汉任政治部主任。纵队成立后,即西调延安附近集结,担负保卫陕甘宁解放区的任务。 1947年2月至8月中旬,编人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先后参加西华池、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1。4万余人,俘整编第31旅旅长李纪云。7月31日,编人西北野战军。8月下旬至11月底,随西北野战军转入内线反攻,参加沙家店、关庄岔口、延清和第二次攻打榆林等战役战斗。 12月,晋绥军区在山西晋中地区组成的独立第7旅,拨归第1纵队建制,仍留晋中地区作战,先后参加临汾、晋中、太原战役。 12月至1948年2月,第1纵队在陕北清涧地区进行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政治觉悟,增强了战斗力。2月下旬,参加宜川战役,担任围歼增援之敌任务,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受到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通电嘉勉。3月初,向黄龙山区进攻,解放宜君、黄陵,巩固扩大了解放区。4月中旬,挺进西府、陇东,相继攻克栒邑(今旬邑)、邠县(今彬县)、麟游、凤翔,26日会同第2纵队攻占宝鸡,尔后转战陇东,主动抗击国民党军进攻,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继又参加澄邵、荔北和冬季战役。在荔北战役中,第1纵队楔入敌防御纵深,大胆穿插分割,以突然迅猛动作歼灭国民党军第48旅旅部,俘其旅长、参谋长,对战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受到两北野战军的通令嘉奖。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治委员,陈外欧任参谋长,洗恒汉任政治部主任,夏耀堂任后勤部部长。第358旅改称第1师,黄新廷任师长,余秋里任政治委员,独立第1旅改称第2师,王尚荣任师长,颜金生任政治委员;独立第7旅改称第3师,傅传作任师长,曹光琳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2万余人。
5月中旬,参加陕中战役,在凤翔东北姚家沟口会同第4军歼国民党军第57军及第30师。6月中旬转至户县地区,留在晋中地区的第3师(原第1纵队独立第7旅)归建。6月17日,编人第1兵团。7月中旬,参加挟眉战役,会同第2军歼灭国民党军第90军第24师及第61师一部。下旬,参加陇东追击战,攻克陇县、固关镇,会同第7军歼灭国民党军骑兵1个旅。8月初,解放秦安,中旬开始进军青海, 23日进抵临夏,策应兰州战役。后经永靖渡过黄河,于9月5日解放西宁。10月1日,第1军兼青海省军区。至1950年,担负剿匪,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等任务。
1952年6月,再次进行整编,第3军所属各师编入第1军,第1、第3师合编为第1师,第2、第8师合编为第2师,第7、第9师合编为第7师。黄新廷任军长,梁仁芥任政治委员。1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第1、第7师在临津江两岸的马良山、老般山一线担负坚守阵地任务,第2师配属第64军执行西海岸抗登陆任务。1953年6月,参加夏季反击作战。
停战后,在三八线和东海岸担负守备任务。1958年10月回国。
第1军在战争年代,共涌现9个战斗模范营、 10个战斗模范连和刘四虎、周黑子、朱庆涛、王福、苟福荣、赵继华等许多战斗英雄。
二、第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湘东独立第1师,红军长征时期为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
1930年9月,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前夕,由莲花、万载、浏阳、茶陵、醴陵、萍乡等县游击队组成的湘东独立第1师,在湘赣苏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萍乡县大安里诞生,共800余人。刘沛云任师长,谭思聪任政治委员。
1932年11月,湘东独立第1市在江西永新划入红8军序列,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第22师。
1933年6月15 日,红8军于江西永新县列宁场改编为红军第17师,下辖第49、第50、第51、第52团。6月,奉中革军委命令,湘赣苏区的红军组成红6军团。8月12 日,红6军团在湖南省桂东县正式成立。任弼时任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粥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并以红2军团总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红2军团和红6军团。1936年7月5日,红2、红6军团及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红6军团和红32军改编为第359旅。陈伯钩任旅长,王震任副旅长,刘子奇任参谋长,袁任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17、第718团。9月3日,第359旅以第718团留陕甘宁边区,旅部率第717团由流曲镇出发,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1939年8月,第359旅奉命返回陕甘宁边区。担任守备河防、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
从1940年开始,第359旅开展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1944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以第359旅组织南在兵团(简称南下支队),约5000人,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朱早观任参谋长,刘型任政治部主任。从1944年11月9日至1945年10月5日,历时一年,跋涉1。5万多华里,转战陕、晋、豫、鄂、湘、赣、粤等7省,回到鄂豫皖解放区,编入中原军区第2纵队。
1946年6月27日,第359旅随中原军区主力由中原突围,转战鄂、豫、陕、甘4省。越过平汉、陇海铁路,进入秦岭、六盘山,抢渡唐河、白河、丹河、渭河、泾河诸河流,跋涉5000余里,经历大小战斗90余次。11月,在山西省离石地区,与吕梁军区机关一部、独立第4旅组成晋绥军区第2纵队,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绍辉、马佩勋任副司令员,罗贵波任副政治委员,张希钦任参谋长,王恩茂任政治部主任,共8600余人。纵队成立后,配合陈(庵)谢(富治)纵队进行晋西南战役和汾孝战役,解放永和、大宁、限县、中阳、石楼及孝义、文水等县城。
1947年3月中旬,第2纵队由晋中经永和关西渡黄河,执行保卫陕甘宁解放区的作战任务。至7月下旬,先后参加青化眨、羊马河、蟠龙、三边、榆林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5400余人,并收复三边。7月31日,编入西北野战军。8月下旬,参加沙家店战役,会同第1、第3纵队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36师。接着沿咸榆公路追击南撤之国民党军,攻占九里山、骆驼铺、大小劳山等据点。10月初,出击黄龙山区,会同第4纵队,攻克石堡(今黄龙)、韩城、宜川,俘宜川河防中将指挥宫许用修。下旬,东渡黄河至晋南,解放吉县,尔后进到河津、闻喜地区休整。12月中旬,以第359旅部分干部和部队在山东省渤海地区扩建之教导旅回到山西省,划归第2纵队,改称独立第6旅。下旬,第2纵队会同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和第3纵队独立第3旅,解放运城、安邑。1948年初,在山西省曲沃地区,开展了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2月下旬,经禹门口再次西渡黄河,参加宜川战役。3月初,挺进渭北,收复石堡、白水、韩城,并一度攻克■阳(今合阳)、澄城。4月中旬出击西府,攻克扶风、岐山,于26 日会同第1纵队攻占宝鸡。
之后,在凤翔西北地区抗击国民党援军,掩护主力向北转进。继而转战陇东,又在荔镇、肖金镇抗击国民党军的反扑,掩护主力向东转进。8月至11月,参加澄■、荔北、冬季战役,俘第76军军长李日基及第20、第24师师长。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王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郭鹏、顿星云任副军长,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张希钦任参谋长,左齐任政治部主任,甘祖昌任后勤部部长。独立第4旅改称第4师,杨秀山江师长兼政治委员;第359旅改称第5师,徐国贤任师长,李铨任政治委员;独立第6旅改称第6师,张仲瀚任师长,曾涤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4万余人。随即参加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解放咸阳、武功、扶风、凤翔、眉县、周至等县城。6月中旬,国民党军胡宗南和马步芳、马鸿逵部,联合向西安反扑,第2军在金渠镇地区进行阻击,歼其师长以下2200余人。6月17日,编入第1兵团。7月,参加抉眉战役,会同第1军歼国民党军第90军及第36军一部。下旬,向甘肃、青海进军,相继解放清水、甘谷、武山、和政、临夏等县城,尔后由循化、永靖强渡黄河,9月10日抵西宁与第1军会师。接着挺进甘肃河西走廊,攻占民乐、张掖、酒泉等县城。10月中旬进军新疆,至1950年3月,先后进驻南疆之喀什、疏附、阿克苏、焉耆等地区。第2军兼喀什军区,下辖喀什、阿克苏和田等4个军分区。5月,抽调部队组建骑兵师。此后,第2军担负保卫国防,巩固治安,参加生产建设等任务。1952年3月,骑兵师撤销。1953年3月,第2军番号撤销,军部整编为南疆军区;第4师整编为步兵第4师;第5、第6师整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1、第2师。
第2军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广大地区,作战200余次。涌现出杜立海、范绍通、陈才德、张福祥、杨文赞、郭仰森、杜根照等英雄模范人物。
三、第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
1945年8月11 日,由晋绥军区4个旅组成的晋绥野战军,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辖第358旅,独立第1、第2、第3旅。晋绥野战军组成后,参加战略反攻及绥远、晋北、大同、集宁、吕梁等战役。 1946年11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晋绥野战军番号。同时在山西省朔县地区,以晋绥野战军司令部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独立第2、第3、第5旅组成晋绥军区第3纵队,共1。5万余人。许光达任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委员,贺炳炎任副司令员,李夫克任参谋长。纵队组建后,率所属各旅转战于晋中、晋北和绥东地区,担负保卫晋绥解放区的任务。1947年5月中旬,独立第5旅奉命进至陕西绥德地区,配合西北野战部队作战。8月初,第3纵队将独立第3旅留在晋西北,继续配合西北野战部队作战,率独立第2旅西渡黄河,开赴陕甘宁解放区与独立第5旅会合,转隶西北野战军建制。至10月,第3纵队(欠独立第3旅)先后参加了榆林、沙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