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于1940 年10 月交出的设计构思是使用一部24 英寸10。5 于瓦的海军探照灯,探照灯的作用距离为5000 码。
这种探照灯装在“威灵顿”式轰炸机机腹一个可以伸出的装置中,该装置在水平和垂直平面上转动20°,用液压机械装置进行升降。用火炮上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由副驾驶员在飞机头部的倾斜位置上操纵。
1941 年3 月进行了首次试验。4 月和5 月,为了使“利”式探照灯与雷达配合使用,由英潜艇H —31 做了进一步试验。
“利”式探照灯由7 个点滴式蓄电池供电,能发出8 千万烛光,并足够持续照射半分钟之久。
最初,光束散度为4 °。由于光大强烈,使得有些飞行员想飞到光束下面去,结果掉到海里。这个问题以及使人眩晕的问题通过降低光束得到了解决,即只使用光束的未端去照射目标,飞行员在目标被照射到之前完全能集中精力使用仪器。
后来又研制出一种吊舱型的“利”式探照灯,供“解放者”式和“卡塔林纳”式飞机使用,海军航空兵一些“剑鱼”式飞机后来也使用了这种探照灯。
1942 年12 月,英国把“利”式探照灯和吊舱装置的详细资料交给了美国。美国海军进行多次试验后,研制出了美国型号的“利”式探照灯,即L —7 。以后L—7 又被L —18 代替,L —18 采用了较小的18 英寸的光源。
第一次带“利”式探照灯的飞行于6 月4 日开始。雷达员通过Asv Ⅱ型雷达在6 英里多的距离处发现了潜艇,随即引导飞机向目标飞去。飞机下降到250 英尺,“利”式探照灯在飞向目标过程中一直处于放下的位置。探照灯在1 英里的距离上被打开,但未能照到目标。当飞机从该区域上空飞过时,在左翼下方发现了一艘很大的潜艇。由于基地气象预报的错误,机内的气压高度表走错了,结果高度表的读数错了100 英尺。
飞机估计到气压高度表可能有错误,便转向进行第二次搜索,潜艇没有按正常的程序下潜,而是停留在水面上。当飞机到达正确的250 英尺高度并用4 个250 磅的新式深水炸弹对潜艇进行了夹叉投弹,这种深水炸弹本应把潜艇击沉,但由于它们是在25 英尺以下爆炸,结果潜艇只是严重受损并设法驶回了港口。
此次事件这后,第172 中队的飞机在6 、7 月份曾10 次发现潜艇,6 次进行了攻击,一名在英国空军服役的美国飞行员在7 月5 日击沉了U —502 潜艇,获得了第一次用“利”式探照灯击沉潜艇的荣誉。
由于这些攻击,邓尼茨命令,从7 月16 日起,所有潜艇都要在夜间由水下航行通过比斯开湾,这就是说,潜艇要在昼间上浮充电,结果被发现潜艇的次数大为增加。
由于有“利”式探照灯,又有新式深水炸弹(装有25 英尺走深的精确引信及铝未混合作药),英国岸防航空兵终于成了一支能日益限制德潜艇行动自由的真正有效的反潜部队。
1939 年英国海军使用的标准深水炸弹MKw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未使用的深水炸弹区别不大。深水炸弹的发展是水鱼雷部门的责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火炮和鱼雷上。用于研制反潜武器的经费非常少,只对引信、雷管及其外壳的加固做了很小的改进。
深水炸弹是靠水压爆炸的。定深开关在转动时移动了大小不同的6 个孔(可使深水炸弹在不同的深度上起爆),这样,一个孔对准进气孔后,水便进入水密的引信室。孔的大小决定水进入引信室的快慢(进入得快,深水炸弹在浅深度上爆炸;进入得慢,在大深度上爆炸)。
松开深水炸弹另一端的安全夹,一个有力的弹簧便松开,使引火药滑开雷管。当引信室注满水后,另一个弹簧便松开,把撞击雷管猛推向火棉引火药,火棉引火药爆炸,引爆满装的阿马图和米诺尔中性炸药。深水炸弹是一种非常不精确的炸弹,因为它在水中不是沿着垂直路线运动,而是向下翻滚,杀伤率很低。
1939 年使用的发射炮是索尼克罗夫MKI 型。它是用21 磅的爆炸药筒将托架与所托载的深水炸弹一道从发射炮中抛射出去。后来,MKI 型被MKⅣ型代替。在MKⅣ型中,托架变成了发射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在各药室内的爆炸药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进入发射炮底部,当气体膨胀时,把托架推到炮管之上。在托架达到最高限度时,揭开了一个排气孔,放出气体。托架的运动受到液压缓冲器的控制,在重力作用下,又回到发射位置上。
舰尾部的深水炸弹投掷器有一组滑轨,在作用下,又回到发射位置上。
舰尾部的深水炸弹投掷器有一组滑轨,在滑轨上有两个相互联结的楔子。投掷器外侧的楔子松开后,深水炸弹便滚落出去,同时里侧的楔子升高,卡住下一颗深水炸弹,然后两个楔子恢复原位,外侧的升上去,里侧的掉下来,让下一颗深水炸弹向前滚到投掷位置上。
通常每个投放架上装六颗深水炸弹,但是由于深水炸弹使用量的增加,对每个投放架加长了一段,能多放三个深水炸弹,这样每一投放架便有18个深水炸弹。投入架排成为两列,总共便有36 颗深水炸弹。
1941 年8 盟军月俘获德U —570 潜艇之后,发现德潜艇的下潜深度比MKW 型深水炸弹的最大定深(500 英尺)还要大。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英国便研制了能在超过500 英尺深度上爆炸的MKX 型深水炸弹。由于MKW 型深水炸弹引信上的定深孔已不能再缩小,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引信。在地中海,“攻城雷”号上一名大胆的炮手,把肥皂装在定深孔内,减慢了海水进入引信室的速度,使深水炸弹能在爆炸之前沉人更大深度。
wKX 型一吨重的深水炸弹的新引信有一个露在水中的金属针。到了预定的水压时,针便断开,于是松开了顶住雷管的弹簧,雷管点燃了底火,从而使炸弹爆炸。MKX 型深水炸弹非常大,很不灵活,必须从鱼雷发射管发射,或者在大型的护航舰上从舰尾部专门的投掷器投掷出去。
到了战争末期,由于德国潜艇回到近岸水域活动,并开始使用了袖珍潜艇,于是有必要研制一种浅定深的轻型深水炸弹,可由像摩托艇那样的速度比较慢的近岸小艇进行投掷。这种深水炸弹的重量约为60 磅,通常用手投入水中,或者用一个夹子投入水中,它下沉得很慢,投弹小艇在爆炸之前完全能够安全离开。
1939 年的投弹标准图形由5 颗深水炸弹组成。3 颗由舰尾投掷器投掷到50 码远的地方(每颗大约间隔5 秒),这3 颗深水炸禅的中间一颗在整个图形爆炸时要位于德潜艇的中央。另外两颗由深水炸弹发射炮发射,在护航舰艇两侧正面50 码处落入水中,与投掷器投掷的中间那一颗并列,整个图形成菱形。
根据1939 年对实战攻击的精确性进行的估计来看,大约30%至60%的攻击,都是在深水炸弹爆炸时,图形的中心距潜艇中心不到50 码。
这就是说,如果图形中心距离德潜艇中心在50 码以内,那末在平面图上就很可能出现潜艇的某一部分距某一个深水炸弹非常近的情况。由于潜艇的艇壳平均高度为23 英尺,(不包括指挥塔),深水炸弹的定深可以定为50英尺的倍数,因此应当有30%至40%的攻击可能会有效地损伤潜艇。还可以看到,即使潜艇企图改变航向或对下潜深度进行规避,从理论上讲,也至少有平均40%的被攻击潜艇要受到轻微损伤。
然而,在战争初期,情况明显不是这样。人们发现,深水炸弹损伤潜艇的距离比原来设想的要近得多,MKⅦ深水炸弹给潜艇造成损伤的距离也近得多。
而且,舰艇除能对正在潜望深度进行攻击的潜艇急忙进行反击外,在其他的情况下都不知道潜艇的深度,在许多次攻击中误差达100 英尺以上。
后来采用了投掷10 个深水炸弹的图形,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0个深水炸弹的投掷图形是发射两层深水炸弹,每层5 个,两层相距100 米,同时爆炸。这个图形的精确程度由于使用了图形射击而得到很大的提高,图形射击不需要一整套命令就能把10 个水深水炸弹的图形发射出去。以前,鱼雷军官用停表的方法给发射程序定时。
当反潜炸弹失败之后,决走在空中使用MKⅦ型深水炸弹,这个建议原是由一些航空母舰舰长在1939 年提出的,但是被否决了。
后来发现,如果深水炸弹由低速飞行的飞机从低空投下(115 英里/ 小时的速度,高度为100 英尺),就不致在撞击水面时损坏。
深水炸弹一旦进入水中,便可象前述那样进行运动。
1940 年初,开始试验飞机能否使用MKⅦ型深水炸弹,但是空军部决定不开展这项工作。幸好英国岸防航空兵司令鲍希尔空军中将坚持重新开始试验。
到1940 年4 月,对MKⅦ型深水炸弹作了改进,增加了鳍翼和一个导流罩,使其在飞行中能保持稳定。改进后的深水炸弹在1940 年夏季开始使用。
曾经有人建议,在深水炸弹内使用改进的触发引信,但后来还是保留了普通的水压引信。这种水压引信深水炸弹除了更坚固和可靠外,还能保证在水下爆炸,而不是在入水时爆炸。它比装有触发引信的反潜炸弹要安全得多,因为原来这种反潜炸弹不仅在撞击水面时会爆炸,而且还会反跳回去,在空中爆炸。
到1941 年初,已明显看出,英国岸防航空兵进行的许多次攻击都没有象预期的那样获得成功。经过对攻击报告的仔细研究之后,人们认为其原因是深水炸弹的爆炸深度太大。
科学家们算出,对一艘正在下潜的潜艇,最可能击沉它的定深是25 英尺。遗憾的是,MKⅦ型的引信不能定在比50 英尺更浅的深度上。
于是开始研制一种能在25 英尺深度上爆炸的新引信。1942 年6 月,一种新的Ⅶ型空投深水炸弹投入使用。它是一种装有铝未混合炸药的25 英尺定深的深水炸弹。
但是,这种深水炸弹的爆炸深度显然仍太大。这是由于深水炸弹的凸形头入水时形成一个气穴,使海水不能很快地进入引信室,因而不能保证深水炸弹在25 英尺深度上爆炸。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深水炸弹被重新设计成凹形弹头,这种炸弹能减慢深水炸弹人水时的速度。此外,新制做的弹尾导流罩,能在深水炸弹撞到海水时立即折断,这就使深水炸弹能向一侧滚动下沉,速度继续减慢,同时还能破坏气穴的形成,使海水很快地进入引信室,从而使深水炸弹真正在25 英尺深度上爆炸。
从1942 年初起,就有U 艇在浮出海面时,遭到攻击的报告。尤其是在比斯开湾这种现象屡有发生。德军经常在指挥塔上严密巡视的时候,却发现了前来攻击的飞机,而这时总是距离盟军飞机发现U 艇以后有一大段的时间。
造成此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在于敌方的攻击法,原来敌机老是从太阳的方向,或者从浓厚的云层中,避开德军锐利的耳目,展开攻击。
英军的飞行员往往在远距离就能发现U 艇,然后以充裕的时间寻找便于攻击的位置。
接着U 艇的艇长们便心烦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