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品典当师-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前几于被易志远一口回绝后,季凡原本以为请易长风出山烧窑可能要大费周折,却没料到峰回路转,今天竟然出奇地顺利,这实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回到景德镇,风风火火的易长风拉上季凡、唐俊两人来到产园那块地皮现场,在杂草丛生的土地上转了一圈,满意地点头说道,“这里地势平整,通风朝阳。的确是建窑瓷的上佳之地。”

“说起柴窑;景德镇恐怕再没有谁能比易老更熟悉它了,您看什么时候开始动工建窑?”季凡向他征询意见道。

“古人云:一窑一乾坤。画好的瓷坯只有经过窑炉的烧制后,方可成为一件完整的瓷器。林雷胎体变形、破损、色釉和纹样的形成是否如意,莫不取决于窑炉中地窑火。而窑炉结构、烧成温度、冷却方法、窑内气体成份及浓度的变化等等,都会对瓷器发生影响。

泥做火烧,关键在窑。同一配方在不同的烧成条件和气氛下,也可以得到不同色调的瓷器。瓷窑的设置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尤为关键,因为它作为最后一道工序,它直接关系到瓷器的好坏。

如今柴窑早已退出了景德镇瓷器烧制瓷器的舞台,现在真正了解掌握柴窑建造工艺的人也寥寥无几。季先生。你给我几天时间,我会尽快拿出一份令你满意的柴窑设计图纸的。”易长风说道。

“如此那就有劳易老了。你如果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建柴窑地事终于尘埃落定了,季凡不由长出了一口气。

回到珠山中路的住处,黄欣怡二人外出未归,室内空无一人。这些天在外奔波。身体有些疲惫,头挨在枕头上,不用多时就沉沉睡去。

“大懒猫,快起来吃饭啦!”睡得正香时,被黄欣怡地大嗓门叫醒。季凡从床上爬起来匆匆洗把脸,来到客厅里,老远就闻到一股扑鼻的香气,“嗯,好香啊!我大老远从西安赶回来。欣怡你做什么好吃的犒劳我呀!”

“这我可不敢贪功。”黄欣怡调皮地冲着刘丽雅眨了下眼,“人家丽雅姐听说你这些天为了瓷厂的事,劳心费神挺辛苦地,特地给我们季总煲了个甲鱼汤补一补。”

刘丽雅倒是个有心之人,季凡微微一笑说道。“谢谢你。丽雅。”

“这汤还是趁热比较好,季总。你尝尝这汤味道如何?我粗手粗脚也不知汤地味道合不合你的口味。”刘丽雅给季凡盛上满满一碗汤。

“以后不行季总季总叫的,直接叫我季凡好了。”季凡轻呷一口夸奖道。“嗯,味道满不错嘛!”

“季,季凡,看你满面春风的样子,这趟西安之行一定是收获不小了?”刘丽雅问道。

季凡点了点头,“虽然碰到点波折,不过还好,总算将把桩师傅给挖过来了,估计过几天就可以建窑了。丽雅这几天相关手续办理得怎么样了?”

“一切还算顺利,就是有不少人对我们公司的名头颇有非议,认为这个名字太过大气,未免有些夸大其辞。”刘丽雅说道。

“随他们去议论吧!我们公司刚刚成立,在瓷业这行正好缺少名气,就当给我们公司免费做广告了。”季凡微微一笑说道。

青山浮白雪,松柏翳冈岑。季凡和唐俊此时站在海拔六百多米的高岭山上向远处眺望,临高远望,大大小小的高岭土采坑千疮百孔般直接裸露在人们的视线里。

“陶瓷是水、土、火的艺术,景德镇似乎天生就是为制瓷而存在地。”唐俊无比自豪地说道,“这里自然条件优越,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最为重要的是地处山区,地皮富含瓷石、高岭土等优质制瓷原料,而且储量巨大。”

唐俊手指着山下不远处的一个小村落接着道,“那个小村名叫高岭村,由于在此处发现了高岭土而被载入了史册。

在高岭土未发现前,制瓷的原料非常单一,只采用瓷石一种原材料,这种一元配方的瓷石泥料,只能烧制出1150度左右地软质瓷,不但瓷器变形率高,而且胎色也不够白净。

说起这高岭土地发现非常偶然,高岭村的小孩子在高岭山上玩时,无意中发现这里地土质很软,用来做泥人被火烧过后会变得坚硬无比,于是村里的大人由此联想到用这种原料来做瓷器。

用高岭土加上瓷石混合而成的二元配方原料可烧到1300度以上,不仅减少了瓷器的变形率,也使泥料的工艺性能更加适宜成型和加工。有了高岭土的存在,瓷器才会变得密实,因此我们景德镇瓷业的人把高岭土形象的比喻为瓷器的神经。

记得很久以前,有个英国人见到中国制造的瓷器非常精美,令他羡慕不已,于是他从中国买了大量的瓷石运回国内,试图烧造瓷器,但是由于没有使用高岭土,失望当然在所难免。这件事成了制瓷人士之间的一个笑谈,人们都说:他太天真了,竟然不用骨骼,而只想用肌肉造出结实的身体来。”

“走,咱们到下面看看去。”季凡兴致勃勃地说道。山下的采矿结束后遗留下的古采坑、古淘池随处可见。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古坑已经伴生杂草,有的古坑已经塌方陷落,有的古坑竟然深达一二公里。古淘洗池旁,淘洗后的尾砂堆积成山,有的竟达三十多米高,含有晶莹明亮的白云母远看就像白花花的银子。

“老唐,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元青花采用的配料好像是瓷石和麻仑土,而不是这个高岭土吧?”季凡问道。

“老板,你说得一点没错,这元青花的确是使用麻仑土烧制而成。这种麻仑土系元、明时期景德镇制瓷的一种优质粘土,它的特点是白而不细,有很多气孔,元代称它为御土,而明代则称之为官土。明代王宗沐在《陶书。砂土》中曾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仑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其土填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麻仑官土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唐俊侃侃而谈说道,“景德镇烧制青花瓷从元代开始到明代万历中期为止,都用的是麻仑土,而从万历中期以后用的则是高岭山的高岭土。”

“这是因为从那时起,麻仑土就已经枯竭贻尽了。”季凡说道。

松木葱郁虫鸣鸟啼,青山尽处古窑矗立。“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季凡眺望着远方的瓷窑,轻声吟诵着的这首清代诗人龚轼的《陶歌》有感而发道。

“这麻仑土与高岭土虽然同为瓷土原料,但由于其内部的化学成份不同,因此烧制出的瓷器迥然不同。用麻仑土烧制出的瓷器底部火石红明显,而且有黑痣,而由于麻仑土资源已经枯竭,因此现在的元青花高仿只有采用高岭土进行烧制,因此无论他们怎么费尽心思也产生不了这种效果。”唐俊说道。

淘尽黄沙始见金 第一百六十三章 … 难以寻觅的瓷土

“青花之美,美于幽静,青花之色单与任何一种颜色相比都略显幽暗,而元时技艺高超的工匠将青花与润白的瓷相结合,便立即赋予了元青花生命,就如同一块美玉一般,温润、淡雅、清澈。”季凡淡然一笑说道,有点不死心地问道,“老唐,这麻仑土真的一点也没了?”

唐俊闻言使劲白了他一眼,“当然没了,一点也没剩下。这回你终于体会到我当初为什么极力阻止你仿制元青花了吧?你连原料都没有了,还怎么仿啊?老板,我看你现在要是改主意还来得及。”

“你小子少说风凉话,给我点信心行不行?如果元青花真的这么容易仿制出来,那它就不会象现在这么动则几千万,甚至达到上亿元了。”季凡拍了拍他肩膀说道,“老唐,陪我四处转转。”

季凡两人在高岭山邻近的麻仑山附近的古矿坑转了一整天,仍然是一无所获,看着日落西山,季凡这才带着一脸无奈回到家中。

唐俊见季凡心情郁闷,于是他厚着脸皮来到位于景德镇东郊的陶瓷研究所,好说歹说才从一位熟识的专家手里,借出一本详细记载着景德镇周边地区瓷土资源分布概况的工艺文献资料,“这可是轻易不外借的内部资料。”唐俊把书塞给季凡时,季凡如获至宝,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浏览了一遍。

有了这本书做参考,季凡心里多了几分底气,开车拉着唐俊按图就冀在景德镇周边寻找麻仑土矿。里黄、龙潭、枫源,最远甚至到达距景德镇二百公里之外的临川、抚州等地,寻找了无数瓷土矿点,却仍然是毫无进展。

这天,季凡正和唐俊在临川砂子岭一带寻找麻仑土,这里有一个国家投资兴建的瓷土矿。听说季凡是来此处寻找瓷土地景德镇瓷业老板后。矿工的总工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极力推销着自己的产品。“我们瓷土矿生产规模能达到年产1万吨精选高岭土,瓷土纯度在97%以上,质量绝对达到国家标准。”

“请问你们这里以前是否有过开采麻仑土的历史啊?”季凡问道。

“麻仑土?那可没听说过,这里以前也只是产出过高岭土。林雷过去由于含铁量过高。多用于冬青、兰边等青釉瓷的坯胎原料。”

季凡两人拖着疲倦的身躯失望地离开了瓷土矿,“老板,咱们还接着找吗?”唐俊问道。

季凡正要说当然了,此时,电话适时响了起来,季凡拿起电话一看,见是易明俊地号码,他脸上不由露出了一丝笑容。

这易长风上次分手时信誉旦旦地向自己保证,过这几天就拿出柴窑设计图纸来。按照日子来算也应该差不多了。

“老板,看你这么高兴,是谁的电话呀?”唐俊笑道。

“是易老爷子打来地,可能是柴窑设计完工了,看样子过两天就可以动工建窑了。”季凡说道。

果然。易长风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他。柴窑设计图纸他已经搞定了,问季凡在哪里。准备让他这个老板亲自审核一下。

这老爷子的急性子不愧被人称为一把火,接到这个喜讯时,季凡告诉老爷子自已现在正从临川往回赶,估计两个多小时就能到家,让他在家等着电话。

季凡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景德镇,易长风早已等候在事先约定好的饭馆里。在包房里,易长风迫不及待地拿出设计图纸和方案,向季凡展示自己地精心作品。

他在桌面上展开柴窑设计平面图说道:“季老板,为了设计好这座柴窑,我可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翻阅查找了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才精心制作出这个设计方案。你看这柴窑地整个窑体呈长锥形,窑炉呈长锥形,长18米,宽5米,是用80毫米X180毫米X25毫米窑砖无模砌筑的薄壳结构。窑顶尾部直接砌筑一支出屋面约高21米的薄壁烟囱、拱顶下端的窑墙是带空气的双层侧壁结构,内衬使用低廉的窑砖。在结构上,不用任何异型砖,没有复杂的窑底排出装置,也不用任何附属设备,仅以各种投柴方法即可适当控制气氛和烧成曲线。”

易长风非常得意地介绍道:“其实柴窑的结构说起来非常简单,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火膛,也就是燃烧室;窑室;烟囱和烟道。烧制瓷器时,松柴在火膛中充分燃烧,其产生的热度、灰烬、火焰,经过窑室,对摆放其中地陶坯产生作用与效果,再经过白烟排出。”

听了易长风的详尽介绍,季凡对柴窑的烧瓷原理有了大致了解,“易老,据我所知,柴窑烧瓷时,温度最高时能达到1300度以上,窑内只使用低廉的窑砖,而不是耐火性能更好的耐火砖,能保证它地使用寿命吗?”

“这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