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百姓的认识也是一样短时间之内不可能改变过来,女子学堂刚刚创办的时候,很少有百姓将自家的女儿送来读书,认识高一些的还是官吏、士绅富户的家庭,纷纷将自家的姑娘送到学堂去读书,此外就是西域等地进入大晋的这些家庭,毫不迟疑的将自家的姑娘送到女子学堂去读书,朝廷可以查出官员阻拦女子读书,但总不能够追查所有的百姓。
不过这样的情况,很快出现了改变。
女子学堂教授的课程有些不一样,除开传授知识,还教授三从四德等知识,而且在礼仪方面是重点传授的,也就是说,女子学堂是要培训淑女的,在学堂上课之后的女子,言行举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导致女子学堂的影响迅速的扩散了,很多的寻常百姓,也开始将自家的女子送到学堂去读书了。
到了大晋五年,各地都开始告急,主要是学堂的数量不够,学生的数量急剧的增加,为此朝廷拨付了大量的纸币,督促各地修建新的学堂,容纳更多的学生。
大晋的总人口不多也不少,毕竟好日子开始的时间不长,前朝的那么多年的灾荒,导致人口锐减,特别是流寇造反的那几年,导致好多的村落空无一人,大晋元年的统计,总人口六千余万,到了大晋四年底的统计,总人口超过一亿人,人口的增加,主要还是在大晋二年到四年的这三年时间,因为条件好了,出生的小孩子增多了,成活率大大的增加,加之外来人口也呈现增加的趋势,这才导致短短三年的时间,人口大量增加。
尽管说人口不是太多,但因为学堂的普及,因为老百姓将自家的子女送入到学堂读书,因为老百姓认识的变化,各地的学堂数量就明显不足了。
教育所产生的变化,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只不过这种变化,短时间之内不会体现出来,但十年之后,大晋的情况绝对会不一样了,苏天成明白这里面的道理,随着学堂的普及,老百姓的素质结构将出现重大的变化。
苏天成坚决坚持灌输儒家思想,教育最大的作用,在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必须要求人有信仰,若是人都失去了信仰,朝廷将自食苦果,譬如说女子学院对于礼仪方面的教导,苏天成就是非常赞同的。
教育不是单一的,也有令苏天成苦恼的事情,那就是天主教等开始传播进来了。
对于宗教,苏天成不是很熟悉,穿越之前他是公务员,与宗教绝缘,对这里面的事情,一无所知,但他清楚,宗教也是一种信仰,只不过在儒家思想占据绝对统治力的中原,宗教是很难普及的,信教的民众不会太多。
前朝对于宗教是有所限制的,至少在府州县,是不允许传教的,只有在京城或者是巡抚衙门所在地,才偶尔看见传教的人士,这些来自西域的传教人士,来到中原,也没有专门的场所,毕竟朝廷不是很支持。
因为不熟悉,苏天成也不好随意做出来决定,不仅仅是苏天成,朝中的五大丞相,对此都是茫然不知所措,因为外来人口增加了,特别是京城,成为了各色人种都有的大都市了,外来人员之中,很多以前是信教的,来到了京城,也不可能抛弃原来的信仰。
最终朝廷做出来的决定,还是允许传教士进入到大晋来传教,只不过对传教的地方同样进行了限制,府州县不允许传教,至于说传教的场所,允许存在。
如此在大晋三年的时候,京城有了专门的传教礼堂,这些传教的礼堂,初期是外来人士的聚集地,后来也有不少的汉人加入了。
令苏天成放心的是,信教的人还是非常少,与大晋总人口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比较儒家思想的影响太大了,牢不可破。
佛教到道教,这是朝廷无法回避的两个方面,譬如说唐朝的时候,非常崇信佛教和道教,朝廷官府都是支持的,大明朝廷也没有限制,官吏百姓,很多人也是有着一颗虔诚的拜佛之心的,到了大晋三年,经济高速发展,条件很好了,僧人和道士也通过自身的手段,开始向朝廷做出来请求了,恳请朝廷关注寺院和道观。
朝中五大丞相很快做出来了决定,朝廷不反对老百姓拜佛,但不会大力支持寺院和道观的发展,各地官府可以拿出来一定的资金,扶持当地的寺院和道观。
苏天成在颁发这道圣旨的时候,犹豫了好长时间,寺院和道观自行发展,他不会过问,但要求各地官府拿出来一定的资金扶持,这岂不是大力支持佛教和道教,但他最终还是同意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佛教和道教是引发人向善的,想着仅仅依靠学堂的作用,来固定人的思想,还是单调了一些,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够进入到学堂里面的,这个时候,寺院和道观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了,只要在投入的方面注意一下,不要攀比,不要奢侈浪费,问题也就不会太大了。
自始至终,苏天成都是异常小心的,可谓是战战兢兢,朝廷要负责引导和教化所有百姓,包括官吏,树立起来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故而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事情,经济发展之后,财富的积累,必定会引发一些拜金思潮,官府不能够用强制的手段去扼杀这些思潮,只能够通过教育的方式,让百姓少一些拜金主义和现实主义。
故而苏天成最为注意的,不是商贸的大发展,这些有朝中官员操心,他最为注意的还是教育的发展,不管怎么说,决定未来大晋命运的,还是教育,自己一旦离开了这个世界,需要留下一些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目的,一切都是在教育之中显示出来的。
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后宫
朱审馨开始有些担心了,偌大的后宫里面,也就她这个皇后与五位贵妃娘娘,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女人了,这些都是皇上以前迎娶的,皇上称帝之后,身边再也没有出现过其他的女人,按照这样的情况出现,朱审馨应该是感觉到高兴的,实际上她的确很满足,但架不住外界的说辞,包括自己的哥哥朱审烜都透露出来不满了。
皇后是国母,必须给天下女人做榜样,这就包括皇上的个人生活,若是皇后老是嫉妒,不准皇上身边有其他的女人,或者对皇上迎娶嫔妃的事情指手画脚,这就有损形象了。
朱审馨也曾经有这样的想法,但那个时候,自己的夫君还不是皇上,朱审馨一个人在京城的时候,长期看不到苏天成,内心也是有一定怨气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怨气早就烟消云散了。
后宫的女人太少了,这有些不合乎规矩了,皇上进入到京城,就从来没有提到过女人的事情,每日里处理完毕朝廷的事务,回到后宫,能够很好的分配时间,皇后和贵妃几乎每天都能够看见皇上,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后宫之中留下来的太监,老实本分很多了。
前朝的崇祯皇帝,一样是不好女色的,宫里的宫女不是很多,但皇上来到京城之后,认为宫里的宫女还是太多了。在朱审馨的支持下,遣散了不少的宫女,要求她们回家去结婚生子,去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就是目前在皇宫的宫女,也是隔几年就要更换一次。凡是到了必须要结婚年龄的宫女,基本都是要离开皇宫的。
女人理解女人,对于皇上做出来的这个决定,朱审馨是完全赞同的,害怕朝中文武大臣提出来异议,朱审馨一力承担了这样的责任,并且亲自督办这件事情,四年时间以来,后宫已经两次调整宫女了。
后宫之中。一切从简,不存在什么奢华的事宜,朱审馨和诸多的贵妃对子女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皇宫之中有专人教授皇子子读书,皇上也很关心皇子的学习事宜,经常在空闲时间考校皇子的学业,皇子的老师不少,好一些都是大名鼎鼎的。譬如说什么刘宗周、黄道周、钱谦益、张溥等等,甚至还有来自西域的老师。在皇子的教育问题上,皇上时常与先生们探讨,皇上认为教授学生,首先不是学识的问题,是品质的问题,皇子学业不一定需要非常突出。也就是不期盼每一个皇子皇女都是大学问家,但每一个皇子皇女都要成人。
这个成人的内涵就丰富了,主要还是知书达理,善待他人,懂得感恩等等。也就是品质必须要高尚,皇上的这点认识,刘宗周等人是大力赞誉的,须知皇家的影响是非同一般的,也是大晋子民的榜样。
最近一段时间,朱审馨有些心烦,主要原因还是诸多的藩属国都送来了女人。
藩属国送来女人,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要进入到皇宫之中的,即或不能够成为皇上的女人,至少成为皇宫之中的宫女。
随着大晋王朝越来越强大,朝鲜和南洋等地,一些国王挖空心思,都想着能够得到朝廷更多的庇护,送女人来就是很好的手段了,人家什么都不缺,也没有什么好送的,想来想去就是送最漂亮的女人了。
其实送女人这样的举措,早就存在了,早在灾秦汉的时候,藩属国就有送漂亮女人的做法,这是最为有效的办法,女人一旦得到了皇上的宠幸,藩属国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庇护,而且面对其他的藩属国,也能够有着更多的优势了。
开年的时候,诸多的藩属国都送来了女人,其中朝鲜一下子送来了二十个精挑细选的女人,个个都是貌美如花,这些女子被送来之后,暂时住在官驿,但朝中的文武大臣都知道了,朱审烜等人的意见是,皇上还是需要迎娶几个女子的,这也是对藩属国的一种安慰。
朱审馨和几个贵妃的心里当然不乐意了,哪个女人愿意自家男人的女人太多了啊,不过皇上的身份不同了,大晋王朝如此的强大,若是皇上总是只有皇后和五个贵妃,时间长了,朝中和民间肯定会有议论的。
这一日,皇上处理完毕朝政,直接到了乾宁宫。
后宫的规矩没有那么严格,朱审馨经常与几个贵妃娘娘在一起,聊天说事,皇子皇女这个时候也很是安逸,在皇宫里面到处嬉闹,只是苦了太监和宫女,时时刻刻跟随,生怕出现什么问题。
进入乾宁宫,苏天成就发现气氛不一般。
朱审馨、春屏、王芙蓉、柳如是、顾横波和陈圆圆全部都在这里,没有看见孩子们。
苏天成笑着开口了。
“怎么,这是准备开家庭会啊,是不是朕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啊。”
服侍皇上坐下之后,朱审馨首先开口了。
“皇上,臣妾和诸位姐妹商议过了,这后宫之事,皇上也应该听从臣妾的。”
苏天成点点头,有些奇怪的开口了。
“后宫之事,朕从来没有过多干涉啊,朕只是认为,皇家与寻常百姓家中没有太多的不同,这温馨是必须存在的,故而建议气氛缓和,皇后与贵妃时常在一起,朕看就很好啊,对外的规矩是存在的,对内大可不必如此的严肃。”
“臣妾不是说的这些事情,来到京城五个年头了,皇上不愿意有更多的子女,认为子女多了,避免今后起争执,臣妾与诸位姐妹也就接受了,可皇上身边服侍的女子太少了,朝中都有不少议论了,臣妾和姐妹们就难以承受了。”
苏天成愣了一下,笑着开口了。
“原来是这等的事情,怕是藩属国送来的女人,令你们不安心了,这几日在朝会上,朱审烜也说到了此事,被朕拒绝了,朕早就说过,态度很是明确,朕有你们陪伴在身边,足够了。”
苏天成说出来这些话,很自然,但在朱审馨等人听来,这样的话就很不平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