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瞻洌悴灰惺裁垂寺牵氲搅耸裁矗」芩党隼矗尴胩婊啊!�
苏天成犹豫了一下,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家都说了,伴君如伴虎,朱由检到底是不是性格暴躁,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要是话语说的过于的直白了,真的激怒朱由检了,那就坏菜了,达不到目的不说,自己也要跟着吃亏的。
“皇上,臣若是说的有不当之处,皇上一定宽宥。”
“苏爱卿,朕已经说过了,言者无罪,王公公在此,为朕证明,今日不管苏爱卿说什么话语,朕都不会计较的,朕真心体谅苏爱卿的忠心,良亦口、忠言逆耳。”
听见朱由检这样说,苏天成站起身来了。
“臣以为,皇上十六岁登基,夙兴夜寐,一心想着我大明朝的强盛,在这之前,皇上并未接触过朝政,可以说对如何的处理政务,并非是熟悉的,如此一来,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常常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总以为事情能够在一夜之间做好,这种情况的出现,本身不是皇上的过失,可我大明处于如此的境况之下,皇上就应该更加严格的要求自身,克制自身的一些脾气,说得不客气一些,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皇上对臣等是如此的要求,对自身的要求,就要更加的严格一些。”
“臣说到的这些要求,并非是在物质上的节俭和自律,而是在处理朝政之中的表现,臣的要求可能过高了,可臣以为,皇上一定要做到。”
“皇上本来是非常信任臣下的,就说袁崇焕,皇上曾经非常倚重,以至于满足了所有的要求,在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后,依旧隐忍,未曾爆发,也没有惩处,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臣有了一种感觉,皇上不是很信任臣下了,臣以为,皇上是因为自身的一片苦心,得不到好的回报,所以说,不是很信任臣下了,皇上曾经说过,边臣不足信矣。”
“臣以为,这是很危险的信号,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皇上信任臣下,是理所当然的,既然用人,就要信任,若是臣下辜负了皇上的信任,可以撤换,皇上代表的是我大明朝,若是臣下做事情的时候,还要刻意讨好皇上,知道皇上有哪些需求,以至于掌握皇上的喜好,专门的投其所好,用这样的办法来保住自身的职位,试想这样的大臣,怎么能够秉公做事。”
“臣以为,皇上对臣下的信任,是最为关键的,不管皇上遭遇到了多少的欺骗,可这方面的要求,还是要坚持的,皇上代表的是天下,成大事者是不拘小节的。”
朱由检的脸色有些变化了。
“苏爱卿,难道你认为朕不是成大事者吗?”
苏天成笑了笑,朱由检有这样的反应,才是正常的,要是什么话都不说,一直都听着,他的心里反而要嘀咕了,谁知道朱由检是怎么想的。
“皇上理解错了,臣正是认为皇上能够做大事,所以才提出来这等的建议。”
“嗯,那你继续说。”
“臣已经说过了,皇上不是万能的,有些时候,皇上也会出现错误,譬如说对待原则性的问题,袁崇焕斩杀毛文龙,这是原则性的事情,皇上不管怎么信任袁崇焕,也不管袁崇焕的威信有多高,这样的事情,都要秉公处理,绝不能因为袁崇焕有功,在原则上予以迁就,那样贻害无穷。可皇上要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信任文武大臣,不管这些大臣,是不是为家国天下考虑,是不是很不堪,皇上如此做,就是一种态度,那些一心为国的大臣,自然能够体会皇上的苦心,能够一心为公,而不是曲意讨好和逢迎。”
朱由检叹了一口气。
“苏爱卿如此说,朕明白了,这些年过去,朕也确实操之过急了。”
“皇上想着将大明朝治理好,而且想着在短时间之内,取得成绩,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任何的事情,都难以一蹴而就,治大国如烹小鲜,积累了这么多年的弊端,想着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那是不大可能的,还是需要慢慢来的。”
朱由检的神色不是很好,大概是想到了这些年的遭遇,十六岁登基以来,七年时间过去了,流寇越来越猖獗,后金的力量逐渐壮大,北方遭遇了这么多的灾害,好多的百姓,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起来造反,而且好多的朝廷军队,也出现了哗变,一切都是因为没有银子,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
王承恩垂目而立,看不出来丝毫的表情,大概认为,苏天成说的这邪语,与他是没有关系的。
“苏爱卿,你能够说出来治国之道啊。”
“皇上,臣说不出来。”
“苏爱卿,你既然想到了这么多,一定是有什么想法的,直接说出来就是了,朕一定会准许的。”
“臣的想法,在奏折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臣就是要动一动那些士绅富户,百姓穷苦,无法承担赋税,可这些士绅富户,尤为富庶,他们能够承担赋税,却因为朝廷的恩惠,因为某些官吏的自私,致使他们更加的富裕,不用承担赋税。”
“苏爱卿,难道你想着直接对士绅富户下手吗,这是万万不行的啊。”
“臣绝对没有这样的想法,臣只是想让这些士绅富户知道,有所得必有所失,他们一样要为大明朝的发展做出来贡献,这种贡献,不是口头上面的,需要实际的行动,他们需要掏银子,更需要做事情。”
第二百六十三章 保定之行
他所提出来的大部分要求,朱由检都恩准了,而且非常的爽快,朱由检甚至迫不及待的提出,要求他到京城来,还好王承恩在一边建议了,说是苏大人暂时在府州县,能够做出来更多的事情,增加朝廷的收入,府库的情况,依旧不是很好,虽然存有一些银两,但开支太大了,不增加赋税的渠道,肯定是不行的。
这样的情况下,朱由检有所醒悟,没有坚持自身的意见。
关于江宁县市舶司的举措,朱由检是很赞同的,市舶司已经上交府库五十万两白银了,这可不是小收入啊,一个小小的江宁县市舶司,能够收入这么多的白银,若是让苏天成继续在府州县做事情,岂不是能够挣到更多的银两,有了银子,很多的事情,也好办多了。
当然,苏天成提到的整修黄河和淮河的建议,令朱由检犹豫了,毕竟整修河道,需要花费大量的白银,朝廷暂时承担不起的。
创办学社的事情,朱由检觉得,和国子监是不是有绣突,听了苏天成的详细解释,他感觉到,确实有必要,能够进入国子监的监生,都是有着不错身份的,况且国子监也只能够容纳那么多的监生,若是学社办好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团结天下士子,反过来可以影响到国子监。那就是一举两得了。
高兴之余,朱由检亲自为学社取了一个名字,称之为“中兴学社”。
朱由检不会想到,这个学社,在大明朝的历史上,将要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至于朝廷中间的大臣,大都是从这个学社里面出来的。朝廷的官员,都以自家的子弟,能够进入到中兴学社为荣了。
学社的主要作用,就是探讨学问和议论朝政,在中兴学社里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提出来自身的认识和观点。学社的负责人融合大家的意见,提出来观点和看法,最终统一所有人的认识,上奏朝廷。
如此一来,学社其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参谋机构,可以掌握天下读书人的真实想法。令他们的意见,有地方倾诉,朝廷可以依旧实际情况,采纳意见。
苏天成提出来,学社的负责人。为孙承宗和黄道周,朱由检没有犹豫。准备下旨,让孙承宗和黄道周直接到京城来,苏天成连忙提出来,还是自己去拜访的好。
苏天成回到官驿,立刻着手准备了。
这次到京城来,他带来了一百名江宁营的将士,带队的是刘铁汉。
这一百名将士,悉数是斥候营的军士。
这些人,也要跟着他,到保定去,毕竟往北边走,安全系数存在很大的问题,后金时常骚扰这些地方,神不知鬼不觉的。
孙承宗是保定府高阳县人,高阳县距离京城三百余里,在保定府城的东面。
从京城出发,快马加鞭,不过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到高阳县去。
临出发的时候,苏天成想到了很多。
孙承宗的名气是很大的,万历年间的榜眼,督师辽东的时候,屡屡建立功勋,最为主要的功劳,是经过数年的努力,布置了一道坚固的关宁锦防线,从山海关到宁远到锦州,成为了后金骑兵不能够逾越的障碍,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始终都没有能够突破这道防线。
这条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也基本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
孙承宗督师辽东的时候,重用了一大批的忠直的文武将才,加之他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所以说,在朝廷里面的威望,是非常高的,就连魏忠贤,权倾朝野的时候,都想着拉拢孙承宗。
可孙承宗的仕途,也是有胁坷的,四十二岁的时候,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一直在翰林院十年时间,五十二岁擢升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后来任左春坊左中允。詹事府是太子读书的地方,左春坊左中允不过是正六品的品秩,主要就是教授太子读书的。
到了1620年,朱由校登基,这个时候,孙承宗已经五十八岁了。
1622年,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兼任东阁大学士,此时才迎来了巅峰时刻。
可惜因为魏忠贤的专权,1625年,孙承宗请辞归家。
到了1629年,也就是崇祯二年,官复原职,以原来的官职,加任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级殿大学士,奉旨赴山海关督理军务。
崇祯四年十一月,因为大凌河兵败,朝廷争执不下,孙承宗主动承担责任,辞官回归故里,这一年,孙承宗已经是六十九岁了。
到了崇祯六年,孙承宗已经是七十一岁的高龄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孙承宗这一生,已经经历太多了,面对着这样的长者,苏天成是不敢有稍微的懈怠之心的。
孙承宗出任中兴学社的负责人,一定有着巨大的号召力,这是不用怀疑的,而且皇上也有旨意,请孙承宗上任。
但问题也是存在的,保定距离南京,路途遥远,人老了,都是思念故乡的,俗话说得好,叶落归根,七十一岁的老人,千里迢迢,赶到南京去,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了。
朱由检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但苏天成不得不考虑。
他不是很熟悉孙承宗的秉性,依照他的计划,可以让孙承宗带着家眷,悉数赶赴南京,不要有那么多的忌讳了。
中兴学社,必须在南旧立,其余地方是不行的,影响力太小了,这也是大明朝特有的环境所决定的。
南方是士子很集中的地方,而且南方的学子,水平普遍高于北方的学子,从富裕的程度来说,北方也远远比不上南方,所以说,在北方成立中兴学社,那是不存在的选择。
在京城成立学社,更是不行,京城里面,官吏太多了,学社必然受到诸多的掣肘,有了过于浓厚的官方色彩,会受到很多的诟病,这等的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
综合这些情况,孙承宗必须到南京去。
一路上,苏天成都在考虑这些问题,虽说是快马加鞭,但到了高阳县城的时候,苏天成还是没有去贸然的拜访,而是在县城里面,找到了一家客栈,暂时住下来了。
他也没有麻烦当地的官府。
孙承宗对家乡的建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