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韩平
中央警备团警卫纪实:从井冈山到北京
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红军精神(1)
(代序)
《从井冈山到北京——警卫一师前身中央警备团警卫纪实》这本书的出版,是令人欣慰和值得庆贺的。北京卫戍区军事志办公室的全体编创人员在编修《北京军事志》工作之余,自我加压将平时积累的原中央警备团的大量史料以及采访的口碑资料,整理编著了这本比较全面真实反映中央警备团演进发展历史的作品。该书的出版,一是为北京卫戍警卫部队历史上这支英雄的部队树了碑立了传,二是为广大官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历史教材。特别是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老一辈革命者的缅怀,也是对伟大红军精神的一种继承与发扬。
中央警备团是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的前身,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和传统的英雄部队。在其不断成长发展的岁月里,中央警备团跟随着党中央、中央军委转战南北,从井冈山到瑞金,从瑞金到遵义,从遵义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到北京;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农村到城市,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崇高而又艰巨的警卫任务,确保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绝对安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央警备团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部特务连,于1928年5月诞生于革命圣地井冈山。几经演变,特务连发展演进为中央军委警卫营。1942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并组建为中央警备团。在成立大会上,时任总参谋长的叶剑英明确指出:中央警备团的任务是保卫毛主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央警备团担负了我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警卫任务。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反对内战、争取国内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首长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中央警备团部分官兵担负了随卫任务。1946年,中央警备团派官兵护送叶剑英、李克农等首长进北平(今北京),并担任军调处执行部的警卫任务。1947年,蒋介石令胡宗南进攻延安,中央警备团兵分三路保卫中央领导人和机关安全转移。一部随中央后方委员会进驻晋西北临县地区;一部随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组成的中央工作委员会进驻河北省平山县;一部随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首长转战陕北。1948年3月,中央警备团自陕北出发保卫毛泽东东渡黄河,于5月上旬到达河北省平山县。1949年3月5日,中央警备团担负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警卫任务。3月25日,中央警备团保卫党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1949年9月5日,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中央警备团奉命扩编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二师,随后担负了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警卫任务。
这部作品,以翔实的资料,朴实的文字,流畅的语言,炽热的激情,生动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央警备团的革命史、警卫史。这支部队是一支普通的部队,又是一支特殊的部队。说她普通,因为她和共和国其他部队一样,都是经历了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洗礼,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说她特殊,因为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她就跟随着党中央、中央军委,忠诚地履行着一个贴身卫士的神圣职责。她自始至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其成长发展的岁月里,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涌现出了一大批忠诚的英雄模范群体和个人,有勇敢善战的“陈少先英雄排”,有“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有“忠诚的警卫战士”胡昌宝,有“保卫英雄”陈少先,有“一级警卫英雄”贺福祥,等等。他们只是中央警备团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是中央警备团的一个典型,也是全党全军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同志十多年的革命生涯,既平凡又很不平凡,他当过勤务员、通信兵、警卫员,搞过生产,烧过木炭,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多次负伤,屡建战功,功高不自满,党叫干啥就干啥,一心一意为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默默地奉献。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主席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中央警备团在长期革命斗争和警卫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警卫部队特点的光荣传统。这种传统主要体现在五个层面:一是这支部队担负着保卫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安全警卫任务,她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支部队必须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觉悟,那就是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忠于党和人民的坚强决心,始终坚信党的领导,无条件地听从党的指挥,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忠诚党的警卫事业是这支部队崇高思想的具体体现,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是完成警卫任务的根本保证;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支部队唯一的宗旨,部队官兵始终牢记这一宗旨,以人民的解放为己任,战时不惜牺牲生命,平时勇于抛弃个人利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革命利益的关系,坚持革命利益第一,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四是这支部队具有严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高尚道德品质,做到了一切行动听指挥,文明执勤守纪律,群众利益不侵犯,团结友爱、亲密无间;五是这支部队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政治本色,面对困难不低头,香风臭气吹不倒,廉洁奉公不变色,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情操。中央警备团正是靠着这些优良传统排除了无数艰难险阻,圆满完成了保卫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光荣而神圣的任务。
中央警备团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这些优良传统,对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卫戍警卫部队的工作起到了奠基和导航作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既需要用新的思维、新的对策加以解决,也需要不断汲取历史的营养和传统的力量,来校正和规范我们的言行。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新时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红军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践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首都卫戍警卫部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形势,必须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红军精神,深入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首都卫戍部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突出抓好创新理论武装、党委班子建设、警卫执勤和反恐维稳、依法从严治军、基层全面建设,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推进部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官兵政治上绝对忠诚可靠,确保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确保以警卫执勤和维护首都稳定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努力建设“特别忠诚、特别过硬”的卫戍警卫部队。
(邱金凯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董吉顺系北京卫戍区政治委员)前言前言前言李建设郭志刚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第一师的前身——中央警备团,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和传统的警卫部队。中央警备团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部特务连,1928年5月诞生于革命圣地井冈山。战争年代,先后发展为政治保卫大队、政治保卫团、中央军委警卫营、中央警备团、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二师。建国后,先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警卫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都警卫师、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第一师。这支忠诚的警卫部队从诞生的那天起,一直担负着保卫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光荣任务。从井冈山到宝塔山,从延河边到金水桥畔,跟随毛主席、党中央转战南北几万里,克服了千难万险,经受了血与火考验,完成了一次次崇高而又艰巨的警卫任务,确保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绝对安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央警备团一直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成长壮大。这支部队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警卫任务和战斗任务,涌现出了一大批忠诚的战斗集体和英雄个人,有勇敢善战的“陈少先英雄排”,屡立战功的“卫国英雄干部队”,成绩卓越的“军旅标兵”仪仗大队;有“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忠诚的警卫战士”胡昌宝,“劳动英雄”杜林森、王国初、纪永昌,“保卫英雄”陈少先,“一级警卫英雄”贺福祥,还有从未立过功的功臣哑巴老红军等等。可以说,中央警备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史、一部献身党的警卫事业的忠诚史、一部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史。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以时间为线索,同时选配了少量历史图片,记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原中央警备团的发展沿革、战斗历程、警卫工作等情况。特别是作者作为军队史志工作者,通过多方面挖掘史料,详尽地描述了原中央警备团的英勇事迹和英雄个人,热情讴歌了中央警备团保卫党中央、保卫中央军委的突出业绩和光辉历程。岁月似火,往事如歌,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缅怀先烈,颂读战史,领悟传统,倍感使命和责任光荣而神圣,挑战和考验重大而严峻。全师官兵决心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周围,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课题,为把我师锻造成让党中央、中央军委绝对放心的“特别忠诚、特别过硬”的警卫部队而努力奋斗!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从井冈山到北京——警卫一师前身中央警备团警卫纪实》这部高扬主旋律的作品,既是对老一辈革命者的缅怀,也是对伟大的红军精神的一种继承与发扬。同时,为部队青年官兵和广大年轻读者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思想防线,强化精神支柱,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富有说服力的教材。
(李建设系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一师师长郭志刚系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一师政委)目录目录目录
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红军精神(代序)
一支英雄的部队(1)
在北京卫戍警卫部队的历史上,有这样一支英雄和忠诚的部队: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担负着保卫党中央、中央军委,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警卫任务;从革命摇篮井冈山到红色之都瑞金,从党和军队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到革命圣地延安,从战略指挥平台西柏坡到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都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洒下了他们年轻炽热的鲜血和汗水。
她就是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