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3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奶镌笆烊ぁ!   
   弃 妇  
  刘驾  
  回车在门前, 
  欲上心更悲。 
  路旁见花发, 
  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 
  何如画蛾眉! 
  刘驾诗鉴赏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一位弃妇被赶出门的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女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倾诉了她遭受遗弃的哀怨和痛苦。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深厚。 
  这位女子的独白是从出门时开始的 :“回车在门 前,欲上心更悲”。这是她哀戚的触发点 。作为一个 妻子,她无端被丈夫抛弃,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而一旦真要回车离去的时候,其悲切之情就更加难以形容了,所以说“心更悲 ”。开头两句总摄全诗。因为下 面所要抒写的内心活动 ,都是发生在欲上回车之时; 一个“悲”字,又是贯彻全诗的感情线索,突出了事件的悲剧性。接着,这位女子讲述了几件事情,表明自己是不该被驱赶的 。其一 ,她说自己正值芳龄之时,也曾有过如花的容貌 :“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 时”。以花喻貌,不为新奇 。但这里是就眼前的景物 触发出来的联想 ,十分贴切自然 ,既符合人物的心情、活动场景,又巧妙地暗示出女子的容貌。女主人公表白 ,自己也曾是如花美眷 ,现在竟无端遭到抛弃,实在令人伤叹。其二,她说自己又是个善长操持家务的人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既能“养蚕”,又能“织素”,其精于养织的本领和勤劳朴素的品格,不言而喻。其中“已成”、“犹在”等词语正显示出其辛勤不辍的情形。女主人公觉得,自己又能勤俭持家,现在竟无端被遣,的确令人伤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要遭抛弃的呢 ?这位女子哀叹道:“新 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画蛾眉 ”,古代女子以黛 色画眉,细长如蛾须。即言女子妆饰。表面看,这是弃妇以猜度的心理作出的推论。实际上,此为反话正说:做妻子的,不管能怎样勤于持家都没有用处,只要整日着妆打扮就行了!这里不仅暗含着对其丈夫耽于美色的批判,而且更主要的是,表明这位女子虽平日并未更多注意打扮,但是她具有一种纯朴勤劳的品质,在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从而,“见妇之不 当弃也”(《唐诗别裁集 》)。《全唐诗》收此诗时,最 后还有四句道 :“昨夜惜红颜,今日畏老迟。良媒去 不远,此恨今告谁?”但细吟之下,倒使人觉得《唐诗别裁集》将其删掉后,全诗含而不露,诗的韵味更加醇厚了。 
  刘驾是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这首诗写得婉转含蓄,蕴藉自然,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弃妇的内心活动过程,展示出弃妇的“怨而不怒”(《唐诗别裁集 》)的满腹苦情,令读者产生无限同情之感。与此 诗相比 ,中唐诗人顾况的《弃妇词》,则写得又怨又 怒。既有“物情弃衰歇,新宠方妍好”的哀怨,又有“余生欲有寄,谁肯相留连”的决绝,更有“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的话。这在倡导温柔敦厚的沈德潜的审美目光里,刘诗自然“高于顾况之作”(《唐诗别裁集》)。其实,这两首诗展现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弃妇形象,表现出作家的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乐边人 
  刘驾  
  在乡身亦劳, 
  在边腹亦饱。 
  父兄若一处, 
  任向边头老! 
  刘驾诗鉴赏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反常的现象 , 特别在底层社会。例如一般人视监狱为畏途,可也有人苦于无食无家,对入狱求之不得。在封建时代,赴边打仗对一般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苦事,连盛唐英雄之士也道“孰知不向边庭苦”(深知不必到边庭受苦),可见未有以戍卒即“边人”生涯为安乐者。此诗题为“乐边人”,首先就令人惊奇,不免想看个究竟了。 
  “在乡身亦劳 ,在边腹亦饱 ”。诗篇开门见山,直入情事 。 似乎有一个即将赴边的角色在那里权衡“在乡”与“在边”二者的优劣,两句诗便是其人的内心独白。“在乡身亦劳”,这句暗示着更多的一层意思,即“在边身亦劳 ”。两下打成平手 。这是一比。 
  “在边腹亦饱”,也暗示着更多的一层意思,即“在乡可不一定了 ”,于是在边就胜了一筹。这是再比。 
  一再权衡 ,则此人赴边之志已决。这种比较的手法, 可说无可奈何中有其情实 。老百姓在故土迫于饥寒, 难以为生,只有当兵吃粮的路了。另一方面,这比法又明显地有自欺自慰的成分,它根本不管在乡的更多好处 ,所谓“在家千日好”,和在边的更多险处,所 谓“也知塞垣苦 ”,以彼下驷,对此上驷。又像是不 得已中寻求心理平衡。所以两句厚人耐味。 
  至此,一个农家汉子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他大约是一个募兵对象。从第三句看其人有父兄而不能团聚 ,那这“父兄”何在呢?可能已先他从军在边了。 也可能彼此离散 ,他猜测亲人终不免走上同一条路。 这使他大做其白日梦 :“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 要是亲人再能团聚,那真可以在边地终老,乐不思乡了。想得未免太美,赴边又不是卜宅移居,哪能那样舒服地养老,“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这未免又成自欺 ,为自己安然赴边寻找理由罢 了。或许“ 任向边头老 ”即“任向边头死”的一转语,也未必可知。 
  这首小诗就这样曲尽其致地剖析着心理,似乎是面临当兵者的解嘲。笑有时比哭难看,乐有时自悲极而生,服从中往往夹有矛盾或逆反心理。通过“乐边人”的反常情事,诗人深刻揭示出一种生活意蕴。            
薛逢诗鉴赏 
  生平简介 
  薛逢,字陶臣,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会昌进士,授万年尉。历官侍御史、尚书郎等职。曾两度被贬。后官至秘书监。《全唐诗》辑其诗一卷。 
  潼关河亭 
  薛逢 
  重岗如抱岳如蹲, 
  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 
  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度, 
  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 
  年来惆怅与谁论。 
  薛逢诗鉴赏 
  潼关,古称桃林塞,它西薄华山,东接桃林,北拒黄河 ,南近商岭,扼中原入关中咽喉,为晋、陕、 豫三省要道 ,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安年间, 曹操击退了马超,始于此建关,因临潼水而得名。潼关形胜,历来为诗人所题咏。薛逢此诗以其阔大的境界,非凡的气势写出了潼关天险,抒发了诗人面对天险形胜的感叹。 
  诗的前四句以浑灏之笔写潼关形胜 。“重岗如抱 岳如蹲”一句造境雄奇挺健 ,“抱”、“蹲”二字勾画 潼关一带山峦面貌,将西岳华山雄镇潼关的独尊传神地描摹出来,与杜甫诗句“西岳崚。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山孙”(《望岳》)同为传神妙笔 。这第一句从 潼关附近山岳的垂直空间下笔 , 给人以峻峭之感 。 “ 屈曲秦川势自尊 ”, 由横向空间承接上句,潼关 诸山曲折起伏 ,拱卫关中 ,形成天然屏障,自古以来,许多帝王凭借此处险峻,建金城千里,为帝王之业。战国末年,七雄逐鹿,商鞅说秦孝公“拒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史记·商君列传》),秦国借着关中地利一统天下。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曾称 “秦中自古帝王州”,可见秦川地形确有 至尊之势。薛逢在这里巧妙地化用前人语句,将秦川帝居的尊严与潼关天险联系起来,更突出了潼关的山河形胜 。“天地并工开帝宅”,写秦中之“尊”,作为 帝居的秦川山河 ,是天造地设 ,天地同力开辟出来的,它的险峻,决非区区人工雕琢所能为之的,这句驱天地于笔端 ,很能见出诗人的气魄和诗才 。“ 山 河相凑束龙门 ”,笔力不减出句。龙门,在今山西河 津县西北与陕西韩城县东北之间 , 此地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黄河流至此地,因河床变窄,水流湍急,气势壮阔。相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于此,故又称禹门 。龙门景象 ,非潼关河亭之可望,为了写出“天地并功开帝宅”的自然壮观,作者凭借想象用一“凑”字,一“束”字,写出万壑群山与黄河同赴龙门的景象,以陡健之笔将龙门峡谷,千岩如奔,水流激射写得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势,奇险吓人。这句与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写长江气势的雄奇壮丽同工。首二联就潼关河亭展开粗线条的描绘。值得重视的是,诗人在这四句诗中,融时空为一体,而具体又以空间形式设置意象,在空间意象后面,潜藏着以潼关为屏障的秦中帝业发展史,这种潜伏的时间意识,为尾联抒情留下伏笔。 
  “橹声呕轧中流渡,柳色微茫远岸村”二句,收诗人思绪于眼前,将视线放在河亭四周。正当诗人伫立潼关河亭 , 沉浸在潼关形胜与秦中帝尊的冥想之际,“呕轧”一声橹响,将他惊醒 ,觅声望去,只见 一叶扁舟中流横渡 ,在它的背后是柳色茫茫的远岸, 和依稀可辨的村庄。这两句诗,以淡墨描出一个宁静莽远的场景,与首二联雄伟惊险境界恍如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 隐隐传达出诗人冥想初醒时那种茫然的心情。 
  “满眼波涛终古事 ,年来惆怅与谁论”,由亭下 满目东去的波涛,诗人心中升起无穷感慨。山河形胜终古如斯,人间盛衰之事 ,却如眼前波涛一去不返, 既使是声势煊赫的秦皇汉武,他们辉煌的帝业,也成为古事 ,一去不复返 。想到自己一介寒士,宦途落魄,岁月蹉跎,近年来心中出现的那股人生之谜难以解释的怅惘情绪不觉泛起 ,而在自己悲惨的生活中,此情可与谁诉? 
  本诗以景起,以情结,起势雄健,结语惨然。在写景向言情的渐次过渡中,情绪逐渐低沉,最后以世无知音,难论惆怅绾束。这种情绪的起落,除去外界景物的影响,更主要受诗人长期受人排贬,不得意于世的心情影响。史载薛逢与沈询、杨收、王铎等人同年进士,而薛逢最有才华,然诸同年相继作了宰相,薛逢却沉沦下僚,故言辞激烈,得罪当权者,一生抑郁寡欢而卒。这种身世之感,在潼关形胜之中被激发出来,一时豪情,最终被惨淡的心事冲淡,故酿成情绪的大起大落。            
司马札诗鉴赏 
  生平简介 
  司马札,唐诗人。大中(847…860)时在世。他一生奔波,到过今陕西、山西 、河南、江苏等地,一心 追求功名 ,常自兴叹 “十年身未闲 ,心在人间名” (《山中晚兴寄裴侍御 》) ,“功名不我与,孤剑何所用”(《道中早发 》)。尽管多方努力 ,但并未达目的,仍贫贱终身。其诗较有社会内容 。感情真诚,婉而多 讽,语言通俗平易,具有鲜明的现实感。 
  《全唐诗》录其诗三十九首,编为一卷。 
  锄草怨 
  司马札 
  种田望雨多, 
  雨多长蓬蒿。 
  亦念官赋急, 
  宁知荷锄劳。 
  亭午霁日明, 
  邻翁醉陶陶。 
  乡吏不到门, 
  禾黍苗自高。 
  独有辛苦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