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3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颈联“下国卧龙空寤主 ,中原得鹿不由人”,是 说诸葛亮壮志不酬,主要原因是后主刘禅不听诸葛亮生前屡次忠告,同时,当时其他种种客观因素也在起着大小不一的阻挡作用,并非诸葛亮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够。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诸葛亮统一国家所做出的主观努力 。“空寤主”三字,既写出了诸葛亮对 刘禅不懈开导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同时也暗示了北伐未捷的主要责任应由昏聩的后主刘禅承担。“不由人”则表达了诗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限感叹。 
  尾联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是 说诸葛亮逝世后被人塑成神像供在祠庙中,身后名誉虽佳,但却不再能够参与国事,而谯周却以妖言迷惑后主,竟被刘禅当作“老臣”加以宠信 。这里,“象 床宝帐”的寂寥,实际上已与首句“铁马云雕”声威的雄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人点出亡国佞臣谯周, 也隐隐含有比较二人政绩之意,既讥刺谯周违背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的遗志,也讽刺了刘禅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无能 , 从而进一步表现了诸葛亮挽转乾坤、忠诚柱国的心灵美。 
  像《苏武庙》一样 ,《经五丈原》也是温庭筠诗 中难得的悲歌慷慨之作 , 在艺术技巧上很有独到之处。这首诗善于围绕中心,展开场景,抒发感慨。诗的题目是《经五丈原 》,故诗人在描写中就果断地舍 弃 了对诸葛亮一生中其他戎马倥偬征战生涯的并列, 而把镜头紧紧对准了五丈原——这留下诸葛亮最后一记闪光脚印的场景 ,展开层层刻画 。诗的首联和颔联,叙事抒情相结合 ,而叙事又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井井有序地顺序展开事件。诗的颈联和尾联以抒写感慨为主,但颈联基本上是为诸葛亮生前壮志未酬而致慨,尾联则是含蓄地谴责后主和谯周在诸葛丞相死后的昏聩之举,怒二人之不争,以反衬诸葛孔明见识之超人,感叹其后继不得贤才。另外,这首诗的感情也极为深沉、感人,在构思立意上与杜甫《蜀相》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又别具新意 ,不落窠臼,堪同《蜀相》媲美。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诗鉴赏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 。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 桥霜”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 
  “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首联“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 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 。“悲故乡 ”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 、倍加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诗人初离 驿站之所见。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经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次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 ,绘银霜 ,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罢了。 
  三联“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 路之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时,“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 
  有人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 ”,显然 是因为其身处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 
  末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 、旭日将升的动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腾嬉戏,落满那美丽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将见到家中的亲人了吧?!这两句诗表达含蓄。它本来是指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怀,然而,诗人却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这样,就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完美构思局面,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强烈心情。 
  除了善于围绕中心造景写情、结尾含蓄有致的特点之外 , 对仗工整巧妙地当是其不容忽视的艺术特色 。中间两联不仅写得声、色、光感俱佳,而且上、 下、前、后的空间感极强,加深了人们对诗歌立体画面的形象感受。    
  达摩支曲 
  温庭筠 
  捣麝成尘香不灭, 
  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 
  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 
  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 
  欲吹羌管先氿澜。 
  旧臣头鬓霜华早, 
  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 
  邺城风雨连天草。 
  温庭筠诗鉴赏 
  “达摩支”,又称“泛兰丛”,乐府曲名。这是一首入律的七言古风 ,借咏叹北齐后主高纬荒淫奢华、 亡国殒身故事,对腐朽的晚唐统治集团进行针砭。全诗十二行,以韵脚转换为标志,分为三层。 
  “ 捣麝成尘香不灭 ,拗莲作寸丝难绝 ”。香谐 “相”音;丝谐“思”音,合取相思之意。这两个比喻句 ,与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一机杼。“捣麝成尘”、“拗莲作寸”,显示所受残害凌迟之难忍。但尽管如此,仍然“香不灭”、“丝难绝”,更见情意绵邈,之死靡它。然而这所咏相思,却非儿女私情。三、四两句“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均为倒文,意思是:文姬红泪如洛水 春汛,苏武白头似天山雪峰。东汉女诗人蔡文姬,战乱中为胡人所虏,身陷匈奴十二年,她的《胡笳十八拍》有“十拍悲深兮泪成血”句,“红泪”当由此来;又,文姬河南人,故有洛水之喻。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被无理扣留一十九载 ,在塞外牧羊 ,备受煎熬。天山与洛水,一在塞北,一在中原,两句互文见义,同是身在匈奴、心在汉朝的意思;血泪如涣涣春水,白头似皑皑雪山,则以富于浪漫色彩的奇想,写苦恋父母之邦的心事 。以上是诗的第一层,借比喻、 典故,渲染故国之思,是进入正题前的序曲。 
  第二层四句:“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 ,漳浦宴 馀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氿澜。使用对比手法 ,写高纬纵欲亡国,是全诗的主体。“君不 见 ”,是七言古诗的句首语,用在首句或关键处,起 呼告及引起注意的作用。北齐后主高纬,565—576 年 在位 ,是一个极荒唐的昏君,曾作“无愁之曲”,自 弹琵琶而歌 ,侍和者百余人,时称“无愁天子”。北 周攻齐,高纬和儿子高恒出逃,为周军所获,押送长安,从臣韩长鸾等亦被俘。后来北周以谋反为名,将他们一齐处死 。这一层 ,前两句写齐亡以前 。“无 愁”,讥嘲高纬临危苟安,终日浸于淫乐;“花漫漫”,形容豪华奢侈,一片花花世界。齐都邺城(今河南安阳)临漳水,故云“漳浦”;宴余夜深,清露生寒,既表现宫廷饮宴之无度,又借宴后的沉寂反衬宴时的热闹,令人想象那灯红酒绿、鼓乐喧阗的狂欢场面和主醉臣酣 、文恬武嬉的末世景象 ,终究不无终了之时。后两句写齐亡之后,高纬君臣在长安为北周阶下囚 ,终日忍辱饮恨,往事不堪回首;偶以羌笛寻乐, 也只是徒然引起漳浦旧梦 ,曲未成而泪先流。氿澜, 流泪貌,承“红泪文姬洛水春”行文,意谓高纬在北国的处境比蔡文姬在匈奴更加难堪。 
  第三层前两句“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对应“白头苏武天山雪”,写北齐遗民的亡国之恨。多少邺都旧臣 ,空怀复国之心,苦无回天之力, 只好深居醉乡 ,借酒浇愁 ,一任岁月蹉跎,早生白发,岂不可叹可怜!后两句“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 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年复一年,代复一代,自然界的春天岁岁如期回来,邺城繁华的春梦却一去不返,唯见连天荒草在凄风冷雨中飘摇,与当年“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的盛况互相映衬,令人油然而兴今昔沧桑的慨叹,并从中悟出盛衰兴亡之理。全诗以景物描写作尾声,含有余音不尽的妙趣。 
  这首七古在艺术上的一个主导特点 ,是缘情造 境,多方烘托。诗的主旨在于揭露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本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着色的 : 先以麝碎香存、藉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 、苏武羁留匈奴的典 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慨。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 
  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 
  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 
  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 
  温庭筠诗鉴赏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实际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用;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发。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开头两 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泊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青史见遗文 ”,不仅点出陈琳 以文章闻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