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宫莺衔出上阳花。
雍陶诗鉴赏
唐代的东都洛阳 ,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 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 ”。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闻名。天津桥一 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优美。唐朝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高宗一生先后到洛阳七次。上元年间,他下令于天津桥北,跨洛水兴建上阳宫,雕甍绣闼,金碧辉煌。武则天更改东都为神都。终其一朝,除返回长安住过两年外 , 均在此度过。她建造明堂,扩大宫苑,将上阳宫修葺得更加豪华富丽,作为寝宫。
开元年间,玄宗也曾五次来洛阳,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说,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安史之乱,洛阳两遭兵侵,毁坏严重,而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天宝以后 ,帝王不复东幸,旧日宫苑,遂日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 ,春水溶溶 ,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 。这美好的自然春光 ,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 ,可是, 那千官扈从 、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 ,已不能再见到了 。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 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 、宫苑寂寥, 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自然感受到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 。 这一细节 , 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温庭筠诗鉴赏
生平简介
温庭筠(812?—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彦博裔孙。富有天才,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 ,多犯忌讳,因薄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 取憎于时 ,故屡举进士不第 ,长被乏抑,终生不得志 。大中十三年(859),出为隋县尉。徐商镇襄阳,召为巡官 ,常与殷成式 、韦蟾等唱和。后来,归江东,任方城尉。咸通七年(866),徐商知政事,用为国子助教,主持秋试,悯擢寒士 。竟流落而终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但成就不及李。
温庭筠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在词史上 ,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相传温庭 筠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现存词六十余首。后人集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苏 武 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温庭筠诗鉴赏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苏武庙》一 诗是温庭筠在凭吊苏武庙时的临风怀想之作,咏叹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壮举,赞颂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首句着 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 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次句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这句是写苏武的身后。
尽管世态炎凉可鉴,但是,一个爱国者的崇高精神却是万古长青 ,令人怀念。“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两句,就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的 。“云边雁断”句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 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 ,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 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 。“陇上羊归”句则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 艰辛 、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总之,三、四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这两句 是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 ,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 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多少深沉的感慨啊 !“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 更 ,“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 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结尾二句“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是说苏武归汉后,倍加怀念汉武帝,因为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寝居茂陵作古,不能亲眼见他完节归来,表彰其爱国赤心 。 这样就使他更加为岁月的流逝而伤叹。
这首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 ,遥念先贤 ,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特色如下:其一,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从时间角度讲,第一句落笔突兀,波澜骤起,极写了苏武生前见到汉使时的激动情景;第二句是写其身后的寂寞;第三、四句是追述他在胡地牧羊时心灵和肉体所遭受的磨炼;第五句是写归汉后之所见 ;第六句是回忆其出使时的装束和年龄;第七、 八两句是写归汉后的感叹。时序上的跌宕转换,既扩展了诗的境界,又使语言显得轻捷活泼,毫无板滞之感。从空间的角度讲,这首诗的第一句写的是苏武生前胡地最后表现,第二句是写苏武庙的景致 ,第三、 四句是写苏武留胡之北海(第三句写空间的上方,显出苏武“心事浩茫连广宇 ”的思国心情 ;第四句是写空间的下方 ,显示了苏武所处环境的荒凉。)第五 句写朝廷楼台,第七句把笔触伸到茂陵,这样,苏武生前、身后活动空间场景的大幅度跳跃,就为表达诗的主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从而使诗篇扩大了容量, 具备了纵横捭阖的悲壮气势。
其二 ,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 耐人寻味。诗歌中活用历史典故,可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扩大诗的容量;也可以避直就曲,产生某种暗示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三、四句所用之典,俱见 《汉书·李广苏建传 》,一则记载:“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言武等在某泽中。”另一则 记载:“乃徙武北海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当年苏武滞留塞外,目之所见 ,是“ 胡天月 ”,是 “塞草烟”,是’云边雁断 ”,是“陇上羊归”,既是 其亲眼目睹之景物 ,又是见之于史书的典故。这三、 四句的用典在暗不在明,实写与用典达到了难以区分的地步。“甲帐”、“丁年”等皆是用典。“封侯印”也见之于史书,说苏武归国后,拜为典属国,至宣帝时始赐爵关内侯。运用典故,令人毫无生硬堆砌、偏僻艰涩之感,从而收到了形象、含蓄、曲尽其妙的艺术效果。
其三,灵巧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绘画美。这首诗中间两联对仗不仅工整 ,而且灵巧奇绝 。三、四两句 ,主要从空间角度描写苏武留胡时环境的艰难; 五 、 六两句主要从时间的角度突出其留胡时间的漫长。两联有机配合,便从时、空观方面突现了苏武不可动摇 、固若磐石的爱国之志 。其中“甲帐”、“丁年”的对仗更见功力,看似信手拈来,而实有巧夺天工之妙。
经五丈原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
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
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
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
从此谯周是老臣。
温庭筠诗鉴赏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了匡复汉室江山,统一国家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表现出深沉的贞忠和非凡的才智,被人们视为智慧的化身,忠诚的榜样 ,民族精神的代表者,历来为 人们所敬慕。《经五丈原》一诗是温庭筠在凭吊五丈原诸葛孔明祠时所作 ,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 先死的无限惋惜之情。
首联“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是 写诸葛亮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北伐大军神速挺进,直逼曹魏,纪律严明的蜀军阵营对西汉宫阙所在地长安造成了严重威胁 。“ 铁马云雕 ”显示了蜀军声威的雄 壮,“柳营”表现了诸葛亮治军有方的杰出军事天才,“高压 ”则反衬出蜀军势力雄厚 ,具有摧枯拉朽之威。总之,这两句重在刻画诸葛亮运筹帷幄、戎马倥偬、挥师惯战的动人形象。
颔联“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写 正当蜀军安营就序、关西战云密布之时,诸葛亮不幸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他的去逝,给蜀汉政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也给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困局。“妖星 ”一词颇具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 人对诸葛亮赍志以殁 、 天公不肯作美的极度惋惜之情,也暗示了灾难即将降落蜀汉。
颈联“下国卧龙空寤主 ,中原得鹿不由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