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聘疆场,报效君王。
有所思
杨炯
贱妾留南楚,
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
少别比千年。
不掩嚬红楼,
无论数绿钱。
相思明月夜,
迢递白云天。
杨炯诗鉴赏
这首诗写一位少妇,独处空闺,深深地思念着远征边塞的丈夫,情真意切,思致清幽绵邈。唐初边地战火不断,诗人有所感而作此诗。诗通过对女主人公心理的细腻描绘,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的厌战情绪和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首联是工整的对句:“ 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是以女主人公自怨自艾的口吻诉说的。家居江南,丈夫远赴塞北,她不能与之比翼齐飞,只能形单影只的留在家里。这看似平铺直叙的两句话,却饱含着多少辛酸和激情。十个字塑造出一个顾影自怜、无可奈何的少妇形象。诗里选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贱妾”
对“征夫”,夫去,而妾自贱,此一层悲也。“南楚”对“北燕”,相距千里,此二层悲也。“留”“向”二字也下得好,一留一去,而且“向”字还表明时间和空间,“征夫”去“北燕”,意味着加入战争的厮杀。
这远别非同往昔离别,丈夫此去生死由天,不可预测,更增添了思妇的牵挂之心。
俗话说:“有别必有怨,有怨必有盈”。颔联紧承第一联分别之意状摹女主人公“心吐思兮胸愤盈”: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分离就像经历了一千载,极尽少妇的相思之情。这里分别化用了《诗经·采葛》中“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以及《别赋》中“斩蹔游万里,少别千年”,描绘了思妇在刚与丈夫分离后的艾怨心态。两句诗寥寥十个字便将思妇内心的痛楚展现得一览无遗。
颈联转而描写思妇的行为举止。“不掩嚬红楼”,她愁眉紧蹙,坐卧不安。“不掩”二字,用得颇具匠心,比老套的“掩闺卧”之类新奇而富有意趣。她或许伫立楼头极目远望丈夫的离去的背影;或许正期待有人来安慰自己;或许是神情萎靡楼门倚望。总而言之,任由读者驰聘想象、去丰满她的血肉。“无论数绿钱”,在孤独落寞中,她将目光扫向庭院的青苔上,那无尽的绿怎么能数得过来呢?人去楼空,苔藓会不断增加,以后和她相依作伴的只剩下这苔藓了。沈约在《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写道:“宾阶绿钱满,客住紫苔生。”杨炯在诗中借用青苔除表达其空虚寂寥的意思外,还有其他寓意。他曾写过《青苔赋》来赞扬苔藓:“别生分类,西京南越,则乌韭兮绿钱,金苔兮石发。苔之为物边贱,苔之为德也深。
夫其为让也,每逢燥而居温;其为谦也,常背阳而即阴。重扃秘宇兮不以为显,幽山穷水兮不以为沉。有达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诗中凄楚的女主人公,将苔藓自比,希冀得到自我解脱。“数绿钱”,几个比喻新奇的字眼,将女主人公的烦闷聊赖的心理刻划得生动传神,添加“无论”二字虽似平淡,却更显示出她的哀愁,以及性格中的多层次的美:深情、沉静、忠诚、朴实。
尾联“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明月”本来无所谓情意的,但皓月悬空的夜晚,却不禁唤起人们无尽的牵挂与思念。“白云天”,虽写天空朵朵白云,悠悠飘荡,却含令游子思归的意境。以“迢递”为句首,其着眼点不仅是描绘蓝天的高远无垠,而且也点出“游子的思归”,实际是思妇的内心想象。当然也可从另一角度理解为两地离别,一种愁思。可是由思妇思绪更能表达“相思”的无限和炽烈,也更便于表现诗歌中心思想。“情与景偕,思与境供”,言虽尽,而意味深邃。
这首诗,格律工整,韵调和谐,色彩绚烂。“红楼”、“绿钱”、“明月”、“白云”,斑烂多彩,媚而不俗。“三秋”、“一日”、“少别”、“千年”,数量词叠加,意境深入而不觉得堆砌繁冗。仅仅八句诗,完美地雕刻出一位思妇的鲜活形象,情意缠绵悱恻,令人怦然心动。
途中
杨炯
悠悠辞鼎邑,
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
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
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
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
乡泪独无从。
杨炯诗鉴赏
杨炯因从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征讨武则天而受株连,于垂拱元年(685),被贬为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司法参军。《途中》这首五言排律诗,大概就是作于前往梓州的路途中,抒发远行怀乡的哀愁和畏谗惧谤的忧思。
诗的开始二句,描写诗人辞别京城长安前往边地小城的情景。起句叠用“悠悠”二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心思重重的失意情态。下句又对以“去去”,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他忧心忡忡,行色匆匆。
“鼎邑”对以“金墉”,语词庄重宏丽,流露出郁勃不平之气,和被贬谪的感慨“辞鼎邑”“指金墉”,题“途中”相切。接下来的两个对句阐释前联:“路途盈千里,山川亘百重”,描写诗人在征途中,思前想后迟疑不决,远隔千余里,山环水绕,行路艰辛,怎么能不望而却步!他感慨怨叹行役之劳,如泣如诉,语悲辞切。很明显,诗人不是远走他乡升迁赴任,也不是抗击外侮守卫边关,因此那“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的冲天豪气不见了,更没有览阅山水的闲情雅兴。这里浓缩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感受。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既是征途的风雨莫测,也是胸中的狂澜波涛:“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这里可解释为诗人的路途见闻:
狂风大作时地面上万物和鸣,漫云翻卷时天空中云峰叠嶂;风声凄唳,白云飘忽激起游子的离思万千。也可视为诗人的所思所想:他恃才傲物,平时冷潮热讽已不少,又况且是置此风头浪尖上,怎么能不是上头有风吹草动,下面便万窍发声哗然一片,流言蜚语,众矢之的,不正恰似浮云从山峦一涌而出吗!各种打击不都应是预想之物的吗?这里的愤懑溢于言表,自我宽解,昭然若现。第七、八两句是描写景物。《古诗》云“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原本描绘的是一幅宜人的阳春美景。而杨炯这里只选取了离别物色的“郁郁园中柳”。设想一个被贬之人,此时此刻也只能倍感伤怀罢了。第八句“亭亭山上松,”是从《古诗》“青青陵上柏”演绎来的。李善认为此句是“言长存也”。长期以来诗人写松柏,多半取其不凋长青之意,借用山陵二字,大多是取其崇高伟大之意。
诗人在这里不但运用了传统手法,而且还移植了《古诗》中的意境:“青青陵上柏,磊磊石间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最初是用柏树和石头兴起“远行客”,比喻时光如梭,人生失意之落魄的。其实这两句诗也寓含有宁为苍松挺拔立,不为杨柳随风摆的意思。刘桢《赠从弟》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在逆境中正是以“亭亭山上松”自励的。诗人在这里还暗用了《古诗》中句意之间的联系,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客心殊不乐”,反用了“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之意。原诗句是说人生短促,大可纵酒尽欢。而诗在这里偏说“客心殊不乐”,意思是酒是无法解除他的烦忧的,他的愁思是深沉的、无法慰解的。下面顺水推舟以“乡泪独无从”作结。这思乡之泪独自流淌,孤苦无告。不仅是因为他远行无伴侣,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寂寞和苦闷,没有知音,没人理解自己。
这是诗人真正感到悲哀的地方。
在《王勃集序》中曾指出:“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蓝,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可见他是非常反对当时的“上官体”而注重“骨气”的。《途中》这首短排律,写得清新刚健,气骨苍然。化用古诗句意,或采句入诗,袭用中自创新意境,令人读之自然浑成。诗虽短,但开合自如,跌宕起伏。比兴得体,情景交融,格调虽深沉而不沉闷。加之“悠悠”“去去”“青青”“亭亭”诸字的叠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夜送赵纵
杨炯
赵氏连城璧,
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
明月满前川。
杨炯诗鉴赏
《夜送赵纵》是一首送别诗,但却写得别致新颖。正如清人毛先舒在《诗辩坻》里所指出的:“第三句一语完题,前后俱用虚境。”诗的情意真挚,神韵绰约,极臻妙境。
首句以比起兴,“赵氏连城璧”,是诗人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次句:“由来天下传”,借美玉的名传天下,进一步比喻赵纵的名气。他是名声远播四海之内的。这是杨炯借助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称赞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发。第三句“送君还旧府”,这本来是平铺直叙,但力托全诗,可举千斤。照应首句寓意深邃,写到这里,“完璧归赵”的主题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诗人构思巧妙,立意高远,使人折服。从诗意推测,赵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辞归故里。在诗人眼中,他是远离尘嚣,冰清玉洁,“完璧归赵”。“送君还旧府”,这近似白话之句确是一个点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脚点,后面的景句有依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内容。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抚慰、称颂、仰慕之情,也都淋漓尽致再现出来。“明月满前川”,纯粹地描写景物。宋人沈义父认为“以景结情最好”,“ 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诗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地点在奔流不息的河边。
当朋友张帆远离之后,诗人伫立遥望,但见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空旷孤寞之意袭人。结束语真实地表达出诗人送别故人后的深切感受:惆怅、虚渺。但他又庆幸朋友“完璧归赵”隐退故里,流露出憎恶官场、甚至逃避现实的情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色是,深入浅出,比喻设譬通俗易懂,写景极其自然贴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借情写景,情景交融,蕴藉而不乏深致。
广溪峡
杨炯
广溪三峡首,
旷望兼川陆。
山路绕羊肠,
江城镇鱼腹。
乔林百丈偃,
飞水千寻瀑。
惊浪回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