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史百将传,猛将传,叛将传 作者:more-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东南沿海倭患基本消除。1568年,明廷特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军队,使防御巩固,京师安全,敌不敢犯。在作战训练中,戚家军使用了飞刀、飞枪、飞箭及火箭车等先进武器。他与张居正关系密切,张居正死后,他受人排挤,于1583年调广东。不久,被诬陷夺职,回登州。1588年1月5日病故。所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为兵家所重视,其中还保存有很多珍贵的古代武术资料,作品还有《止止堂集》。
  评分:统率B,战斗B,智谋B,战绩C,名气B,综合B。倭寇多为日本内战中失败的流浪武士,战斗经验丰富,战斗力颇强;且多由中国人作头领或内应,对中国内情很熟悉,非常难对付。而戚继光和俞大猷能在几年间就讨平之,堪称名将。二人相比,俞大猷老成持重,戚继光则用兵果敢,所以屡立大功,战绩在俞大猷之上;但与俞大猷的正直清廉相比,戚继光的操行分颇有些问题,但这就是小节了。
  
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1619年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1622年,以通兵略、晓边事,被荐为兵部职方主事。他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返京后自请戍守边防,任宁前兵备佥事,抓紧筑城,使宁远成为关外军事重镇。1625年,河西之战后,明山海关外城堡尽失。但在辽东经略孙承宗及袁崇焕等人经营下,拓地400里,在关外重又筑起了巩固的防线,使努尔哈赤不敢西进。1625年十月,高第代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以后,认为关外不可守,下令尽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等地守军于关内,袁崇焕抗命不从,率部孤守宁远。努尔哈赤获悉明军动向,趁机西进,于1626年正月十四日,亲率大军13万(一说五六万,又说10余万)进兵宁远。明廷震惊,兵部召集群臣议战守方略,皆束手无策。时宁远明军不满2万,袁崇焕与诸将集议,对城内城外作了周密部署:将城西囤粮运入觉华岛,令参将姚抚民等率军守卫;令参将祖大寿领精兵出宁远西北兴水县瓦窖冲,为宁远外援,牵制金兵;令副将王承胤及孟继孔、姚禹贤、窦成功等各自宁远四面应援;袁崇焕亲率主力,焚毁城外民房、草料,凭城坚守,责成专人在城内清查奸细;又传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缉获逃兵逃将,一律处斩。二十三日,后金兵进抵宁远城,次日发动进攻,明军在城上以西洋炮还击,后金损失游击2员、备御2员及士卒500名,伤数千名(一说伤亡数千或1万,一说阵亡数万)。二十六日,后金连续两天攻宁远不克,遂分兵屠觉华岛参见,从锦州撤围而去。努尔哈赤在宁远失败后,羞愤而死。不久升辽东巡抚,继续坚持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凭城固守,渐次进取的原则,修建锦州、中左所和大凌河堡三城,构筑以宁远、锦州为重点的关外防线。
  1627年五月,皇太极自朝鲜回师以后,获悉明军再造宁锦防线的消息,决定立即出兵宁、锦,打破袁崇焕的计划。初六日,后金兵自沈阳出发,三路并进,迅速攻占大小凌河、右屯卫等城堡,会师于锦州城下,四面合围。时总兵官赵率教等率兵3万驻守锦州,袁崇焕及副将祖大寿统帅各将坚守宁远。十二日午,后金对锦州发起总攻,集中主力攻击城西一隅。赵率教认清皇太极先破城西的意图,急调其它三面守城明军主力堵御西城之敌,以炮火、矢石还击,后金兵损失惨重,退5里而营。经14天激战,锦州岿然不动。皇太极以攻城不利,遂改变战法,诱锦州明军出城决战,赵率教等婴城固守不出,使皇太极欲战而不能,只好移兵转攻宁远。时明兵部遣总兵满桂率关兵1万赴宁远增援,袁崇焕仍感兵力不足,难以与敌决战,只发4000为奇兵,由满桂、尤世录、祖大寿率领东出,击敌背后。皇太极命额驸苏纳率八旗蒙古精骑赴塔山迎战,两军激战于笊篱山,互有伤亡。明军因寡不敌众,退入宁远城。二十八日黎明,皇太极率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军进抵宁远。袁崇焕列营壕内,满桂出城二里而阵。皇太极不顾诸将反对,亲率诸贝勒阿济格等攻城,袁崇焕督军用红夷大炮拒敌,满桂等大战城外,双方伤亡相当。明总兵满桂与后金贝勒济尔哈郎、萨哈璘、瓦克达俱受伤。二十九日,皇太极攻宁远不成,回师再攻锦州,由于城壕宽深,天又炎蒸,士卒多死伤。六月初五日,皇太极从锦州撤围,回沈阳。
  1628年,袁崇焕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十月皇太极率军避开宁远、山海关,取道蒙古,兵分三路攻入长城,向京师进逼。袁崇焕闻讯,先遣总兵赵率教入山海关往援,自督部将祖大寿星夜千里入卫京师。十一月,后金军至遵化击败赵率教部,继而越蓟州,再败满桂、侯世禄,进抵通州城北扎营。明廷召孙承宗复为兵部尚书,视师通州。崇祯帝朱由检听孙承宗陈述方略后,令其留京城总督内外守御。袁崇焕率援军赶至京师近郊,受令尽统各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袁崇焕于朱由检召见时,以士马疲惫,奏请入城或在城外休整,但遭廷臣非议,被诬为拥兵坐视,欲与后金结城下之盟。后金军稍事休整,即向京师逼近,在德胜门击败满桂、侯世禄部。十二月,设伏于广梁门外的袁崇焕部为后金军击败,被迫移至城东南。后金军乘机施反间计,诬袁崇焕“资敌私通”等,朱由检听信谤言,逮其下狱,援军军心动摇。祖大寿见袁崇焕遭冤狱,率师1。5万人离京东返,后收到袁崇焕的信才停兵待命。朱由检闻各路兵败,准备撤出京师,被朝臣劝阻。此后,充任文武经略的尚书梁廷栋及满桂相继败于西直门、安定门,满桂战死。明总兵马世龙受命指挥各路援兵,保卫京师。后金军南下目的已经达到,于次年正月连克通州、迁安、遵化、滦州诸镇北归。袁崇焕于1630年八月十六被凌迟处死于北京,死时北京百姓分食其肉。“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正是他耿耿忠心的自我写照。后人将他的作品编为《袁督师遗集》。袁崇焕的事迹,在金庸的《袁崇焕评传》中有较详细的描述。
  评分:统率B,战斗C,智谋B,战绩C,名气B,综合B。多可怕的民众,在国家有难时不是去为国奋战,而是争着以吃“卖国贼”的肉来表示自己爱国。中国真正的国耻,不是被别国击败或征服,而是在1630年八月十六当日吃袁崇焕的肉的这群百姓。
  
李定国
  李定国(1620~1662):陕西榆林人,家世务农。1630年,年方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张献忠的军队,受到张献忠的喜爱,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养为义子。1644年,张献忠入四川称帝,建大西国号,以李定国为安西将军。1646年,清朝派兵入川,攻大西军,张献忠战死,大西军数十万众溃败。孙可望、李定国等收集残部数千人南走,连克遵义、贵阳。清军进攻大顺、大西军的同时,又相继消灭弘光、隆武政权,所到之处杀掠极酷。大西军遂决定“联明抗清”,并进取云南。孙可望称“国主”,李定国称安西王。1649年,孙可望致书南明永历朝廷,愿“联合恢剿”。后孙可望自称秦王,并派兵入贵州、四川,尽收南明诸军残部,大西军力量增强。永历政权正式册封孙可望为秦王。孙可望移永历帝于贵州安隆,派兵监护。
  1652年,刘文秀出四川,被吴三桂击败。李定国与冯双礼率兵8万,由川东出师湖广。至五月,李定国连下沅州、靖州、武冈、宝庆。清定南王孔有德急忙返回桂林。李定国遣张胜、郭有名率精兵由便道直取严关,扼桂林入湘之路;亲率主力攻下全州,撤桂林之屏障。攻下全州后,李定国未及进城,便急趋桂林。六月二十九日,孔有德命其部将夺严关,被击败。次日,孔有德亲率精兵于桂林城外迎战,被李定国之象阵冲乱阵脚,大败而回,孔有德负伤,退守桂林。七月初二日,李定国开始攻桂林。至初四日,大西军由云梯攻上桂林西北环山城,破武胜门,孔有德自尽。李定国乘胜进攻,除梧州外广西全省皆复。大军入湖南,进江西。出兵七个月,辟地三千里,军威大振。永历朝廷封李定国为西宁王。八月,清廷命敬瑾亲王尼堪率兵10万南征,由湖南取广西。十一月,尼堪开始对李定国军反攻,逼迫李定国撤出长沙。初战告捷,尼堪胜骄轻敌,不顾士疲马馁,亲督轻骑连夜追击李定国。李定国败中定计,以小股部队诱敌深入,而将主力设伏于衡州城中和城外。二十三日,尼堪在距衡州30里处,遇到小股李军,便挥师猛冲。对方一触即溃,逃向衡州。尼堪策马直迫,天未亮便到衡州城下。天放亮时,尼堪正准备攻城,忽然发现李军已于城郊列阵待战。尼堪命前队从正面攻击,李军稍事抵抗,便向后撤,前队急追不舍,渐与尼堪身边之二梯队拉开距离。埋伏于两边树林中之李军主力发起突袭,衡州城内军亦开城出击。清军首尾难顾。尼堪因顶戴特殊,被认出斩杀,其部众被全歼。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孙可望恐其威重难制,拟去其兵权。永历廷臣以孙可望有意废永历帝自立,欲以李定国制孙可望,授以“屏翰亲臣”金印,命其回师。1653年,李定国闻孙可望终将不利于己,率军南进,并致书郑成功,请其派兵南下,合攻广东。时李定国攻清军于高明、新会,清援兵至,兵败退守南宁。
  1566年,李定国自南宁回军,与刘文秀、白文选等共移永历朝廷于昆明。孙可望大怒。李定国谋与可望和好息兵,以刘文秀血书致可望,又遣回可望家属。而可望因废帝自主的阴谋未能得逞,更加恼恨,于1655年,发动内战,起兵攻云南,诸将不直其所为,相率归李定国,孙可望大败,仅率部属600余人降清。李定国遂成为大西军统帅,掌南明永历大权,又致书郑成功及川鄂间大顺军李来亨等部,约合力抗清。但李定国执掌大权后,用人不当,因此军心不固。孙可望叛后,云贵内部虚实已为清军尽知,加之孙李交战,大西军精锐受损。有南明官员以“内难虽除,外忧方大”告诫李定国,但李定国不以为然。1658年,清朝趁孙可望来降,以三路兵大举入滇。南明永历帝以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迎敌,李定国分兵扼守,观望不前,致各路守兵均为清军所败。1659年,李定国亲率主力三万人与清军激战于遮炎河,又败。永历帝率其官属仓卒逃入缅甸。李定国派白文选寻永历帝。因缅人阻挠,未能接出。1660年,李定国、白文选分道入缅,缅人以大军十余万拒战,李定国等虽战胜,但终未救出永历帝。时清朝命吴三桂等统兵入缅。1661年冬,缅人将永历帝等献于吴三桂军前。次年四月,吴三桂杀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子于云南府。李定国闻永历帝被俘,回兵勐腊,仍遣人往车里借兵,以为持久抗清之计。但营中人马死者相继,李定国亦病,复闻永历帝凶信,更加愤懑。于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死于勐腊。临终时遗命其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