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毗卢遮那清净身』,毗卢遮那是法身佛的德号,他老人家无量劫来修积的功德,证得了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悉入其中普令见』,法身菩萨能见,这个能见就是我们禅宗里面常讲的见性,性就是毗卢遮那的清净身。在哪里?在一切处,在一切时。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见不到。我们的心清净就见到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道理在此地。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契入到遍一切处?我们的自性遍一切处,我们的情识遍一切处,我们的思惟想像遍一切处,真的一点不假,我们六根的能力也是遍一切处。只是可惜我们现在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那是不是还遍一切处?还遍一切处,遍一切处自己不知道。如果不遍一切处,那就不叫性德了。
在这个地方我举个例子,诸位细心去观察,譬如我们眼见,我们眼一睁开,见第一个刹那,第一个刹那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是什么?这个时候是见性见,见外面是色性;不叫色尘,叫色性。为什么?这一一境界里面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见性清净平等,所见外面这个色相也是清净平等,那个时间太短了,第一刹那。第二个刹就堕落到无明里面去了,就有能见所见,就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见性跟妄想分别执著一结合,佛法讲相应,就堕落成凡夫,第二念就是凡夫。如果能够永远保持第一念,你不就成佛了吗?
我们再说得通俗一点,第一念无心,第二念有心,差别就在此地。有心是什么?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有七情五欲,迷了,第二个刹那就迷了,迷得好快!所以对於第一念,一丝毫概念都没有,它时间太短了,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别执著,那个第一念是宝末,可贵,不是没有,也常常现前。你每天晚上睡觉睡著了,第二天清醒眼睛张开,头一念就是宝末,第二念染污,三念四念愈染愈深,回不了头来;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意知,第一念自性起用。
由此可知,禅宗大德明心见性,什么叫明心见性?他能保持第一念。宗门大德刚刚悟入,请善知识给他印证。善知识,你看哪一个善知识对这个学人,都嘱咐他善自保任。这句话的意思,你好好保持,不要失掉,保持第一念,不要堕落在第二念上。第一念是清净平等觉,第二念是妄想分别执著,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所以保持第一念,那就是「毗卢遮那清净身」,刚才我讲的清净平等觉,确确实实你自己清清楚楚体验到。
如何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永远保持第一念?跟人接触的时候,也会用二、三,二、三不失一,高明在这里,这就是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如果分别是意,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是这个样子的。人家分别不是意识,不是意识是什么?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跟大家在一起是和光同尘。这就叫「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不离世间,不坏世间,他在这里头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的心是觉正净,凡夫的心是迷邪染,他怎么会一样?我们转境界就在这里转。
所以世尊教人,可以说是真诚的爱心,一丝毫的隐瞒都没有。你一入佛门,就教给你三皈,这个三皈就教给你了,你现在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迷邪染,佛教给你三皈是从迷邪染回过头来,叫归,回归,「依」,依觉正净,不要依迷邪染。迷邪染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觉正净就是戒定慧,觉是慧、正是定、净是戒。也就是三宝,觉是佛宝,正是法宝,净是僧宝,三学三宝,这个三宝是讲自性三宝。你看看,皈依的时候就传授给你,就教你怎么转。你一定要懂得这是最大的纲领原则,最根本的,从迷邪染转成觉正净,这就是转境界。
从总的上面来说,你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知道转,我们讲知道回头,在这个地方你一定要懂得标准。标准,经律论是标准,经论是我们思想见解邪正的标准,与经论相应的是正,正知正见,与经论相违背的是邪,邪知邪见。我们的言语,我们身体的造作行为,戒律是标准,符合戒律是正行,我们的行为是正,违背戒律是邪行。用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用戒律修正我们的言行,非常具体。
如果我们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一点过失都没有了,这个人成佛了。中下根性的人用这个方法来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成自己正确的行为,这个方法好。所以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道理在此地,真正是不辞辛劳,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让我们转境界。再看下面第九首:
【诸庄严中现佛身,无边色相无央数,悉往十方无不遍,所化众生亦无限。】
当然这个境界在法身菩萨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完全能够接受,深信不疑。现前我们要怎样学习?如何在『诸庄严中现佛身』?首先要晓得什么是佛身,诸庄严中种种依正庄严,佛代表什么?觉正净。所有一切现相之中,就看你用什么样眼光来看,你从哪个角度上去看,在色相里头要能够见到真性。『无边色相无央数』,无量无边色相里头,你能不能在色相里头见性?能在色相里见性,好了,你的问题解决了,你明心见性了。换句话说,你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
我们凡夫偏偏著相,著相就不见性,迷在相上。这个话不好懂,古大德有个比喻,他用黄金来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香港的金铺很多,我们常常坐车从街上经过,看到两边都有很多金铺,在我们想像当中,金铺里面陈列的这些金器一定很多,那个大的金铺里确确实实上千件上万件,做出来这个花样非常精巧,美不胜收。我曾经参观一个同学,在台湾,他们是做这个生意的,他有个展览室,他那些产品一万多件,花样都不同,真的是美不胜收。如果我要跟你说,你给我找一块黄金来,那个著相的人到哪里去?那就是千万种里头没有看到黄金,他看到什么?有手镯、有项炼、有耳环、有首饰,他看到这个东西,没有看到黄金,著了相。如果不著相,说:你给我拿一点黄金来,随便拿一点就是,统统是黄金。你在这里体会。
著了相,性就没有了;不著相,万事万法里头随拈一物,哪一物不是它的体性!不是自性!性是不是在相里?是!一点也没错。性是空寂,相是幻有。相是幻相,你在相上看到「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就见性了,所有一切现相没有一个是例外的。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四周轮山偈颂第九首:
【诸庄严中现佛身,无边色相无央数,悉往十方无不遍,所化众生亦无限。】
前面这两句的意思跟诸位略微报告过了,连著后面两句,显示出另一个意思,那就是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无论化什么样的身都是佛身,这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我们读得很多了。现在,就在我们现前这个境界里,我们要怎么学法?首先我们要认识在一切法当中离相见性,大乘经里面常讲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性」,心跟性一个意思,这个是首先转变自己的境界,然后我们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那就是后面这两句。
这里头最重要的先把自己的形相塑好,自己的形相一定要跟性德相应,那就是佛身。佛身是三学六度,我们要现,首先要示现持戒身,头一条,那不持戒怎么行?别人不持戒,我要持戒;众生不持戒,我要持戒。为什么?我学佛,得懂这个道理。佛的心行记录下来就是戒律,佛有没有心要这样做?没有,自自然然的,这是自性的性德自然流露。
真心本性里头,哪有伤害众生这个念头?念头都没有,哪有这种行为?这就是现佛身。真心自性里面决定没有欺诳众生,欺诳众生的念头没有,哪里会有占众生便宜的行为?哪里会有偷盗的这个行为?没有。所以诸位要晓得,戒律条条都是性德自然流露,见性的人他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没有见性的人学,学见性人的那种思想行为,慢慢帮助自己见性,这叫学佛。
学佛到哪里学?在戒定慧里头学,心是定的,不散乱,我们今天讲精神集中、意志集中,他不散乱,这就能开智慧,不向外面去攀缘。凡夫六根向外面攀缘,他心是散乱的,眼往色尘上跑,耳往声尘上跑。所以大势至菩萨教念佛人「都摄六根」,摄是什么?收回来,眼不要跑到色相上去,收回来;耳不要去听外头的声音,从声音上拉回来。观世音菩萨修这个法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耳是反闻,眼是反视,反过来就见性,往外跑就见相、就著相了,这叫回头,回头是岸是指的这个意思。这是佛法里头回头是岸真正的意思,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就是观世音菩萨所讲的「反闻闻自性」,我们转境界就从这个地方转,见性不著相。
所以诸佛菩萨看众生,看你见,他是看你的见性,他看你的闻性,你本来是佛,如果从著相这边看,你是可怜悯的凡夫。我前面讲过,从哪个角度上去看,你看什么?你从六根第一刹那看,这个众生是佛,他不是众生,他是佛;从第二个刹那看,他是凡夫,他是众生。佛跟凡夫是一不是二,觉跟迷是一不是二,看我们怎么随顺。我们是随顺佛性,还是随顺习气。随顺习气,这就是六道凡夫;随顺佛性,那就是作佛了,法身菩萨了。「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深广无尽,这个里头的义趣讲不完的。
在这个地方我们明白了,就是讲席里头常常讲的,一切时一切处,我们的表现形相要给众生做最好的样子。这个样子怎么作法?你要懂得契机契理,「理」是性德,「机」,现前众生犯了什么毛病,你要怎样示现?现在众生不知道有圣贤的教育,我们要做出个样子启发他,我们天天读圣贤书,天天在学习、在修学圣贤的教育,这就契机了。现在人不知道孝养父母,我们要做出孝养父母的样子,孝养父母是性德,不知道孝养父母这违背了性德。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尊重师长,违背性德,我们要做出尊师重道,做样子给人看。说没有用,说,你会说,你做不到,人家不相信,你要做出榜样来给人看。现在人对於一切人事物没有爱心,我要表现出真诚的爱心,树立形相,这就叫『诸庄严中现佛身』。
总的来说,就是要有个好的形相,佛菩萨的形相,哪个佛菩萨不孝养父母?哪个佛菩萨不尊重师长?哪个佛菩萨不守十善业道?哪个佛菩萨不真诚?哪个佛菩萨不清净?我提出这二十个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相应,这二十个字是性德,依照这个标准来修学。现在这个世间人不懂得仁义,我们要做出来,不知道恩德,我们要做出知恩报恩,这个就是『悉往十方无不遍』,我们在此地做,自自然然影响十方。十方是上下,上下就是九法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起心动念、言语作为天地鬼神在鉴察,他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古人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
现在我们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