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5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转如来正法轮」是先把自己搞正,真的三皈依「转迷为觉,转邪为正,转染为净」,这是如来的三皈弟子。怎么转法?净业三福就是转境界方法的总纲领,三藏十二部经教那是里头的内容。内容有浅有深,有广有狭,看自己的程度,看自己当前的需要,我去选择哪些教材,认真努力的来学习,这才能转得过来。
  总而言之,自己要认真努力,度众生先度自己,消一切众生的障难,先要消自己的业障,一切都从本身做起,决定要严持戒律,祖师大德常常挂在口边,时时嘱咐叮咛,要紧!《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持戒当然是好人,这个戒律字字句句都是性德的圆满流露。我们没有见性,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相违背,那要怎样才能够随顺自性?持戒就是随顺自性;换句话说,不持戒就是违背自性,这一点一定要认识。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九0卷)  2002/0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90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四周轮山偈颂第八首:
  【诸摩尼树宝末成,一一宝末现光明,毗卢遮那清净身,悉入其中普令见。】
  这个是说华藏世界法身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但是我们要学,学得不像还是要学。在前面我也透了一点点消息,『树』是表我们在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建树,学术上面的、事业上面的统统都是建树。最小的家庭,我们谚语常常讲的成家立业,那个立就是树的意思,树立,无论是大小事业,你总得立个业,你才能够维持你的生活。
  今天有个同学跟我讲早年四川的担担面,那个风味现在人已经吃不到了。他提起说了这一句话,提醒了我。我在抗战期间在贵州念书,那个担担面我们倒是吃了不少,确确实实现在没有这个风味了。它为什么叫担担面?挑在担子上,他每天出来卖,就这么多,卖完就没有了,调味调得好,大众化。我们做学生常常到学校外面这个小担子上吃一碗做点心,那也是树立,他以那个为事业,也养家活口。这是小的。
  大的建树,圣人所讲的「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在自己生活的本位上,人生在世有富贵贫贱,富贵贫贱是命,人可贵贵在知命,安身立命,随顺命运。《了凡四训》里头,了凡先生就是的,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之风。命运可以改变,为什么?命运从哪儿来的?自己造的,这个道理要懂。佛法里面说得最清楚,佛给我们讲欲知今世果,我这一生果报,这一生所受用的果报,果必有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这一生所受的果报,这是前生造的业因,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 
  佛法讲我们到人道来,这一生我们投生作人,作人的时候这两种业,一种引业,引导你到这个世间来受生,引业。引业是什么?佛给我们讲的五戒十善,前生五戒十善大概持得不错,得人身。人身虽然得到,人与人相貌不同,人与人体质不同,人与人这一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有富贵,有贫贱,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满业」,这个满业就是佛法常讲的种善因得善果,满业是我们过去生中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因,这个里面很复杂。所以一定要晓得命是自己造的,不是别人给我决定的,这一桩事情没有法子求人的,佛菩萨也没有办法,不能改变人的命运。谁能改变?谁造的谁能改,我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自己能改,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诸位你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多听听云谷大师对了凡先生的开示,你就明白。所以命运可以改造,袁了凡先生依照云谷大师的开示,他改造了,改造得不错,说老实话,并不圆满,这是什么原因?云谷大师所讲的那一番开示,他并没有透彻,算是不错了。如果你再看看「俞净意遇灶神记」,现在他那一篇文章是附在《了凡四训》后面,你都能看得到。《四训》是了凡先生自己写的,俞净意先生那一篇文章不是自己写的,是他的同乡给他写的传记,俞先生的改造命运成绩超过袁了凡,效果非常殊胜,难得!这是有人记录下来的。近代印光法师特别提倡,所以了凡先生的《四训》家喻户晓。其实在中国历代懂得这个道理,依照这个道理改造命运的人很多,成效卓著,人家没有把他写出来,没有公开而已。
  所以这个东西是真的,一点不假。他能改,我也能改,改造命运的道理、方法、效果统统在佛经里面,尤其是大乘经论。学佛的人初步的成效就是命运改了,古人常说读书在变化气质,我们可以说这个佛书读书在改造命运,你的命运没有改过来,你的佛是白学了,你学这个佛没有成绩。无论在家出家,你要认真学习,你的命运肯定改过来。
  李老师当年在世的时候,我们这一批年轻的学生跟他,他有慈悲心,特别看这个学生当中福薄的、短命的,前生没修得好,这种学生命很苦、很可怜,老师都特别劝他发心学讲经。为什么?学讲经转变自己命运效果最快,老师的慈悲心。所以我们同学当中学讲经的,很多那个面相都很薄,我当年也是其中之一。诸位看看我出家那个时候的照片,你就知道,没有福报又短命。这个是老师真正的慈悲,只要肯发心认真学习,出来弘法利生,不为自己,都能转,转得都很快。
  当时同学们都是在家居士,每个人有家庭,有事业。我在台湾一个人,没有家庭,是个小公务员,我将来究竟何去何从,搞哪一个行业好?我请教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给我选定:出家,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他替我选择这条路。我想了很久,大师替我选择的是有道理的,我接受了。
  他教我很多,这里面最重要的,我们是凡夫,烦恼习气没有断,不能没有所求,到哪里去求?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教我不要求人,不要到外头乱求,求佛菩萨。他说你求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自己有业障,把业障消除,感应就现前。业障怎么消除?老师教我忏悔,普贤菩萨教我们忏除业障,一定要修忏悔法。忏悔法怎么修?那个时候我还在工作,每天要上班,大师教给我的没有仪式,教我常常反省,检点自己的过失,发现过失马上要把它改掉,后不再造,这是真忏悔。我就明白了,毛病习气很多,慢慢改,要真改。
  我生长在清寒的家庭,非常困苦的家庭,所以对於自己的生活需求比一般人要执著,每个月赚的钱仅够生活,我们一般讲小气吝啬当然有。大师教我修布施,那只有省吃俭用,余一点点钱下来做布施。老师教做,不能不做。年轻喜欢读书,好学,书本看得非常珍贵,几乎我除了生活费用之外,生活费用是非常非常节省,这是我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工作八年,那八年当中,我一个月用的钱没有超过二十块钱,这是台湾钱,我记得有一个月是最节省的用八块钱。钱到哪里去?都买书了。所以看看书架上,我一年收入的都摆在书架上,喜欢读书。
  那个时候,没有学佛之前,我的书是不会借人的,爱惜书,怕人家把我的书搞脏,怕别人把我这个书损坏了,小气。章嘉大师教导之后,这心量拓开一点了,可以借人看了,最后也可以送人。送人也有先后次第,最初人家问我要,我送他我看过的旧书,可以给人。到以后慢慢境界提升心量扩大了,纵然是我买来的新书,还没有看完,别人要,我先供养别人,那个心量是慢慢拓开的;心量拓开之后,渐渐就有一点小福报。
  所以我读到古人所讲的量大福大,我的感触跟别人不一样。我从小心量、从没有心量,慢慢养成心量,慢慢扩大,那个福大跟这个量大恰恰成正比例,量小的时候福小,没有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福报。我学佛五十年了,年年逐渐逐渐把心量拓开,今天跟大家讲《华严经》,如果没有《华严》这个心量,《华严经》看不懂,你怎么能懂得字字句句里头的无量义!读《华严经》,至少你的心量能包括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现在讲地球,你要有这样大的心量,你才能懂。能不能入得进去?还不行。入进去,那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才能够入个少分。没有这个心量怎么行?什么都要包容。
  所以我们看到学佛多年的人,别人稍稍得罪他一点,马上表情脸色难看、气呼呼的,几天都不能平息,这不行,这个没有修忏悔法。忏悔法,这叫真正修行,业障忏除,有求必应。所求绝不是为自私自利求,绝不是为名闻利养求,绝不是为自己贪图享受求,那个没有感应。为什么?与性德不相应。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你来求我,我看你是好事,帮助你;不好的事情,我不害你。不好的事情要是有求必应的话,害你,佛菩萨不害人。所以你求智慧、求道德、求学问、求帮助一切众生,有求必应,好事情。
  早年,说这个话总是差不多是三十多年前,大概三十五、六年之前,我在台北法华寺讲《地藏经》,我记得广钦法师还来听过两次,有一天讲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下了讲台之后,听众当中有一位法师跟我也很熟的,往生已经不少年了,德融,住在基隆,他是常常来听我讲经。听我讲到这一句话,我下台他就来问我:净空法师,你讲这个话不对。我说:怎么不对?我求佛送我一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没有感应,哪里是有求必应?我就问他,我说:你的道场有多少住众?他说:一个人。我说:一个人需要电冰箱吗?你没有这个需要,所以你求就没有感应。
  我就告诉他,我学佛这么多年来,每有所求都有感应,从来没有一次我求的是没有感应。你求什么?我求经书,我天天要读、天天要研究的,我求经书,会有人送给我,会有人替我买,所以我感受这一句话「有求必应」,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这是讲求愿建树。
  『宝末成』,这就是与性德相应,我们有情众生与佛性相应,无情的众生与法性相应,「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宝,宝是性德。 我们这个道场,这是建树。我们念佛的同学,我们有共同的一个愿望,在这个地方建立道场,自行化他,有求佛的这个愿望,这个愿望跟性德相应,有心帮助这个地区的众生,明了佛法,学习佛法,这与性德相应,这叫宝末。华藏世界那些人心地纯正。我们凡夫,古德常讲露水道心。露水道心也不错了,还有一点点它会透出来,比那个完全透不出来的,那就好多了。在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有很多人一生没有听过佛名字,一生没有见过佛像的,很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听过一次佛菩萨的名号,看见过佛教的建筑,看见过佛像,所谓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这是宝末。我们的宝末混杂著许许多多的染污,不善不纯,不像这个华藏世界纯而不杂,这个难得。
  『一一宝末现光明』,我们在一念觉的时候现光明,一念迷的时候光明就隐蔽了。为什么要天天读经?为什么要天天听经?就是希望你的光明不要断灭,常常把这正觉的光明提起来。
  『毗卢遮那清净身』,毗卢遮那是法身佛的德号,他老人家无量劫来修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