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4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窬矗运鹬兀运屑ぃ葱莱 �
  我们今天在许许多多道场里面,看到这个负责人对待义工,在过去我们华藏图书馆韩馆长,那是一个模范。所以义工很多,很愿意来为道场服务,她照顾得非常周到。韩馆长当年在世,出国旅行的时间很多,因为我们常常在世界各个地方讲经弘法,绝大多数她都陪我一起去。她喜欢逛街,喜欢买东西,买了很多很多,不是她用的,她回来送义工的。她会想到,哪个人喜欢这个,哪个人喜欢那个。买衣服,她也很会配样子,配颜色,那个义工适合穿这个衣服。每一次旅行回来之后,义工都分东西,欢欢喜喜一家人,这一点很难得。绝对没有说是命令式的。对义工有要求,办事情的时候要要求,要求的言语态度完全是对亲戚朋友。
  韩馆长走了,现在我又遇到一个跟她差不多,许秀叶居士,现在在我们澳洲道场帮忙。我请她做总管,所有在家出家都听她指挥。她确确实实,她当过老板出身,她底下一些员工跟她几十年,都不会离开她。什么原因?待人好,待人最重要的是要待人心。她跟我谈到,没有别的,真诚心。把员工看作自己家人,这是她事业成功。那些员工虽然是拿待遇的,都把她当作兄弟姊妹来看待。这里头有感情,他就不一样。虽然有的时候发脾气骂人,人家心服,怎么骂,怎么赶,他都不会走,都不会离开。甚至於工资降低,降低也干,也不离开这个公司,也不离开这个老板,她做成功了。拿佛法来讲,她虽然没有学过佛法,她所作所为完全是佛菩萨教导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学习,处事待人接物,要用菩萨心,要修菩萨行。好,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六七卷)  2002/7/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67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最后的一段无差别,长行第二句看起:
  【一一世界海中。诸佛出现所有威力无差别。】
  这个『一一世界海』,这里面有微尘数的世界,所有世界当中,诸佛示现,他的威德、神通、十力,十种特殊的能力都是平等的,都没有差别。我们在大乘经里面常常读到「佛佛道同」,所以佛的智慧、德能、相好都没有差别。
  但是佛跟众生的缘分有差别,这个一定要知道。佛门里头常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个就说明了众生跟佛没有缘,佛就不能度他。谁能度他?跟他有缘的这一尊佛能度他。从这些地方我们又能体会到,常言说得好,「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要结善缘,要结法缘,你将来成佛,度众生才多才广。不但与一切人要结善缘,现在懂得的人真的是不多,我们常常羡慕,一位长者大德,无论是在家出家,羡慕他的法缘殊胜。法缘为什么有盛衰不同?由於你过去今生,你跟众生结的缘不一样。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世间,讲经三百余会。我们看《弥勒下生经》,佛告诉我们,弥勒菩萨的缘就不如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将来示现在这个世间成佛,讲经多少会?三会,龙华三会。释迦牟尼佛三百多会,弥勒菩萨只三会,这说明什么?缘不一样。佛在经上讲的,照理说是弥勒佛先成佛,释迦牟尼佛在他之后,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超前,超到弥勒菩萨之前了?释迦牟尼佛精进不懈,超前好多劫,在弥勒之前成佛,这个经上往后都会讲到的。勇猛精进,像是讲释迦世尊、世自在王、法藏比丘,无不是勇猛精进,超越诸佛如来。这些地方我们要留意,我们应当要学习,要效法。
  结缘这一桩事情,尤其重要。你如果说我没有能力,没有这个钱财,我没有办法跟人结缘。你见到人,从内心里面生起恭敬心,合掌、点头、微笑都是结缘,这些不要花钱的,随时随地都能做得到,跟人结缘;跟动物结缘,动物有灵性。
  这一次我到杭州去访问,参拜祖师的舍利塔,我们心里头最仰慕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永明延寿大师,这一次有缘,我都去看过。莲池大师的云栖寺,道场是还在,可惜已经变成游乐区,在这个时代无可厚非,往后的佛法一定要回归到教学。过去祖师大德的道场已经成为名胜,观光旅游的景点,游客拦都拦不住。
  所以早年我第一次跟赵朴老见面,九0年的时候,我跟朴老就提到,往后佛门的道场,因为现在资讯发达,交通便捷,不需要建很多,这么大的中国,建十个道场就够了。早年的道场统统开放,做观光、旅游,做机会教学,好事情。佛法的道场,中国有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派建一个就够了。建的方式,像外国的大学城一样,这一个大道场里面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学院,讲经说法,培养弘法人才的地方;另外一个道场,学会,像净土宗,净宗学院、净宗学会,学会是共修的道场,这样就够了。一个宗派一个,另外选择好的地方来建道场,不需要到处建很多那些小道场,无需要。从前交通不方便,资讯不发达,便利当地人就近需要才建立大大小小这么多道场,现在不需要。
  最殊胜的道场是什么?卫星广播电台,这是我常常讲的。讲经也好,念佛也好,做早晚课诵也好,都在电台里面传播出去。每一个人在家里头,打开电视机就跟著做早晚课,跟著念佛,就像在道场,参与道场,没有两样。听经在家里听。所以新时代的大道场是在空中,不需要花那么多钱,建那么大的一个,不需要。有个十几、二十、三十个法师,就能对全世界弘法,整整齐齐的仪规,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藉著高科技向全世界播放。
  道场的形式,应当建立现代的学校的方式,不必再用宫殿这种建筑,那是那一个时代。我们常常讲佛法一定要懂得本土化、现代化,以往那个是帝王时代留下来宫殿式的建筑,现代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教学,是教育,佛法教学的内容,佛家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它教学的方针,教学的宗旨,永远不能变更的原理原则。内容,「戒定慧」三学,这个是经典。在形式上,佛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教导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生活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生物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讲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关系搞清楚,知道怎么样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不仅仅是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我们所作所为是促进宇宙的和谐、真善美慧的人生。这个是智慧的教学,真实的教学,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佛法,好东西!世出世间没有能够跟它相比的。今天这个社会大众很多人对佛法产生误会,不能怪他。要怪谁?我们佛门四众弟子,没有好好的依照佛的教诲来修行,没有能够把佛陀教诲发扬光大,过失在我们自己。我们今天明白了,省悟过来,有责任、有使命把佛陀真实的教诲介绍给社会大众。不但是用语言文字,最重要的要实行,要把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完全落实到自己生活当中,做出来给社会大众看,大家就明白了。
  今天上午澳洲悟平师打个电话给我,告诉我,现在在澳洲当地人,澳洲的本地人,许许多多人对佛法有兴趣,要求我们办讲座来帮他们学佛。我说好!悟行法师跟几个同学们在研究来办讲座。我跟他们建议,我们设一个论坛,每一个星期一次来帮助他们。这个论坛不要叫佛学论坛、佛教论坛,我们不用这个名词,用「多元文化论坛」。为什么?用「多元文化论坛」,我们什么宗教的经典都可以在这个地方研究讨论,都可以让大家在一起学习。因为我们住的这个都市,天主教徒、基督教徒最多,用「多元文化」好。
  我过去在新加坡天主教的学校里面讲过《玫瑰经》(《玫瑰经》是天主教的早晚课课诵本),看看我们佛教徒,学佛的人,对你们经典里面的看法,我们读你们的经典,我在你这部经典得了些什么受用,我讲给你听。我们在这个场合里头做一个研习报告,研究学习的报告,回响非常好。
  所以我们就决定学院里面,懂得英语的有十几位,在家出家一共十几位,统统参加这个论坛。一个星期一次,将来如果学的人多了,我们就一个星期两次或者三次。如果真的很多人学习,我们可以专门拨一个教室每天上课。欢喜!
  我们在那个城市时间不长,才一年多,不到两年。为什么当地人对我们有这样的好感?给诸位说,没有别的,我们做到了。老实说,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做得太少;但是这个太少,这一点已经赢得当地居民的好感。佛陀对我们的教诲,我常常讲,我们这一部《无量寿经》,我们能做到多少?百分之十都不到。但是社会大众对我们这样的鼓励,增长我们的信心,也引发了我们的惭愧心。「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这个是修无法师往生之前,留下来的一句话,我们一定是能知能行。
  我们今天在那个地方,学院修学的宗旨,就是我们的院训,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的十六个字四句偈,「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的院训。我们教学的纲领,就是遵守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我们的教学纲领。孝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真做,要求落实,在我学院里头,无论出家在家,现在我们住众有四十多人。经常到山上来参学;现在我们是办短期讲座,每一届是十个星期,就是七十天,一年办四次,每一季办一次,我们叫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每一季七十天。办这个讲座,我们收容的人数是四十八人,四十八愿。由此可知,我这个学院经常在一起生活的,连自己的常住跟来参学的同学们,大概有一百人,每一天生活在一起有一百人,这样一个团体,我们要求做到,所以当地人看到欢喜。我们绝不是天天在那里研究讨论,不是干这个。我们重视落实,要求你要做到孝养父母。
  孝养父母怎么做法?除了我们也在积极筹备要建立一个万姓先祖纪念堂。这个纪念堂同时也是讲堂,也是念佛堂,也是活动中心。这个里面教学著重在伦理道德,著重在因果教育,要真干,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人与人之间真心相待,人与人之间互相尊敬,互相信赖,互相照顾,互助合作,我们跟当地的居民打成一片,全心全力为这个地方人民服务。
  居住在我附近几条街,几乎都是退休的老人,我到那里去一看,我跟家里的人大家讲,这里就是弥陀村,全是退休的外国人。他们有一些老夫妻两个都在一起,有不少单身的,或者先生过世了,或者太太过世,单身的,我们常常去慰问,常常去照顾。把这些老人看作是我们自己的父母,我们孝养父母要从这个地方去落实。
  每一个星期六,我们照例的有温馨晚宴,就是请他们大家来吃饭,免费招待,来的人我们统统都欢迎,完全用素食来接待,他们非常欢喜。
  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对社会我们是付出的,但是他给我们的回报,那一种得意,那一种真诚的爱戴,是很难得到的!在物质上的回应,我们也很欢喜,我们免费供养他们,他们常常也送礼来给我们,送菜来给我们,送水果来给我们,常常送来。我们跟当地人变成一家人,真的像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