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4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法门是净宗法门。诸位要晓得,《华严经》是净宗经典,谁说的?彭际清居士讲的。他说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我反过来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何况《无量寿经》开头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再看《华严经》到最后,总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说它跟净土宗是什么关系?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明了。明了之后你才会重视,你才真正明了「百千万劫难遭遇」。我这一生难得,希有难逢,我遇到了,我得到了。遇到、得到,能不能契入境界完全靠自己。如何能契入境界?修清净心,造清净业。
  经文这一句「无量清净业力」,无量是从事相上说的,事相无量无边,只要是清净心,无量无边的事相没有一桩不清净的。清净心是定慧,定慧放光,光照刹海,这才是真正庄严佛净土。
  我想我们许多同修读到这首偈、听了这首偈都很向往,真的向往,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能够成就,关键就是在你肯不肯放下、愿不愿意放下。「放下」在佛法里面是菩萨行当中的不二法门,我们举比喻说,这个话我都说得很多。放下见思烦恼,超越六道轮回;放下尘沙烦恼,超越十法界;放下无明烦恼,你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放下!没有别的。《楞严经》上讲得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放下而已!你放不下的太多了,要觉悟!桩桩件件要放下,点点滴滴要放下,连放下也要放下,你才真正得清净心,你才真正的是清净业。这一首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现在请大家看第二首:
  【久远亲近善知识。同修善业皆清净。慈悲广大遍众生。以此庄严诸刹海。】
  确实他这边所讲的全是修因,清凉大师跟我们讲这向后一共有八首偈,这八首偈都是颂前面的长行。八首前面的一半,就是从第二到第五是顺著前面长行的次第赞颂四种清净。这一段经文说的是菩萨净土,不是一般的菩萨,是地上菩萨,所以从初地讲起。初地菩萨「慈悲为首,故云为生修行,遍满真如,故云广大」。这一句就是解释『慈悲广大遍众生』,这是这首偈子里面最重要的一句。
  大意明白了,怎么修法?前面两句重要,『久远亲近善知识』,「久」是长久,不是短暂的。久远跟永远是一个意思,永远要亲近善知识。到哪里去找善知识?诸位一定要知道,经教是善知识,真善知识。每天不离开经教,念念当中想著经教里面的教诲,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念念都想到经典的教诲。为什么经典要熟读?在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想得起来,能提醒你;如果经教不熟,境界现前忘得一干二净,随顺烦恼习气去应付,那就造罪业了。念得很熟,目的就是叫你一切时一切处随顺经教,是这个意思。
  由此可知,我们能认识善知识,『同修善业皆清净』,把经教里面讲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就是用经教的道理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经教里面的一些教训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这是「同修」。无论你依哪一部经典,你依《无量寿经》,你就照《无量寿经》修行;你依《十善业道经》,你就依《十善业道经》修行,务必要有成绩可观。那就是你要做到;你做不到,你没有成绩拿出来,学得再多、学得再好,没用处,对自己思想、见解、言行没有起丝毫的变化,这是你所学非所用,这是错误的。你怎样做到?学了就有用处,这是真正的佛法。
  「佛」这个字是梵文音译的,它的意思是觉悟。佛法就是觉悟的方法,你学了之后真的觉悟,真的不再迷惑,把你的迷关打破。你跟诸佛菩萨同修善业,这个善业是净业,纯净的善业,是用清净心修的。
  在这个时代,我们亲近善知识不要去找人,人未必善,我们自己未必具足善根福德因缘,遇到真善知识不容易。真善知识你要没有缘,虽然遇到了还是等於没有遇到,为什么?我自己不具备条件。自己是什么条件?跟诸位说,是《弟子规》的条件。不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做个好的学生,遇到真正的好老师空过了,什么也没学到。就是不懂得学习的道理,不知道学习的方式,遇到真善知识也没用处。
  你要问怎样才是一个具备好的学生的条件?现在也没有人教导你,你想印光大师的那个话你就懂得了。「诚敬」,果然有真诚心,没有学过也不离谱,所谓是「诚於中而形於外」,你外面表现的,虽然没有学过这些礼节,你所表现出来的,人家尊敬你,人家爱护你。
  你要是不懂我这个话的意思,你看看《红楼梦》刘佬佬进大观园。刘佬佬没有学过这些礼节,不懂得这些规矩,为什么大观园里上上下下都欢喜她、都尊重她?心地真诚,一丝毫虚伪都没有,对任何人她都尊敬。不懂得规矩、不懂得礼节,她表现的是天真的流露,自自然然合乎规矩、合乎礼节。小节有的时候她不懂,但是大体上她不犯。那些小节,说实在话,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大节,她不会失,真诚心自然流露。要不是这样的心态,亲近善知识你什么都得不到。
  如果对善知识还有疑惑,那就更坏了,那可以说善知识正面的东西你完全得不到,你所得到的是负面的。负面,不是善知识有负面,是你错会善知识的意思,把善知识正面的东西你学到反面去了,冤枉不冤枉?跟诸位同学说,这种事古今中外都有,例子很多,说之不尽。这首偈意思很深,而且很重要,我们还没有讲完,下一堂课我们接著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三卷)  2002/6/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3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刹清净,偈颂第二首:
  【久远亲近善知识。同修善业皆清净。慈悲广大遍众生。以此庄严诸刹海。】
  这一首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但是由於时间的关系,没有能把这个意思交代清楚,必须再在此地来做补充。因为偈颂里头所说的,对於我们现前修学很重要,世出世间求学、求道,第一个条件就是亲近善知识,亲近一个好的老师。学生有多大的成就,可以说是完全决定在学生对老师的诚敬,也就是说对老师的信心,我们现在人讲的信任。如果对老师不相信,是很尊敬,老师的话自己有疑惑,决定不能够信受奉行,他所得到的就非常有限。印光大师讲的求学的态度是决定在诚敬,所谓一分诚敬一分受用,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受用。什么叫诚?什么叫敬?这两个字现代人几乎都不懂得其中的意义,这个原因是不读古人书之过。看到古人的文章就像看到外国文章一样,字认识,意思不懂,那我们从哪里学起?我们今天要是把这个名词用最浅显的白话来讲解,就是对老师的相信、对老师的信任,你有一分信心,你就有一分成就;你没有信心,你不可能有成就。
  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自己完全肯定老师的智慧比我高,我不如他;老师的见识比我广,他年岁大,他见得多,我不如他;老师的经验我不如他,老师处事待人的那些方法,我也不如他。有时候我们看到好像老师处事待人办事有很多过失,我们以为是过失,对老师产生了怀疑,丧失了信心,最后吃亏的是自己。我们看老师办事情错误,其实他是正确的,而是我们见识太浅,不知道善知识用心之深,不知道自己浅薄。
  对善友怀疑,有时候不但障碍自己,还有时候障碍别人、妨害别人,自己的造作自己完全不知道。错在哪里?错在对善知识没有信心。所以每一个人的善知识都不相同,这个人对我是善知识,对你未必是善知识。为什么?我相信他,他就是我的善知识;我怀疑他,他就不是我的善知识。诸佛菩萨来,亦复如是。
  所以你看看在《四十华严》,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善财出去参学的时候,他教善财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善知识。经上恭敬的言词,像「奉事善知识」,奉事现在人也不懂,我们只好讲对待,里面特别教导他不能见善知识的过。善知识的过失,那里头有很深的学问,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一般人无法了解的,这个善知识也未必会讲给你听,没有必要这么罗嗦。日久天长,慢慢的你才能体会到他的做法是正确的。例子很多,自己要用心,要细心去观察,你才能长学问、才能长见识。这个见识就是经验,在这里面吸取教训,懂得怎样对人对事。有些时候我们自己误会,「那是错误、是不善」,到以后你才恍然大悟,人家那样做是正确的,那样做是大善,是真正利益众生。
  『同修善业』。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拣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了凡四训》里面一共跟我们讲了八对。善有善中之善,有所谓「正中偏」,有「偏中正」。凡事你要观察后果,他的动机、他的做法你不以为然,到后来后果是圆满的。再想想,如果依你的意思去做,后果不堪设想。然后你才知道善友之可贵,善知识难遇。难遇不是别的难,是我们自己对善知识那种信心、信任很难生起。
  善知识的心行、善知识的目的都在第三句,『慈悲广大遍众生』。清凉大师注解只讲这一句,初地菩萨是欢喜地,是以「慈悲为首」,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就晓得这一句话是专门对初地菩萨说的。「故云为生修行」,他修行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念念为众生,行行为众生。「遍满真如」,真如是自性、是本性,点点滴滴都跟真如相应,所以叫「遍满真如」。这才叫「广大」,这个行叫大行。连穿衣吃饭都是大行,为什么大?它跟真如相应,真如遍法界虚空界。跟真如相应,他的功德、他的起心动念、他的一切造作遍满虚空法界。什么遍满?慈悲遍满,关怀遍满,尊敬遍满,帮助众生遍满。心量大,心清净,称为广大。
  「广大」下面三个字好,「遍众生」,尽法界虚空界,《华严经》上讲的世界海微尘数刹土,一一刹土里面又有世界海微尘数众生,菩萨的慈悲是一个众生都没有舍弃,这叫大慈大悲,慈悲广大就是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我们听到耳熟,大慈大悲是什么境界,我们不知道。他那个清净的爱心,真诚的爱心、平等的爱心、清净的爱心遍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要学。众生有犯过,这是在所不免。要怎么想法?要想著你自己的儿女很小,还不到一岁,他做错事情,他犯过了,你怎么办?菩萨看一切众生犯过是这样的心态,慈母之心看待她的儿女,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他有没有过失?他没有过失。谁有过失?我自己有过失。菩萨把一切众生的过失归自己,这是什么道理?没有教得好。小孩犯过了是父母的过失,小孩不懂事,他懂得什么叫过失?你做父母的人没有教好,所以儿女犯罪是父母的过失。他成年了,责任要自己负责,他懂事了、成年了;他在幼小的时候,父母要负责任。
  你要养他,你要教他,「养不教,父之过」,那个父连带著母亲,父母的过失。「教不严,师之惰」,现在跟诸位说,父母不教了,老师也不教了,不敢教,不接受。儿女不听父母的,学生不听老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