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菩萨,你看看他第一个参访的是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称为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初住菩萨。他要不到初住的程度,他就见不到初住菩萨,他也没有办法向初住菩萨学习。他参访哪一位,他的程度已经到达跟善友相等。就跟我们世间读书是一个道理,你是小学生,你亲近的是小学老师;你是中学生,一定亲近中学老师;你是大学生,大学程度,你一定亲近的是大学教授。菩萨参学亦复如是,你看他参访善知识是什么等级的菩萨,他的水平就达到这个等级。他到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等觉。一生成就,从凡夫地证到如来究竟的果位,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我们到哪里去找一个善知识来做依靠?这桩事情古人讲得好,「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去找?偶然之间遇到了,遇到是有因缘的,不是没有因缘,过去生中的缘、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才遇到。遇到之后你要具备好学生的态度。讲到好学生,《弟子规》就重要,这个课程在古代是教童蒙的,启蒙的。大多数是教什么年龄?五、六岁,还没有正式上学,五、六岁,正式入学前一、二年,学这个课程。这个课程父母教、兄长教,哥哥教弟弟。在家做好儿女,是父母的好儿女,在学是好学生,老师的好学生,好儿女的标准、好学生的标准就在《弟子规》。你然后亲近好老师,老师看到你确确实实具备做学生的条件,他会全心全力帮助你。你要不具足这个条件,老师想帮助你帮不上,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帮助你,帮不上忙,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好弟子、好学生,《弟子规》里面列的这些条文很多,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诚敬」这两个字。诚敬表现在生活、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规》。所以印祖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这两个字,从初学一直到成佛都不能离开。成佛之后,诸佛菩萨还是以诚敬的心行度化一切众生。所以诚敬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它不是阶段性的,真诚恭敬!
这个地方我们一看就晓得,他是菩萨参学,都是具足十分诚敬。现在亲近一切善知识,与一切善知识『同善根故』。具体的说明就是《华严经》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也许有人要问,善财运气不错,遇到的老师是文殊菩萨,参访的这些善友都是佛菩萨示现的,所以他一生成就,我们没有这么好运。其实我们错了,我们是自以为运气不好,自以为没有遇到善知识,而不知道五十三参它是表法的,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表示社会上五十三种不同行业的人。既然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诸佛菩萨再来示现的,我们心里明白,除了我之外,我从早到晚遇到所有一切的人都是诸佛菩萨为我示现的,善财运气好,我也不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境随心转,看你自己是什么心。你自己用的是真诚心,所有一切人物无一不是佛菩萨示现的!所以我告诉同学们,世间所有一切众生,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能懂这个意思吗?你要是跟善财同样境界,你会承认我这个话,你听到我讲的,你会点头。人人都是佛菩萨,佛眼睛看一切众生是佛,菩萨眼目当中看一切众生是菩萨,凡人眼睛里面看佛菩萨也是凡人。境界是梦幻泡影,怎么个变法?从心想生。「唯识所变」,这不是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所以你真的搞通、搞明白,佛菩萨都在我们眼前,都在我们四周,从来没有舍离过我们。你能够常随佛学,你肯定这一生证得圆满无上菩提。今天时间到了!
12…17…0739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九卷) 2002/06/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39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刹清净」,长行第二句:
【增长广大功德云遍法界故。】
清凉大师在解释里面给我们说,「智导慈云,大弥法界」。十句都是说明亲近善友。中国古时候谚语常讲,大概一般凡夫志性不定,上根少,下愚也少,中等根性的人最多,正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换句话说,中等根性的人,非常容易受外面环境的影响。环境里面特别重要的是人事环境,他亲近好人,他自然就是贤人君子;他亲近恶人,他自然就会造恶,带给社会许许多多的祸害,必然的道理。佛在此地教导我们,亲近善友、亲近善人,这是世出世间道学成败的枢纽,是不能够不知道的。所以在前面第一句里面讲到,「亲近一切善知识同善根故」。
接著这一句,『增长广大功德云』。什么是功德?智慧是功德,世出世间无量无边的功德都是从智慧生的,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从慈悲心生的,慈悲又是从真实智慧里头生的。没有真实智慧,怎么能发大慈悲心?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为什么那样的重视智慧。戒定慧三学,是以慧为目标。戒是手段,定还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戒律是手段的手段。没有戒,人不守法、不守规矩,诸位想想,他那个心怎么能定?要达到心定,也就是心地的清净平等,从哪里学?从守法、守规矩,这就是持戒,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才能够得清净心、平等心,心安理得。这个样子,他才生智慧。诸位一定要知道,智慧不是来自外面的,外面只不过是个缘而已,真正的因是清净平等心,清净到极处,心地一丝毫杂染都没有,这个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是把心地里面的杂染除掉,持戒有功。
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教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毫分是很少很少,极少不善不净夹杂,我们的智慧就不开。学佛的同学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所求的没有别的,求开智慧。智慧的障碍,就是清净心里头夹杂著不净、夹杂著不善,就这么个道理。你把这些夹杂完全除掉,你的心地纯净纯善,自自然然生智慧。眼见色生智慧,耳闻声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是智慧,就是惠能大师讲的「常生智慧」。智慧生起来,智慧起用,一定是慈悲心,大慈大悲。所以我们常讲,世间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我们的说法都从果上说,仁慈博爱的因是真实智慧。所有宗教教化众生的目的,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也是果报,因是破迷开悟。诸位想想,要想离苦得乐,就得要破迷开悟;要达到破迷开悟,一定在教学。在宗教仪式里面破迷开悟的,有没有?有,那是极少数,真正是根熟的众生。不是一般人,一般人是不可能的,一般人要靠教学,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
我们净宗学院设立在此地,我们佛学讲座的法会,我们一年办四次,春夏秋冬,每一季办一次、一会,一年四会,一会七十天,十个七。希望我们这种会,长年不断的办下去。讲经的法师,无需要特殊的训练,我们完全遵从老祖宗的方法。我们的老祖宗是谁?阿难尊者。世尊讲经说法,阿难尊者复讲。所以佛法从阿难开始,一直传流下来到清末民初,讲经法师出身都是从复讲,在佛门里面叫「讲小座」,从讲小座里面选拔训练成就的。现在佛学院很多,用的是新的一般教学方法,我们的学院依旧遵从祖师大德的传统,我们用传统教学的方法。所以,每一会来参加的同修,因为我们场地不大,被环境限制,实际上这是好事情,人太多就杂,很难收到效果。我们这边将来一直办下去,我们的名额每一届限定四十八个人。如果这一届报名的人多,我们收四十八位,其余的可以到下一届去,下一届是三个月以后,一年有四届,春夏秋冬,我们用节气来做法会的名称。这一届是二零零二年冬季,这是第一会,下面一届是春天,澳洲跟北半球季节是颠倒的,我们要以此地的季节来说。九月、十月、十一月,这是春天。二零零二年春季,我们是冬季开始,冬季之后是春季,十二月、二零零三年一月、二月,这是夏季,二零零三年夏季。我们这样子作法,一年四会。
真正发心学讲经的,你就好好的听,听了以后复讲。你肯发心复讲,我们会全心全力协助你、成就你。到底下一会,就是下一届,可能我们的教室还没有完成,我们的教室听说要年底才能建好。到第三届、第三会,我们就可以分班来教学,我们有十个教室。真正发心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我们这里有十个教室来练。学成之后,诸位要是有缘,你就到有缘的地方去教学,弘法利生。要在讲台上千锤百炼,希望大家真正发心。我们今天对自己很了解、很清楚,我们并不是上根利智,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中等根性的人在一生当中要能学成,最好是效法古大德,一生专攻一部经,至少这一部经要讲一百遍、二百遍,然后我还有余力,我可以再学一部经,这样子好,你会有成就,你心清净,你心定了。你学多,你学杂了,你的心永远是漂浮不定,你的成就当然就难,你不开智慧,这个很苦!心清净、心定,这才开智慧,我们以这个为目标;这跟世间求学目标、方式、方法,迥然不同。现在这个时代,跟过去不一样,科学技术发达,传播资讯便捷。今天在全世界,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要专科、顶尖,才能受到社会大众欢迎,这正是古大德教导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一门就是专科,长时薰修自己才能有高深的造诣。所以不求多,我们要求专精,在这里面开智慧,在这里面生起大慈悲心。
心量要大,众生无边誓愿度。清凉大师讲,这个「大」是弥法界。我们不但是要帮助眼前这些众生,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个地区,帮助这个世界,还要发大心,要帮助遍法界虚空界,像《华严经》上讲的,世界海微尘数刹土,这刹土里头的一切众生,要发这样的大心。你讲《十善业道经》,你就是十善菩萨。你讲《地藏经》,你就是地藏菩萨。你讲《弥陀经》,你就是弥陀菩萨。往年清凉大师一生专讲《华严经》,大家称他华严菩萨,这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自己能够在无量法门里头,代表一个法门,你成功了。你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求生佛国,必定得生。自己一生在一部经上学,在一部经上修,务必要把你所学的这部经,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百分之百的落实,把它做到。经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这个经、就是这个法门,你就成功了。心量不能不大,心量不大,不开智慧;心量小是障碍、是染污、是不善。心量要大!大到无穷大,没有界限。再看下面第三句:
【净修广大诸胜解故。】
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法门胜解,皆已净治,约位地前」。约位,位是地位,他是什么地位?地前;地是十地,十地之前,我们晓得是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由此可知,这三个位次上,专门在学解。解得不深、解得不透,怎么能行?由此可知,什么地位是真正修行?登地。十地菩萨那真的是行,三贤位是求解。清凉大师判这部大经,你看看它的架势,信、解、行、证。我们今天是在什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