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3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猓忝侨ハ胂耄褂惺裁窗旆ǎ鼙日飧龈茫课以诜鸱ㄖ形迨辏页跹Х鸬氖焙颍巳ひ彩嵌喾矫娴模鞲鲎谂啥加行巳ぃ捕荚⑹怨@鲜θ拔倚蘧煌粒液芨屑ぃ敲挥屑岫ǖ男判摹6造毒蹋业男巳し浅Vǎ媪砸埠芏唷N以潜ǜ婀艺嬲毓防垂橐谰煌粒堑昧︗丁痘稀贰ⅰ斗ɑ贰ⅰ独阊稀罚獠耪娴母闱宄⒏忝靼琢耍酥猓追丫Γ朔咽奔洌凳翟谠谧霾坏健�
  再仔细看看,这些诸大菩萨们,哪一个不是在净土成就的?就连释迦牟尼佛都不例外。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得很详细,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华严经》尤其说得好,「地上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这十一个位次没有一个不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死心塌地,再没有话说了!文殊、普贤走在前面,十地、等觉跟在后面,哪一个不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晓得这个法门的可贵、这个法门的殊胜功德利益。前面曾经在大愿里面讲过四弘誓愿,我们今天学佛,在这一生当中我们只能够落实四弘誓愿的前两愿,我们要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真正的心,真正能够牺牲、奉献,舍己为人。在这一生当中,务必要断烦恼、要断习气,随顺佛陀教诲,绝对不随顺自己的成见。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你肯定搞轮回,你不会有成就的。随顺佛陀教诲,选定一部经典,「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要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教你真正在修,你真干!
  「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这一生不指望。到什么时候学?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了,那个时候我再发心学无量无边的法门。为什么?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得无量寿,你的寿命跟佛相同。阿弥陀佛无量寿,生到西方世界,下下品凡圣同居土往生的都是无量寿,有的是时间。不像在这个世间寿命很短,你想学,学不成。「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完成,在这个世间我们现阶段,我们必定要把前面两愿,度众生的愿要发得足,真心!断烦恼的愿一定要认真努力,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决定不再随顺妄想分别执著,这才能成就。再看第七首:
  【一切事中无量佛,数等众生遍世间,为令调伏起神通,以此庄严国土海。】
  第七首是颂前面的第七句,第七句是「以出现一切佛身庄严」。长行跟偈颂合起来看,意思很明显。『一切事中无量佛』,「无量」,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无量?第二句给我们讲,『数等众生遍世间』。佛有多少?佛的数量跟众生的数量相等,众生无量无边。「众生」在此地,诸位要记住,并不是讲人,人是众生里面的一部分。众生这两个字的意思,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那我们想想,这个世间哪一个人、哪一桩事、哪一个物,我们现在人讲的动物、植物、矿物,包括自然现象,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起?连云雾、彩虹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统统叫众生。人在众生当中是占很小的一部分,然后我们才能体会到,众生真的是无量无边。所以,四弘誓愿头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晓得那个「众生」意思是多么广、多么大,决不是仅限於人道。
  经上常讲「九法界众生」,人在九法界里头是一个法界,除人法界之外还有八个法界。十法界里面,佛法界跟菩萨合在一起,称为九界。所以佛有多少?众生有多少,佛就有多少。我们能够信得过吗?能!凭什么能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经》上说的,《圆觉经》上也是这样说法,所以佛的数量跟众生数量是相等的。有情众生,经上称为佛性;无情众生,经上称它作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所以大经上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说得很明白、很清楚,同圆种智!
  『为令调伏起神通』,这是讲众生。九法界众生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但是九界众生迷悟、邪正、染净差别很大,这里头有轻、有重,迷得轻的、迷得重的。九法界愈往上,迷得愈轻;愈往下,迷得愈重。愈往上,比较清净;愈往下,染著严重,染污!但是佛菩萨慈悲,无论在哪个法界,普度!「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能说地狱众生迷得太深、染污太严重,就不度他了,没有这种佛菩萨!迷惑、污染再严重,佛不舍弃他,还是在他身边照顾他、帮助他,希望他早一天觉悟过来,早一天回头,回头是岸!因此,也正是因度生的大愿,有愿当然有行,否则的话,你的愿是假的,你的愿是个空愿。要以行来践愿。「为令调伏起神通」,这个神通就是教化众生,你要教他。他有佛性,他有善根,他现在迷而不觉是没有人教他。
  今天我们的社会不好,为什么不好?住在这个地区的人,恶念多、善念少。什么是恶念?自私自利,贪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无不是损人利己,这还得了吗?这就是造成浊恶之极!这些自私自利的人,哪一个没有佛性?哪一个没有善根?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迷了!佛菩萨在旁边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怎么帮助他?教他。所以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最主要的一个工作、一桩事,就是教化众生。用什么身分来教化?用什么方法来教化?这个没有一定,正是经上所讲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归元,帮助他觉悟。所以《普门品》里面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这都是举例略说,实际上,方式、方法无量无边。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来教,就用什么方法,没有一定的身相,没有一定的方法,才能普度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的根性不一样,用一个方法不能普度,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要圆满的智慧,要高度的艺术。佛家讲善巧方便,现在人讲艺术,高度的艺术那就是善巧方便。为的是什么?调伏。调是调理、调顺,它不顺,把它调顺;伏,是降伏。我们常讲好的老师对学生恩威并济,调是很慈悲、很爱护来教导他,伏那是很威猛、很严肃,严厉!你做错了要受严厉的处分,该用调的时候,调!该用伏的时候,伏!这两种方法相互著、交互著在运用,应用得非常恰当,这叫善巧方便,这叫高度艺术。使接受教诲的这个众生对你心服口服,对你又尊敬又畏惧,你的教育成功了。教学的方式有言教、有身教、有意教,方式再多,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三类。身教是自己表演给学生看,做出来给你看,所以我们只要仔细去观察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就学会了。释迦牟尼佛现身说法,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
  在《华严经》里面尤其是难得,用善财童子代表学生,用五十三位菩萨代表老师,你看看,老师多、学生少,学生只有一个,老师五十三个,五十三个老师教一个学生,把这个学生教成功了,这个学生一生成佛了!这是属於「演」,为人演说。「演」是为人,「说」也是为人,不是为自己。小乘人修行是为自己,大乘人修行是为别人,大小乘差别在此地,所以成就不一样。神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艺术,我们今天讲生活的艺术、教学的艺术,达到艺术境界,这个意思与价值,面面都圆满、都成熟,能令众生欢喜接受,依教奉行。这些方法,佛在经上都说出原理原则、纲领、纲要,我们学会了,我们懂得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懂得灵活运用,要懂得契机契理,活活泼泼,绝对不是呆板的;呆板就变成执著,佛是教我们离妄想分别执著。
  但是对初学、对一个没有觉悟的人,必须要限制他、要约束他,就像儿童一样。儿童智慧没有开,无知,不知道邪正、是非、利害,做父母的、做师长的、做长辈的,有责任、有义务时时刻刻关怀他、照顾他、约束他,使他能够远离一切恶法,亲近一切善法。到他长大成人,有能力辨别,他就能独立。学道也不例外,凡夫初学,凡俗的习气很重,所以佛才说了许许多多的戒条,教你严持戒律。严持戒律是不是执著?念佛法门,初学的同学,佛在经典上也说,「执持名号」,那个执持名号是不是执著?是!为什么佛法要破执著,现在要你执著?是因为你破不了执著,你没有办法不执著,佛就以善巧方便,教你执著什么?择善执著。你不要去执著恶,你要执著善。念佛是善中之善,无量无边法门没有比这个更善的!儒家讲「止於至善」,止於至善那就是执持名号。阿弥陀佛或者是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你要把这个抓紧,一天到晚一分一秒都不放松,你是真正坚固执著,有成就,决定往生!
  往生品位高下,看你在执著里面,执著里头那个境界也是千变万化,坚固执著的时候,往往他就得定。他从执著里头,这是一个很不平常的方法,从这里面得念佛三昧,得定。定的境界再向上提升,他就开智慧,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执持名号的人,如果他的缘很殊胜,善根深厚,你想想他能不能往生实报庄严土?可能的!不是不可能。方法,你看起来好像是很笨拙的方法,「唉呀!那么简单,那么容易!」你不知道那种看起来好像是笨拙,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要不是一个绝妙的方法,如何能得到一切诸佛的赞赏?修学净土的总纲领在《十六观经》里头,十六种修行的方法,持名摆在最后。诸位要晓得,最后是最高明的。许多同学读过《楞严》晓得,《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最后一位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最后的是最殊胜的。十六观里头,持名念佛是摆在第十六。所以世尊为大众介绍这个法门,《弥陀经》上的,《弥陀经》上教我们执持名号。十六观为什么不讲别的?单单讲持名?这是佛对得起众生,不错,是有十六种方法,十六种方法里头最殊胜的是持名,最殊胜的、最简单的、最容易的、成就最高的,这谁知道?
  世间人往往觉得这个太容易,大概没有什么了不起,要找难修的,「别人都没有办法修,我来修!」自己最后还是修不成。别人成就了,自己落后了。多!这样的人,世世代代不晓得有多少!你要问什么原因?我们用佛的说法来解答,善根福德不足!这才是真正的原因。他如果善根福德深厚,那就不会了。这里面还有一句,「因缘」,你看看《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缘也非常重要。有许多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因缘不善,反而障碍他的善根福德。这个事情是真有,譬如我们今天讲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的善根福德深不深厚?很深厚。为什么对於念佛法门怀疑,不肯修学?他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好像学这种简单容易的法门,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人家也瞧不起我」,这就是「因缘」把他的善根福德障碍了。
  有一种人他没有福报,没有机会受教育,甚至於不认识字,他在这个社会上没人瞧得起他,没有人重视他,自卑心理很重。接触到佛法,听说老实念佛就能成就,死心塌地,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