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迷开悟,这个很难得,这也是庄严。像中国在隋唐时代,佛法最盛的时期,你看看当年大小乘十个宗派,十个宗派的祖师大德几乎是同时出现在世间,那就是清凉所讲的「示现融摄」的庄严,在中国佛教史里面称之为黄金时代。世间法里面,像先秦诸子,真是百家争鸣,贤人、学者几乎也同时在那个时代出现。这个在文化史上来讲,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过去没有过,往后这两千年当中也没有出现过。在印度,释迦牟尼佛出现的那个时代,印度的宗教非常发达,宗教里面这些圣哲,几乎也是在那个时代都出现了。这在佛法里面讲,「时节因缘」,呈现出无比的庄严!
总而言之,总总庄严不外乎三类,一类是物质,处所的庄严;一类是人,修行、证果,就是世间道德之人多,这是世间的庄严;第三种是法门,法门流布。但是这三种,在佛法里面庄严的标准,不能离开清净,清净才是真正庄严,清净平等。如果没有清净、没有平等,那是浊世,那个庄严不是佛菩萨的庄严,那个庄严是世法的庄严。世法是不清净的、是染污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辨别清楚。现在我们可以读经文,经文里面第一句,这一共有十句。
【所谓或以一切庄严具中出上妙云庄严。】
这一句就是讲的物质庄严,佛经里面称之为众宝庄严。『或以』,这是不定的词句,诸佛菩萨刹土无量无边,有些刹土里面有这种庄严。『一切庄严具中』,说到「庄严具」,我们就晓得是物质,哪些庄严具?佛门里面最常说的,幢幡、宝盖,这是庄严具,包括宫殿、楼阁,这都是庄严具。这些庄严具里面,出现『上妙云庄严』,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幢幡、宝盖放光,光跟云形象差不多,光中它变化。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念到:光中化佛、光中化菩萨,这是属於「上妙云庄严」。云是形容词,是表法,表法这些境界非有非无,我们一定要懂。非无,我们可以受用;非有,不能执著。这是佛菩萨的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当然更没有妄想,可以欣赏。就像我们有一些文人雅士,欣赏山光水色大自然之美,现在我们讲旅游、观光。大自然的美,你可以欣赏,怡情悦性。你能不能占有?不能占有。
特别是我们欣赏的晚霞,或者是早晨你看到太阳,旭日上升,光彩之美你可以欣赏,你能不能得到?不能得到。不能得到,现在人还非想得到不可,用什么方法?用录相。录回来之后,可以常常放出来欣赏。所以录相,这不是佛菩萨,佛菩萨不录相,佛菩萨只是现前的欣赏,不著相!这是对的。我们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凡夫是著相,错就错在这里。著相,生烦恼;不著相,生智慧,那个果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从欣赏大自然之美,夜晚欣赏太空、星星、月亮之美,你从这里去体会,星光月色可以欣赏,不可以得,然后从这个地方得到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你就懂得:我可以受用,我不可以占有,甚至於我不可以控制,你就得自在,你就得解脱。法身、般若、解脱,你为什么得不到?是因为你常常有控制的念头,你常常有占有的念头,你就没有办法得自在,法身、般若你就没有分。如果什么时候你真正觉悟:我可以受用,我可以欣赏,我决定没有控制、占有的念头,那你跟佛菩萨没有两样!这是我们要觉悟的、要学习的。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三卷) 2002/6/10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33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五段「刹庄严」,长行第二句:
【或以说一切菩萨功德庄严。】
前面跟诸位说过,种种庄严说之不尽,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用现代的话来说,一种是物质,物质制造的艺术品;第二种是人,真正有德行、有修行的人;第三种是法,有非常殊胜的法门,所以种种庄严总不外乎这三大类。第二句所说的『一切菩萨功德』,这一句里面菩萨是人,功德是法,第一句里面那是讲的物质庄严。世间菩萨多、善人多,这个社会当然是安和乐利,我们现在人讲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国土丰盛。佛在经论里头常常教导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真理,真实的道理,众生疏忽了。特别是近代的众生,由於科学技术的发明,人可以任意改变自然的规律、改变自然的秩序,於是人的骄慢心生起来了,以为人能够胜天;胜天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战胜大自然,人能战胜大自然。是没错,这个战胜是局部的,可是这个胜利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人,实在讲缺少智慧,没有把后果考虑进去,疏忽了,后果是灾难。从这个地方才真正体会到,战胜自然是得不偿失。
古时候你要说是没有聪明的人,我不相信!科学技术在中国历史上,上古时代就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王莽的时代就有人学习飞行,像现在所说的滑翔机;三国时代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机械化的运输。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萌芽的时候就中断、就夭折,没有再向前发展,什么原因?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中国这些人都是读圣贤书的,所以思考周详,一切作为都会想到后果。中国人有道德的情操、有历史的承担,所以他要对历史负责任,要对后世人负责任。如果这种发明带来我们的利益是有的,不能说没有,今天科技带给我们很多方便,但是要想一想: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那些聪明人算得很清楚,算到最后,得不偿失,所以不再继续发展了。甚至於把已经有的成绩也抛弃了,向伦理发展、向道德发展、向文艺上发展,保护社会的安定、和平,绝对不破坏人民的幸福、社会的繁荣,他有历史的使命。这是中国教育跟外国不相同,中国的教育是圣贤的教育。
汉朝以后,佛教是东汉永明十年正式为朝廷派特使迎请到中国,所以以后中国这个地区儒释道三家在教化。三教圣人,用我们的术语来说都是菩萨,孔子、孟子是菩萨,老子、庄子也是菩萨。菩萨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的人,有高度的智慧、觉而不迷,这种人就称之为菩萨。我们看老庄、看孔孟,无论在顺逆境缘之中,他都是觉而不迷,他都能够自在随缘,跟佛经里面所说的诸大菩萨没有两样,而且真的积功累德,庄严国土。功,是他修行的功夫。这个修功,功的结果是德,德自己受用,同时也能够教化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受用,道德!道是顺乎自然,顺乎天理的总纲领、总原则、总的秩序,这个秩序不能改变;改变,灾难就现前。像一个人走路,一定头在上面脚在下面,你一定要违背自然,把脚放上面头在底下,那你不是自己造孽、自己受罪吗?
圣贤人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随顺自然、随顺性德,违背了自然的法则,灾难就现前。今天「人定胜天」是违背自然法则、破坏自然的秩序,这天下才大乱!这个结果用佛法的话来说,是报应!你怎么能够免除?菩萨修学有功,自己修行有功夫,教化众生也有功劳,自行化他的功,功的结果就是德。中国儒家常讲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一个说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给诸位说,八德就是自然的原则、自然的纲领,不能违背。在佛法里面四摄、六度,《华严经》上讲的十波罗蜜,这是菩萨的功德,也是随顺自然的法则,随顺性德。这里面有真实的受用,有大乐,所以称它为庄严。第三句:
【或以说一切众生业报庄严。】
在六道里面,每一道的众生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业报,业里面有善、有恶,善业所感得的生活环境是天堂;恶业所感得的生活环境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学佛的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细心去观察,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观察入微」,这句话我们听得很多,我们自己也会说,可是意思很难懂。入微,微怎么讲法?《华严经》上讲的微,我们凡夫见不到,不但见不到,你也想不到,无法体会。经上讲微尘里面有世界,这谁相信?佛经上说的微尘,微尘是肉眼看不见的物质,是不是今天所说的原子、电子、粒子?应该是相接近,是不是,我们不能够断定,总而言之,它是非常微小的物质。这个物质里头有大千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刹海,佛在《华严经》上说的,那才是真正观察入微。
我们晓得,谁有这个能力?在《华严经》上应当是法身菩萨,他有这个能力,圆教初住以上。我们一般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初住菩萨他有条件参与华严法会,做这一个法会里面当机的学生。当机的学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正式的学生,不是旁听生,有能力修学这个课程,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真正是大白。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那只能做旁听生,有的时候旁听生的资格都不够,六道凡夫有什么条件来参加这个法会?菩萨很慈悲,给我们讲这个法会里面的听众有十种,其中有一种叫大心凡夫,这是讲六道里面的凡夫。六道包括三途,这里面果然有大心量的,我们中国谚语常讲「量大福大」。量大福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到有资格参加华严法会,那是真大!所以大心凡夫有条件参与这个法会,那个大心就是积功累德。心量不大,哪来的功德?心量不大的人可以积一点小福德,功德那谈不到。在大乘佛法里面,这些基本的名词术语的含义,我们总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众生业报』,首先我们要了解,业怎么讲法,什么叫业?业常常连著事一起来说,事业。正在造作的时候就叫做事,事的结果就叫做业。譬如我们在学校念书,念书的时候这是事,念了几年,这课程念完,毕业了,这个事的结果就叫做业。业会感召报,会感召果报,我们常讲因缘果报。因缘是事,果报是业力变现出来的。业结在哪里?佛给我们讲,结在阿赖耶识里头,阿赖耶识很难懂,阿赖耶识好比是一个仓库,好比是一个档案室,所造一切业都储存在这里面。佛给我们讲,业没有形相,业不是物质,什么东西去造?不外乎身、口、意,所以我们统称为三业。你身体的动作,身体所造作的,身造的业;口里面的言语,言语是口造的业;心里头的念头,你的思想、你的见解,这叫意业。造作多,无量无边,总不外乎这三大类,身、语、意这三大类。
这三大类,业习有善、有恶,在六道凡夫大概总是恶多善少。《百法明门论》里面告诉我们,与八识相应的心所,善的只有十一种,恶的有二十六种,这是相应心所里面恶多善少;又何况恶心所力量强,善心所力量弱,所以我们一般人学好不容易,学坏很容易,根本的原因在此地。怎么样挽救?那要靠教育。所以中国圣人常说,圣人这些话都编成了《三字经》,教童蒙。《三字经》一开头:「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非常重要,肯定一切人都是善人,善人所做的事当然都是好事。可是后面就给我们说明,本善为什么丧失掉?「性相近,习相远」。性就是本善,每一个人的本善都是一样的,所以相近;习,慢慢的就远离,跟本善就远离了。习是什么?习惯。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