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占湮危颐羌坏健S幸惶炷阌心芰Π芽占湮瓮黄屏耍憔图搅耍徊坏隳芄患皆虑蚶锩娴挠星橹谏衾锩娴挠星橹谏阋材芗健�
太阳,我们晓得是火球,温度极高。对!有一类众生他习惯在那么高的温度,没有那么高的温度他就冻死了。这个世间有情众生很多,依住环境不一样。就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生在南北极的人,习惯於那个地方的气候,你要把他送到赤道这边来,他受不了,他没有办法生活,习惯在冰天雪地。生在赤道里面的这些众生,每天在大太阳底下,要把他送到南北极,他会冻死。
在地球上我们已经看到这个现象,何况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诸佛刹土,这里头一切有情众生,前面讲了,他的乐欲不相同,境随心转,他的居住环境也不一样。我们中国一般人讲水土不服,就是这个意思。他不是在那个地方生长的,对那个地方的生活环境有一些不适应,甚至於完全不适应。从这些地方你去体会,你的疑问就可以消除了。
所有一切诸佛国,『如来神力之所加』。但是你这里要记住,这个文字上很清楚,「之所加」,加是加持,之所加,可见得它不是因,它是缘,如来威神加持。这个世间众生普遍造恶业,这个世界还能存在,还没有完全毁灭,如来神力之所加。这个里面的道理,我们在过去讲席当中说过很多很多次。众生造业,恶的念头,恶的思想,极具破坏力。他破坏了什么?破坏了伦理,破坏了道德,破坏了自然法则,大自然的原则。这个对於自然环境,现在加上生态是极大的伤害。
佛菩萨教我们,古大德劝导我们,我们以纯净纯善的这个心、这样的思想,缓和他的恶念,以善念缓和他的恶念。他的恶念像大风大浪,善心善念像平静的海水一样平静的,他那个是大风大浪,我们跟他一缓和,虽然不能把这个风浪消除,他的这个风浪减弱了,这个道理我们懂。不要以为这个地球上行善的人少、有善念的人少,这个善心善念如果要纯要真,那个产生的力量不可思议。何况这个力量又能感应诸佛菩萨的神力,跟这个力量结合起来,缓和一切造恶众生的恶念的思想波。这是为什么修行人、念佛人在这个地方,自己积功累德,能够利益整个世界的众生,道理在此地。思想波的快速是所有一切光波、电磁波都不能比的,无论你是恶念是善念,念才动遍满十方虚空界,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说确确实实蒙如来神力之所加,如来弟子们善心善愿善行的力量之所加。
『处处现前皆可见』,这里头的因缘果报,确实是处处现前皆可见。什么人能见?入这个境界的人就能见,不入境界的人见不到。当然要契入境界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要把我们不能入境界的那些因素、那些障碍找出来,要把它消除。这种因素、障碍佛讲得很清楚,因素是迷,障碍是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放下,放下得干干净净,我们的障碍没有了,处处现前皆可见,你也见到了。
由此可知,在今天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如何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然后尽心尽力全心全力去做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的好事,我们就能入佛境界,就能恢复正常。如果不能这样做,那我们永远堕落在六道三途,永远过不正常的生活。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多想想。你果然想通了,我相信你立刻就回头了。再看下面经文第二首:
【或有种种诸国土,无非离垢宝所成,清净摩尼最殊妙,炽然普现光明海。】
向下有二十一首偈颂,别颂前面是长行文,长行文只有十句,后面的偈颂有二十一首。二十一首分九段,每一段对前面的一句。这一首是第一段,他颂「依庄严住」,前面我们念过了,依庄严住。清凉大师注解里头简单明了,「举能显所,庄严之具,皆宝成故」。
偈颂里面很清楚,『或有种种诸国土』,或者,并不是都是这样的。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别?前面跟诸位说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爱好不相同,欲望不相同,所以国土的依报的差别无量无边。这个是喜欢珍宝,我们在世间都能看得到。有些人对这些珠宝特别爱好,收集珍藏,他有这个爱好,他将来感得的果报,就有这样殊胜庄严。这里头真的因,我们必须要晓得。
如果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自己贪瞋痴不断而且在增长,那他的果报就不是这样的。这个地方是菩萨、诸佛如来,菩萨何以还需要这么多的珍宝?菩萨烦恼习气断尽了,他要这些东西做什么?我们能想像得到,他要这个东西是作为接引众生的工具,这行,这完全正确;决定不是自己享受。众生喜欢这些,佛菩萨有大福德,他就示现,你看了欢喜,你自然就进门来了。这是大乘法里常讲的,「先以利欲钩」,用利用欲来勾引你,「后令入佛智」。由此可知,菩萨种种珍宝庄严是为了接引众生的。
但是你要知道,接引一类众生,还有一类众生不喜欢这些东西,富丽堂皇的宫殿建设,他对这种一点兴趣都没有,他看了俗气,俗不可耐,他喜欢清净幽雅。你看看确实就在我们这个人世间,你就能够区别出来,个人爱好真的不一样。我出家受戒的时候,戒和尚道源法师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是他们家乡的事情,真人真事。有一个老乞丐每天在外面讨饭的,他的儿子做生意发达了,发大财了,父亲在外面讨饭要饭,人家骂他不孝。他自己也觉得很难为情,派了很多人到处去找,找了一两个月把他的父亲找回来了,叫他不要讨饭了,给他很好的生活环境,有人照顾他、侍候他。他住了一个月之后,偷偷的又跑掉,又去讨饭去了。有人问他,你那么舒服的生活你不过,你为什么讨饭?他说,我这个自在,我这个快乐!那个天天有人照顾,好像天天有人看管他,他说我一点都不自在。
所以个人的境界不相同,他这个讨饭一天到晚游山玩水,走到哪里随便都可以住下。真的像出家人讲的,出家人的乞食,「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那个乞丐到这个境界,他是一桩乐事。他看到你们富贵人家是俗不可耐,他瞧不起他儿子那种生活。所以这个乞丐他的境界确确实实是跟佛家所讲的一样,他入这个境界,快乐无比!那么他依住环境当然不相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偈颂,第一首意思没有讲完。我们先把文念一遍:
【或有种种诸国土,无非离垢宝所成,清净摩尼最殊妙,炽然普现光明海。】
偈文虽然没有细说,大意都说出来了。我们知道这种依住是怎么回事情。依住很复杂,无量的差别,佛说法把它归纳为十大类,把这个摆在第一有他的道理。世俗人大多数贪爱金银财宝,羡慕荣华富贵,把它摆在第一。所以说「种种诸国土」,我们在世间看到的,大家都清楚,许多宗教里面讲的天国、天园,甚至於佛法里面讲的欲界天、色界天,诸佛的净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我们看古人画的那些变相图,也画的是宫殿楼阁,岂不就是此地所说的。由此可知,世间这种荣华富贵是六道众生心心所羡慕的。佛菩萨要度六道众生,当然随其欲好,他的欲望、他的爱好,随众生!《楞严经》里面讲的「随心应量」,变现出这个境界接引大众,这是个手段。
所以『清净摩尼最殊妙』,实在讲人间这些七宝比不上佛菩萨变现的。『炽然普现光明海』,加上个光明海,我们就晓得这是诸佛的净土,是佛境界。由此也能体会到这个习气之深,就是到一真法界还没有办法断尽。在华藏世界里面,我们看到三贤菩萨就是没断尽,断尽之后就登地了。而地上菩萨到八地才真正断尽。由此可知,九法界里面断习气,是断粗重的,极其微细的习气很难很难。我们再看下面经文,第三首。第三首讲了两桩事情:
【或有清净光明刹,依止虚空界而住。】
这两句是一段。一共分九段,这两句就是一段。这两句是颂「依空」而住的。有『清净光明的刹土』,它『依止虚空界而住』。在前面我特别举四空天做例子,这是依空。四空天没有色身,也没有物质的宫殿,我们一般称为灵界。实际上他有没有形相?还是有!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了,无色界天人无色是无粗色,他还有微细的色相,我们佛法里面称之为无表色。
哪些色相?譬如,我们一般人睡觉都会做梦,我要问问梦中有没有色相?有,梦中的色相别人看不到。两个人在一个床上睡觉,他在那里做梦,你有没有看到?没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我们六根接触不到,我们称它作空。由此可知,实际上空里面还是有有。佛经上常讲「空有不二」,《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很有味道,那是讲宇宙人生真相。由此可知,四空天是没有粗色,它有微细的色;粗色能坏,微细的色不坏。梦中境界一样,定中境界亦复如是,定中有境界。这些人欢喜依空中而住。
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观无量寿经》上读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些大众,有欢喜依地而住的,有喜欢依空而住的,他也有居住的房舍、宫殿,他不是建筑在地面上,他是在空中,依空而住。现在在我们人间有没有依空而住的?有,我们称飞机,飞机飞在空中,依空而住。他飞一个小时就是依空住一个小时,飞十个小时依空而住十个小时。现在的太空船、人造卫星,卫星里头有载人的,它在空中环绕地球,在里面生活几个月,生活一两年,依空而住。这个我们更容易懂了,有欢喜过这种生活的。下面这两句是颂「依宝光明住」的:
【或在摩尼宝海中,复有安住光明藏。】
这是「依宝光明」,偈子里面比前面长行讲得清楚,讲得明白;长行只是讲宝光明,偈子里面把宝跟光明分开了。可以说作两桩事情,也可以合并为一桩事情。
『摩尼宝海中』,民间传说大海里面有龙王的宫殿,叫水晶宫,那就是依住大海,海里面有宝藏。现在我们人间也有对这个有兴趣的,喜欢潜水的,潜入到深海时间虽然不长,他潜入海底里面十分钟,他那十分钟是依大海而住,潜入半个小时,半个小时依大海而住。如果带的有氧气这些工具,他潜入得更深,潜入的时间更久。
我们想科学技术发达,现在也有,我听说许多大国在海底建军事基地,那就跟经上讲的差不多了,可惜他的目的还是在战争而不是和平。希望将来人类能够把竞争、斗争、战争这个念头消除,趋向於安定和平。海底可以建立城市作为观光旅游,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我们人间也能够做得到。
『复有安住光明藏』,光明藏里面没有黑暗。前面说过了,不是宝放光明,而是宝反射的光彩。光明从哪里来的?光明真正的因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这是真因。所以真正的因在佛法里面讲是根本智,缘是后得智,因缘和合,那个光明是属於果报,果德就现前。凡是爱好光明,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人爱好智慧,他所依住的与他的爱好一定相应。下面第四首是颂第四句,依佛光的。
【如来处此众会海,演说法轮皆巧妙,诸佛境界广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