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光作宝色」,不是宝发光。宝石的光是反射的光,在灯光、在太阳光下,它的里面的角度不相同,反射的光颜色不一样,非常之美。在实际生活当中,从后面偈颂的意思对起来看,就是我们讲的张灯结彩。有人欢喜这个行业,经营这个行业,大的是社会团体的喜庆日子,小的是个人、家庭,公司行号、社团喜庆的日子,都欢喜做庆祝、祝贺,凡是这一类的行业都属於这一条。所以在依住里面是离不开一切众生不同的爱好,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事业,在这里面我们看得很清楚。第六句:
【或依一切佛音声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奉圣教故」,注得虽然不多,意思很清楚。这一句是专门指学佛的四众同修,遇到佛法之后,我们一般人讲与佛有缘,欢喜佛法,爱好佛法,依教修行。佛在经典上常常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是属於这一条。
我这一生与这一条相应,没有遇到佛法之前,一无所知,对佛法有很严重的误会,认为佛教是迷信,从来没有一个念头,想去看看它,了解它,这个念头生不起来。一直到遇到方老师,方东美先生,我跟他学哲学,他把佛经哲学作为一个单元来教我,我才认识了佛法,才知道经典是一门大学问,不迷信,这才生起去接触、去探讨、去了解它。这一接触之后,才发现方先生讲的话是正确的,没有欺骗人,确确实实是全世界哲学里面的最高峰。这一门大学问确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法称之为「正受」。古人所说的世味,世间的滋味哪有法味浓,这一句话我才听得懂,我才能体会得到他讲这一句话的意义。
所以佛法实在讲,除非你不接触,你接触之后你肯定对它生起无比的爱好,你才真正后悔了解它太迟了。这是我自己学佛的经验,我二十六岁才接触到。为什么不在十六岁接触?二十六岁才接触,晚了十年。诸位同学,你们有人在家学佛,有人出家学佛,无论你们是在家出家,说老实话,我在初接触佛法的时候,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超过你们。什么原因?我对佛法有正确的认知,有真正的爱好,所以学习非常认真努力,这一点你们大家比不上我。在缘分上来说,你们比我殊胜;在学习上来说,你们不如我。我那个时候学佛没有经典,要到寺庙里借经书自己来抄。你们今天太方便了,一切经应有尽有,垂手可得,你不肯读,不肯用功,这就没有法子了。
你要问为什么?你的认识不够,对佛法认识不够,对经典了解不够,烦恼习气太重,自我意识太高,缺乏虚心学习,缺乏真诚恭敬向人求教这个心态。所以缘虽然殊胜,你们的进展非常缓慢,甚至於还倒退。这些情况自己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了解。但是不管你学佛是什么动机,是什么因缘,既然出了家,既然入了佛门,动机我们可以不问,只问现前要怎样努力修学,要怎样达到我们修学的目标,这一点很重要。
凡夫初学也得要有一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也要懂得原理原则,守住原理原则来制定课程标准。早年我初出家的时候,四十多年前,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慈光图书馆办大专佛学讲座,一年办四届。寒假、暑假这两届是专门为台中外地同学办的,便利他们来修学。那时候办讲座期限大概是两个星期,我记得最长的一次是四个星期,四个星期好像只办了一届,以后都是两个星期。他开了六门课,六门课不是随随便便开的,为这个功课开哪些功课,李老师想了三个月。我对於他老人家这样认真负责,这样细心,我非常感动,不是草草率率的,遵守原则。
最后课程讨论,老师特别找我,那时候我已经出家了,找我到台中跟我商量做最后决定。这六门功课有两门是介绍佛法的,就是我们今天讲认识佛教。佛教到底是什么?要有正确的认识。他编了一个讲义,「佛学概要」,他是用表解编的大纲,一共有十四个课题,我们称它作《慈光讲座十四讲》。每一讲的时间是一个小时,这是用十四个小时把佛法介绍出来,让你认识佛教。他老人家编的。
另外从经典里面找出一部小部经,这个小部经也可以说是佛学概论,介绍佛教的,不简单!他选的是《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经不长,很短,只有八条,前面两条讲小乘法,后面的六条是讲菩萨六波罗蜜,是大乘的,大小乘统统介绍到,经典里面的。因为讲座的时间不长,总共只有两个星期,这是介绍佛教、认识佛教的。
佛教典籍多,法门多,宗派多,怎么样在最短的时间给大家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所以老师把整个佛法归纳为两门:解门、行门,从这个来选课程。解门里面也非常非常丰富,再归纳,解门里头不外两大类:一类是法性,一类是法相。在法性方面就选了《心经》,《般若心经》,他老人家自己编了一个讲义,简单明了。法相属於法相唯识宗,也找不到理想的课本,他编了一个「唯识简介」,然后再采取《百法明门》,把《百法明门》也编成一个表解。课程是要有标准的,不是乱编的,佛教在解门不外乎性、相两宗代表了。另外行门,行门有普通的,有特别的。普通的就选择《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是最后的一卷;特别的就选择了《佛说阿弥陀经》。
六门功课,想了三个月,最后这样定下来。课程定了之后,再依照这个课程去请老师,哪一个人对这门功课有专长有研究,请他来担任这一个课程。不是像一般人办佛学讲座,随便邀几个人来,你喜欢讲什么就开什么课,不是的。李老师做事情负责任,精心在策划。最长一次是四个星期,也是这六门课,每一门课时间多一点,讲得详细一点;时间少,还是这六样东西,少讲一点。不容易!
我们佛学院,我们这个学院是净宗学院,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净宗有学有修的法师。在家居士也称法师,为什么?你们将来要肩负起弘扬净宗的使命。我们也要解行并重,戒定慧三门等学不能够偏废。我们也考虑了很久,不只三个月,确定这几门课程,确定修学的期间。修学期间我想的是九年,一直都没有办法做最后决定。
这次在日本访问没有白去,访问比睿山的时候,在那个道场看到日本各个宗派创始人,所谓是第一代的祖师,都是在这个山上修行,他们修行的期间是十六年。於是我们学院九年的学程我才坚定了,不能改变。儒家在《学记》里面说到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我们不采取十六年,十六年太长了,十六年不下山,恐怕找不到学生,九年我想还可以。九年的耐心没有,你还会有什么成就?真用功,锲而不舍,自己一定要发愿九年不下山。
这个道场护法的人很多,我也是在护法这一边,全心全力照顾你们,务必让在此地修学的同学们身心安稳。四事供养不需要你们操心,安心在这一边修学,成就你自己的德行道业。学成之后,你愿意留下来,来经营这个道场,我们很欢迎;不愿意留下来,希望你去弘化一方。哪一方跟你有缘,你在那边建道场教化一方,将净宗向全世界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依一切佛音声住』。下一句:
【或依如幻业生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求神护故」,就是我们世俗人常常说的求神保佑,这只举一个例子,『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他代表所有一切求神明保佑的这一类的众生。这我们看得很多,在台湾民间最普遍的是妈祖,信仰妈祖,求妈祖保佑的那些众生,人数的数量决不在学佛之下。我的客观看法,台湾信仰妈祖的人数超过信佛的。
民间信奉这些神道教的人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冷静去观察,神道庙的香火那么盛,拜拜的人那么多,你就知道了。这些神道是这一类众生精神生活的支柱,他心里头有忧虑、有疑惑、有困难,他都去求神问卜。神明到底灵不灵?这里头有个原理原则,诚则灵。你看《了凡四训》里面,云谷禅师给了凡的一番开示,不是讲到画符吗?画符不是佛教里面的,画符是神道教。
符籙家有秘诀,那个秘诀就是真诚。他这一道符从笔一点下去,一直到一道符画完,他的心清净,一个念头都没有,这个符就灵。如果有一个妄念,这个符就不灵。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符灵不灵秘诀在此地,念咒,咒灵不灵秘诀亦复如是。你念咒,咒灵不灵?一般人念大悲咒,特别是念大悲水,这一杯水,你拿在手上,或者是放在佛案前面,你用大悲咒来加持,这个水就变成大悲水了,可以治病,很灵。
怎样用大悲咒加持?你念大悲咒的时候,没有一个杂念,这个大悲水就灵了。如果你念大悲咒的时候,里头还夹杂著妄想杂念,这就不灵了。所以它的效果超过符籙,为什么?功夫比符籙要深。画一道符的时间很短,平常你练得很熟,这一道符画下来一分钟就够了。一分钟当中,没有杂念,容易做到。你念大悲咒,通常念三遍念七遍,这个时间很长,这么长的时间里头不起一个妄念,不容易!楞严咒就更长了,两千多个字,咒愈长愈是不容易,有一个妄念夹杂就完全破掉了。
所以古人常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大有道理在。佛号就四个字,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里头不夹杂一个妄念是容易多了。为什么?时间短!就是念十声,十声阿弥陀佛只一分钟,这一分钟当中不夹杂一个杂念,这十句佛号就非常管用。你在念佛堂念一个半钟点、念两个小时,不一定能够抵得过这个十念。为什么?你两个小时念佛夹杂许多妄念在里头,人家就是这十句佛号,他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念佛的原理原则相应。菩萨讲念佛怎么个念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净念相继,句句是净念,都是都摄六根;句句是净念,十句相继,符合念佛的原理原则。它管用!
我早年在吉隆坡传授大众这个十念法,我这个十念法跟慈云灌顶法师的十念法不一样。灌顶法师他是一口气叫一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口气,一口气里头不拘多少,成为一念,念十口气。我这个不是的,我比他还简单,我就是十句佛号,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这十句里头没有一个妄想,没有一个杂念,一天至少念九次。
这个九次就是早晨起来洗脸漱口之后,家里有佛堂,你就在佛菩萨面前念;没有佛堂,面朝西方合掌,恭恭敬敬的念十句佛号,只要一分钟。三餐饭吃饭的时候合掌念十句,决定不夹杂一个妄念。早晨你工作,上班一次,下班一次,下午上班一次,下班一次,晚上睡觉之前一次,一天九次,养成习惯,一次只要一分钟。所以再忙的人都不妨碍,你用这个方法准有效。我这个方法提倡之后,有不少人打电话给我说很有效,他们念了三个月,念了半年,觉得很有收获。所以功夫就怕夹杂,只要有一点点夹杂,你的功夫全部被破坏了,很可惜!祖师大德传授我们的方法是经验之谈。
我这个一天九次,这个修法时间很短,从哪里学来的?我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