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的脚踏著两个肩膀上往上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老师欢喜,这是老师求之不得的事情。
时代永远在进步,教化众生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这就对了。不能落在时代的后面,那就错了。今天这个世界最缺乏的是什么?道德、伦理。我们今天需要讲的是个人的伦理道德、家庭的伦理道德、社团的伦理道德、社会的伦理道德、国家的伦理道德、整个世界的伦理道德,在佛法这是扩大到全宇宙的伦理道德,科目名称是一个,内容有浅深广狭不同。
《华严经》所讲的是宇宙的伦理道德,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的是宇宙的和平,宇宙的和平是从我本身做起,宇宙的伦理道德也从我本身做起。所以我自己做不好,不要认为这个无所谓,这是我自己的事情。那你完全想错了,你个人最后影响到宇宙,影响到虚空法界。你一念善是好的影响,一念不善是恶的影响,人生在世哪有那么简单!如果有那么样简单,哪来的十法界?怎么可能会有三途六道?所以一定要知道,佛经上说得好,无量因缘,那就是不简单。
我们遇到困难了,遇到挫折了,遇到灾难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去冷静思惟观察它的原因,什么样的缘?什么样的因?你能够观察清楚了,你就会很自在,逆来顺受。对於自己伦理道德不但没有丝毫障碍,反而会把自己提升。
儒家讲伦理道德,佛法讲戒定慧三学,说法不一样,内容是一样的。伦理在戒学里头,道德在定慧里头。世出世间的圣人教化众生说的名词术语不相同,内容是一样的,无二无别。所以,我们要平等的尊敬,我们是佛弟子,我们对佛是怎样恭敬,我们对孔夫子、孟夫子恭敬的心、恭敬的礼节跟对佛没有两样。耶稣基督、穆罕默德在欧洲那边教化众生,他们教化的方式、术语不相同,你再仔细观察伦理道德的内容是一致的。我们对耶稣、对穆罕默德的尊敬心、尊敬的礼仪也跟对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教导社会把这些分别执著放下,社会才有祥和,世界才有和平。
社会的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总在觉悟。无论是什么人,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你只要觉悟了,你的思想观念言语行为就跟大圣大贤接近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最怕的是迷惑颠倒,怕的是这个。但是迷惑颠倒的人多,觉悟的人少,觉悟的人一定要帮助没有觉悟的人,全心全力帮助他。因为他不觉,你帮助他,他未必能接受。你以善心对待他,他怀疑你的居心不良,所以觉悟的人要受很多的冤枉,要受很多的委曲。不能说你这个态度对我,算了,我就不帮助你了。那你就错了,一定要帮助他回头,这是觉悟人的义务,诸佛菩萨如是示现。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骂他的人很多,还有想陷害他的人也不少,他没有放在心上。祖师大德的示现,哪有一生一帆风顺的,一个也找不到。你看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得法之后还在猎人队里头避难躲藏了十五年,不是个短时间。到社会大众大家把他忘记了,嫉妒障碍逐渐淡化了,他才出头。诸位想想看,如果他早十五年就得到大众的尊重,他来教化众生,对於整个社会一切大众幸福美满带来多大的利益。因为嫉妒障碍对他曲解,使他的教化推迟了十五年。能大师并没有灰心,并没有打退堂鼓,很有耐心等十五年,缘成熟了之后,「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所以没有耐心,怎么能成就?
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环境跟六祖能大师相仿佛,我们处境比他更苦,我们的障碍比他更多。自己要有定慧,要有耐心,要认真努力。哪个地方有缘,全心全力去做,没有一丝毫的私心,没有一点个人的欲望,我们才能得清净心,才能让自己的定慧增长。无论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守法,守法就是持戒,违法的事情决定不能做,成就自己的德行,等待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不成就,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定慧,我们时间决不空过。时节因缘成熟,不辞辛劳,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所以因缘成熟他们乐意接受,欢喜接受,缘成熟了。还有障难,还有排斥,还有反对的音声,缘没有成熟。这时候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戒定慧三学,提升自己伦理道德的修养,这个重要。决定不能够浪费光阴,古人说得好,「退则独善其身」,缘不具足,退一步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回过头来修养自己的道德,修养自己的戒定慧三学。「进则兼善天下」,障碍没有了,缘成熟了,要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社会大众,奉献给世界一切众生,这是佛菩萨的应化。佛菩萨到世间来就干这个事情。
我们既然发愿做佛的学生,就要向佛陀学习,佛怎么做,我们学他的做法就对了。佛是我们的榜样,佛是我们的典型,佛是我们的模范,我们向他学习要学得像才行,不能学走了样子。要想学佛,一定要记住,佛离开我们世间给后世弟子留了两句话:「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你要想学佛,你首先要记住,我一定能吃苦,我一定能守戒。吃苦是净,守戒是严。佛怎么样严净?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刹土,一切众生刹土,我们在这里要好好的去学习。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一八卷) 2002/5/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18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二段,「所依住」长行: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
这一段文说明一切众生所依靠居住的环境。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一段「通染净」。换句话说,也就是通圣凡。圣,一真法界,华藏、极乐都包括在其中。凡,则有内凡有外凡,我们平常讲的九法界。这个地方说的十种,完全都说到了。第一句把境界给我们说明了,『一一世界海』,就是每一个世界海,每一个世界海都有『世界海微尘数』,这个数量没有法子计算。
世尊在此地为我们介绍略说十种,十是表法的,不能把它当作数目字来看待,十代表圆满,代表无尽。清凉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他说解释里头这十桩事情并不难懂,然而『依住』里头有差别。实在讲这个差别相也是无量无边。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别?因为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爱好不一样,欲望也不一样,这个道理就说得很清楚了。
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所以境界就不相同了。严格的来说,不但说每一个众生,我的境界跟你的境界不一样,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今天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照理说这个境界是一样的,这个环境是我们共业所感的。共业当中有不共业,我在这个境界里面所感受的,跟你在这个境界感受的不相同,这个道理我们也能理解,都是我们在日常经验当中所见到的事实。再说到微细一点,说我们个人,不管别人,我居住在这个环境里头,一年四季感受不一样,甚至於早晚感受不一样,你才晓得「依住」之复杂。
依住不是一定的,刹那刹那随著我们的心在变现,这才是事实真相。凡夫包括九法界众生,实实在在讲,我们一般人常说粗心大意,真的是粗心大意。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这样的圆满,我们众生的心不圆,解不圆,见不圆。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总而言之,放不下烦恼习气。这到底要怎么办?实在讲没有第二个办法,多听,多薰习。
古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长时」没有限制的,可以说从初学就开始接受佛法薰修,一直到成佛,决定不能中断。
这个薰习,不但是在思想上、见解上薰习,还要落实在行为上。单单在思想见解上薰习,不能落实到行为上,没有办法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祖祖相传,我们要多想想多问问,为什么用这个方法?换个方法行不行?说老实话,换个方法不行。你千万不要误会古人不懂得科学技术,你就错了。
佛法里面传授的这些原理原则,古佛代代相传,佛境界里面那种科学技术,比我们今天这个世间所发展的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我们今天的科技跟诸佛菩萨相比,那是幼稚园。他们传的这个方法肯定有真实的价值,如果能够顺从,一定得好处。如果疏忽了,认为现在的方法超过古人,你就错了,你肯定要吃亏。我常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佛菩萨是老人,古圣先贤是老人,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非常丰富。
他们所见到的世界,「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我们能见到吗?这一句里头所说的境界其深其广,不但我们凡夫没有能力去想像,圆教三贤位的菩萨都没有办法想像,不是我们现量境界。经文跟前面第一段体例相同,有长行,有偈颂。我们先读长行,有十句。第一句:
【所谓或依一切庄严住。】
这个经文关键是『或』,「或」是不一定,或者有一类众生他『依一切庄严住』。这个字是活的,有众生依一种,有众生依多种;依多种的多,占多数,依一种的少数。大概依一种的是什么人?明心见性觉悟的人。九法界众生,我们的依住多半是多种的,我们今天讲多方面的。「依住」的大意也相当之深,我们可以冷静的思惟,不要去思惟别人,思惟自己,我这一生到这世间来是依什么,我在这个世间住了几十年?常常想想自己,我在这世间住这几十年是依什么?
第一句「或依庄严」,这就是前面清凉大师说的一个总原则,众生心里面的爱好,你的喜欢,所以众生的依住各个不相同。刚才说了,就是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兴趣不是稳定的,也常常变化的。去年喜欢的东西,今年厌倦了不喜欢了,又喜欢新奇的了,那个依住就不一样了。
第一句是「或者依一切庄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好,「依庄严住者,乐饰好故」。乐是爱好,你喜欢美好的装饰。喜欢是一桩事情,得要有福报。我们看到富贵人家,他所居住的环境,楼台亭阁,宫殿建筑,里面的(现在人讲的)装饰,美不胜收。一切众生随他自己的财力物力,总是想把自己居住的环境(现在人讲)美化。一家如此,家家如是,现在扩展到社区,扩展到城市,美化社区,美化城市,都是属於这一句。
经上讲的一切庄严,我们现在用「美化」两个字,跟这个意思很接近,美化自己居住环境。这个观念、爱好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你看有一些清高之人,他喜欢在山上住个小茅篷,茅草搭个篷他欢喜那个生活;你要给他像这种宫殿楼台亭阁,他住得一身都不舒服。所以经文上用个「或」字,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有人喜欢。
说实在话,我对於这个我就不喜欢。为什么?这样的居住环境虽然美好,付出去的代价太大了。你居住的环境是不是要整理要去照顾?居住环境大,整理照顾需要用很多的精神,很多的财力,很多的人工。我想想这不值得,有一个小小房子,舒舒适适的,不需要用很多的时间去照顾,我喜欢这样的环境。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要想建一个大的道场不是不可能,是可能的,我们没有做。许多同学你们曾经到台湾见过,我们台湾的华藏图书馆要用一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