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0三卷)  2002/5/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03
  诸位同学,请看正陈本义第一段的十句,第七句开始:
  【世界海佛出兴。】
  这一句没有讲,前面讲到「世界海清净」。这是讲诸佛如来在十法界现身教化,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界出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是「佛出差殊」,我们在经论里面读到很多,佛出现在世间,也是有无量因缘。我们必须要记得,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现什么身」,佛现的身不一样,佛用的名号也不一样,佛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也各个不相同,但是他的方向、他的目标是不变的。方向、目标总而言之是教化众生断恶修善,这是第一条;第二是教化众生破迷开悟,第三是教化众生转凡成圣,这是方向目标永远不变的,佛佛道同。至於用什么方式?用什么样的仪规?这就讲的善巧方便,无量无边。佛家常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现相都是方便。
  佛当年在我们这个世间现的身相,丈六金身,丈六这个个子很高,但是诸位晓得,古时候这个尺没有现在这么长。我从前读过弘一大师《周尺考》,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周朝时候的一尺只合我们现在中国市尺大概六寸的样子。所以一丈六用现在人的说法,一百八十多公分的样子,比一般人高一点,不是高很多。佛现的这个身总要跟大家差不多,是要好一点,也不至於好太多,好太多一般人不敢亲近,稍微好一点,这是合情合理的。佛度化众生,一切是随著众生业感,佛就有应。所以佛的身相不一定,佛的色相也不一定,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色相,都叫做金色身。取金色身是取比喻,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并不是真的是金色身。如果是金的,这个人一身是金色的皮肤,人家看这个人是怪人,谁敢去接近他?金代表什么意思?代表完美,代表不变。
  你看看这五金,金银铜铁锡,除黄金之外,其他的都容易氧化、都容易变色。通常我们使用的东西大概铜器多、银器多,铜跟银都容易变色,时间久氧化,银变成黑的,铜变成绿色的。唯有黄金不变,黄金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它永远保持它的色泽,所以称之为宝,取这个意思。佛对众生的真诚心不变,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净心、平等心不变;永远住在智慧里面,不会起烦恼,不会动感情,正觉不变;永远是慈悲的,慈悲心不变。无论是顺逆境缘,他不变。不变叫做金,所以称真金色,就是它不变。我们凡夫常常随著境界变,性情非常不稳定。不变的是真心,真心现出来的叫做真色,所以他的色相不变,不是脸上、身上都是金色的。我们造像怎么样显示佛一切都是常住不变的?用金色。所以金是表法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你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身相颜色就像黄金的,那你是望文生义,你不了解佛所说的真实义。
  过去善导大师也给我们讲了一句话,跟『出兴』有密切关系。善导大师讲,「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我还把它刻了个小图章,这两句话。刚才讲了,佛出兴在这个世间是为了三桩事情,三桩事情合起来那就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是什么?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就这一桩事情。所以,断恶修善、转迷为悟都是作佛的先决条件。佛是希望众生都成佛,都能够证得大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就为这么一桩事情。要令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成就这个大圆满,无量法门里面有一个法门能够帮得上忙的,肯定帮得上忙,「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这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出现在九法界,就这么一桩事情。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又说出许许多多的法门?这是众生缘不成熟,什么缘?念佛求生净土的缘不成熟。这个时候「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喜欢哪个法门,教你哪个法门。在这个法门里头,用意在哪里?种善根,中国古人常讲的积功累德。无量无边法门都是帮助你积功累德,到什么时候你想通、你觉悟了,能接受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佛又来了。唯有这个法门能令博地凡夫一生圆满成就,这个法门真正不可思议。佛是这样出现的,菩萨亦复如是。
  菩萨、声闻、缘觉他们出现在世间,从我们凡夫这个境界里面来说,无一不是乘愿再来。他们学佛学得很像,帮助佛教化。法身菩萨他的能力具足了,刚才说过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都现前了,这个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能现佛身而为说法,他是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就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佛身来教化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样的身相。不到这个地位,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四圣法界示现的相好都要得佛力加持。实在讲,就是等觉菩萨也得佛加持,佛慈悲到极处,我们在经文里面能看到,佛对一切众生平等加持。但是一切众生在果相上说完全不平等,这是什么原因?佛平等加持,你能接受多少?你要是不接受,不接受就加不上,想帮忙你不肯接受,帮不上。送给你礼物你不接受,你拒绝,差别在此地。
  我们想,怎样把自己的这些障碍、业障能够消除掉?消除业障最殊胜的方法,听经。佛陀在世天天讲经说法,你听经,你亲近他老人家。日久天长听多了、看多了,你看他老人家生活,你看他老人家工作,你看他老人家接引大众。在这里头学,这都是学问,这都是真实智慧、真实的德行。现在佛不在世了,不在世我们的学习就困难很多。不在世了到哪里学?依照经典来学习。对於经典要生信心,佛不在世,三宝是法宝第一;佛陀在世,佛宝第一。所以,佛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叫做《四帖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得很详细,把「依法不依人」非常具体举出许多例子给我们说明,希望我们要明了。佛陀不在世,法宝是世出世间第一宝,世间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现在人讲宝石、金刚钻、宝物,假的那不是真的。法宝是真的,法宝重於世出世间一切珍宝,这在大乘经上比喻太多太多了。
  大乘经常说,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布施的福不得了,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什么原因?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那个人,那个人不会开悟,反而被这些财货迷惑;四句偈,能令人觉悟。佛经里面这些话佛讲了无数遍,我们在许许多多经典里面都看到,相不相信?不相信。你今天布施我一部《华严经》,肯定你不如布施我十万块钱;十万块钱那是大千世界七宝的一毛,九牛一毛。世间人还是重财不重法,你才晓得经上常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他爱财货,他不爱佛法。佛法虽然讲也爱,但是决定比不上名闻利养,名闻利养一现前,佛法就放到一边,变成次要又次要,这哪能成就?
  什么时候你真正觉悟了,人家供养你百万、千万、亿万与一个人供养你一部《华严经》,你能不能「我要接受《华严经》,亿万财富我不要!」你真的觉悟了;你得亿万财富,你是六道众生,你搞轮回。你得到这部《华严经》,果然能够依教奉行,你这一生跟善财童子一样,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能够契入一真法界。你说哪个利益大?什么时候你才真正明了,你才真正觉悟?真正明了觉悟的人,肯定不造恶业了,心里面恶的念头断干净了。别人对我的误会、毁谤、陷害,有没有?有,连释迦牟尼佛成佛示现都有。我们用什么心情来对待?我们用智慧,智慧观察,它替我消业障,帮助我增福慧。所以觉悟的人遇到这个事情,知道那是大善知识,那是在教导我。我没有造这个过失,他在提醒我,不要造罪业;我确实是造了这个罪业,别人说我,说我的过失,提醒我要忏悔、要改过自新,你说那不是善知识是什么?
  善财童子所以一生圆成佛道,就是这样修成的。然后我们才晓得,许许多多人修行生生世世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只喜欢听别人赞叹,说好的,自己心里很得意,得意忘形,把自己所修的这些功德全部都漏掉了。增长傲慢,自以为是,增长罪业。如果有人说你不是,恨到极处,就是自己有过失,自己也不承认,想尽方法来掩饰,所以生生世世都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几个人像世出世间的大圣人,大圣人是大明白人、大聪明人,人家是闻过则喜,欢喜。历代帝王当中,唐太宗常常被人赞叹,什么原因?唐太宗喜欢人家说他的过失,绝对不处罚人。说错了?真的有这种情形,别人误会、不了解,当他面说「皇帝,你哪些事情不对,你哪些事情做错了。」皇帝点头笑笑。旁边他的太监跟皇帝说:「皇上,那人冤枉你,你没有这个过失。」皇帝回过头来告诉他,「没有这个过失,也要接受。」什么原因?「如果他说错,我惩罚他,以后还有什么人敢在我面前说过失?」「贞观之治」不是容易得来的,由此可知,唐太宗这个人了不起。说他的过失,纵然是说错了,欢喜接受。正是古人讲的「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只要你来说,我都感谢你。
  就我们佛法来说,历代帝王当中很多菩萨化身,这是菩萨以帝王身出现,教导做国家统治者帝王应该要有的态度。千万不可以「我没有这个过失,你冤枉我,你在那里胡思乱想,你在那里猜疑,你应该接受惩罚。」这样一来,没有一个人敢说你的过失,你的过失只有增长,你自己不知道。一直增长到毁灭,恶贯满盈,你的灾难就来了。做领导的人,应当向唐太宗学习;修道的人,如果不能接受别人规劝过失,你的道业永远不能成就。古圣先贤、佛菩萨是怎么样教我们的?我们要记住。看到别人的不善,不要人家说,我们要认真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有没有他那样的过失,我们就学到了。每一次反省就是一次的功德,积功累德是这样修成的。见到别人的善处,我要想到我有没有?我要没有,要向他学习;我要有,要好好的保持。所以会修行的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菩萨学处、都是道场,没有一处不是修道、养道、成道的场所,统统是!你的道业一生怎么会不成就?当然成就。问题是在你会不会?你不会,那就没有法子了。
  学习不能中断,才会有进步。我们今天学习没有进步,为什么没有进步?中断的时间太长了。我在这里讲经,你每天在那里听经,一天听四个小时;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你只有四个小时佛法薰习,还有二十个小时是烦恼薰习,你敌不过烦恼,你怎么会成就?所以我劝同学们,好的同学、希望这一生有成就的同学,我劝导他每天要干十六个小时,八个小时听经,八个小时念佛,二十四小时我们有三分之二接受佛法薰习;还有三分之一的八个小时,还有烦恼习气在薰习,这个样子功夫稍稍可以得力。菩萨不一样,我们一般人粗心大意,没有想到这个事情,菩萨接受佛法薰习是二十四小时具足的。换句话说,一天一昼夜当中,一分一秒的烦恼薰习都没有,所以他成菩萨,他能成法身大士。我们不如人家,他是真正做到念念觉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