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是烦恼行,一切诸佛是智慧行,就像《坛经》惠能所说,惠能就是智慧行。他见五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一切时一切处,六根对六尘境界,他生智慧。回想想我们,我们生烦恼,生烦恼搞六道轮回,这个不能不知道。生智慧,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这个在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了,后面菩萨还会宣说,我跟大家说明的只是一个原则,一个纲领。
我们为什么糟到这个样子?常生烦恼,不生智慧,原因就是自私自利,妄想分别执著始终不能放下,怎么能够生智慧?惠能大师得一个好心人的帮助,给他十两银子。他把他的母亲安顿好,自己到黄梅去参访,万缘放下了!放下才生智慧。不肯放下,一念不能放下,那一念就是障碍。我们懂这个道理。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八六卷) 2002/4/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86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牒德用圆备十问,第五句:
【诸力圆满无能摧伏不可思议。】
这一句是问如来果德上有十种,「十」也是代表圆满,不是数字,能力的圆满,是一切菩萨都比不上的,即使等觉菩萨也比不上如来果地上的能力。这桩事情佛在经上常说,本经在「出现品」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我们常常听到密宗讲大圆满;显教也不例外,你看看《地藏经》上,头一句就是大圆满光明云。由此可知,大圆满显密、宗教都说。大圆满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真如本性。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圆满的意思就是一丝毫欠缺都没有。智慧,我们常说无所不知;能力,则说无所不能,万德万能;相好,我们在前面读过,确确实实「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些话的意思都非常之深。这个地方单单讲能力,能力的圆满。
『无能摧伏』,无能摧伏的意思就是没有任何能力能够跟佛的能力相比,没有任何人能够胜过佛的能力。佛说了,一切众生跟他完全平等,无二无别。但是我们众生很苦,智慧失掉了,能力也丧失了,相好也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佛说得非常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是我们在讲席上常常提到的,妄想、分别、执著。
「妄想」又叫无明烦恼,明是性德、明是智慧。没有智慧才打妄想,有智慧的人不打妄想,没有妄想了。所以有妄想是证明智慧失掉了,所以称无明烦恼。「分别」叫尘沙烦恼,分别不尽的!「执著」叫见思烦恼,就是你的见解思想错误了。见解思想主导你的行为,你的见解思想犯了错误,你就会做错很多的事情。佛家讲是非义,标准在哪里?说我们做错了。什么样是做对了?错跟对的标准在哪里?佛法里面的标准,要用现在的话来说,顺乎自然的这是对的,违背自然的是错误的。我们中国人常常讲天理人情,这就是自然的。顺乎天理人情的是自然的,违背天理人情的,那就是错误的,这个讲法大家比较好懂。要是按照佛经上的说法,那就是自性、性德,与性德相应是正确的,与性德相违背是错误的。
谁的思想言行与性德相应?这个经上讲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那个没有错误,完全随顺性德。哪些是性德?我们综合佛陀的教诲,写出这个纲领:真诚心是性德,一丝毫虚伪都没有。清净心是性德,决定没有染污。平等心是性德,决定没有高下。正觉心是性德。慈悲心是性德。我们把它归纳成五句十个字。与这个完全相应,法身菩萨!与这个相违背,那就是凡夫,错了。与真诚相违背的,真的反面是假,诚的反面是虚伪,我们常讲虚情假意,这是凡夫;佛菩萨不如是。染污心是凡夫,自私自利染污了,名闻利养染污了,贪瞋痴慢染污了,你的心不清净!贡高我慢,自以为是,不平等!愚痴,慈悲的反面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无不是损人利己的,这还得了吗?这不得了。凡跟圣的差别就在此。
真正所谓是一念之差,一念与性德相应,转凡成圣;一念跟烦恼相应,堕落为凡夫。我们学佛读经,总得要常常把这个道理记在心上,时时刻刻有意思转变自己。修行,修什么?无非是做一个转变而已。转迷为悟,转自私自利为大慈大悲,这叫学佛。念念为众生,不再为自己,这个就对了。所以我们果然能做一个转变,转恶为善,转凡为圣,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然就会现前。
开始我们学习是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你开头一定要这样学,等到自己悟入这个境界了,自己所有一切自自然然跟佛所行所说自然相应,到那个时候再读这些经教就不是学习。为什么?学习已经毕业了。读这个经教是印证我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跟佛说的一样不一样?用经教来证明来印证。如果一样,完全没有错误,佛佛道同。这是经论的两种用途,没有契入的那就是一定要学习。你不依照这个方法学习,你不能够契入;契入之后,用经教来证明我们契入有没有错误。第六句:
【无畏功德无能过者不可思议。】
这是讲如来果地上,都是说不可思议特殊的能力。前面是讲十力,这个地方是讲四无畏。我们凡夫畏惧的事情很多,一般平常百姓畏见大人,大人物他害怕,他不敢见。现在民主自由开放比较好一点了。在从前一般老百姓不敢见官员,官不要太大,县市长一般老百姓都不敢见,地位愈高的,老百姓听到了赶紧躲避得远远的,回避。威德,大威德的人,佛没有畏惧,佛对於什么样的场面都是很自然,我们谚语里头常说「平易近人」,确确实实是人意想不到的。而且佛对於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不分贫富贵贱,佛是一律平等的对待,一律平等的接见,平等慈悲爱护,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四无畏,我们更是要充实我们自己的道德,充实我们自己的学问、能力,我们接众的时候,众生许许多多疑难的问题,来向你请教,你有能力答覆,你有能力替他解决,这是『无畏』。第七句:
【住无差别三昧不可思议。】
『无差别』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三昧』是正受,也翻作禅定。「无差别」是从定体上说的,没有差别。要从修定的方法来讲,那个差别就多了,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八万四千方法门径,修什么?统统修禅定。所以诸位要知道,绝对不是禅宗才修禅定,那你就搞错了,佛法都是修禅定。佛法的总纲领「戒定慧」三学,《大藏经》就是按照这个编排的,所以称之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称之为「三藏」,藏就是仓库。中国干隆皇帝那时候编了一套丛书,称为《四库全书》,库跟藏是一个意思。佛家有三藏,经藏讲定学,律藏讲戒学,论藏讲慧学,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教的是这个,佛在经典上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说法,不离这个原则,统统讲的是戒定慧。所以定哪里会有差别?差别怎么能产生智慧?
但是修定的方法有差别。我们净土宗,我们用什么方法修定?我们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修定。定的名字叫什么?叫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我们用念佛的方法,目的要达到三昧。天天念佛没有三昧,就是说你天天念书没有成绩,一考试都得零分,没有成绩。我们念佛的成绩是三昧。三昧在《弥陀经》里面不称三昧,称什么?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诸位要晓得,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你看用念佛的方法得一心不乱,得定了,定得到之后,智慧开了。经里头的名称叫「心不颠倒」,心不颠倒是智慧,智慧开了,所以还是戒定慧三学。「持名念佛」这个方法就是戒。
只要是佛所教导的,无论哪一个法门,它的名词术语不一样,它的内容绝对不会离戒定慧。戒定慧三学,定是枢纽,戒是方法、是手段,关键在定,慧是目的,所以佛法求的是智慧。禅宗求的还是智慧。你们看看《六祖坛经》,六祖跟大家说的第一句话,「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你就晓得禅宗修的是什么?禅宗修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句话统统是梵语音译的,要是翻成中国的意思,「摩诃」翻作大,「般若」翻作智慧,「波罗蜜多」翻作圆满,整个翻成中国意思是大智慧圆满。照它的文翻,那是外国文法。中国文法怎么翻法?一定称圆满的大智慧,我们中国人是这样说法,或者是大圆满的智慧,这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他那里是大智慧圆满。禅宗是修大智慧圆满,不是修禅定。为什么称为禅定?禅定是手段,戒律是手段之手段,我们得搞清楚。智慧现前,你就得自在。我们常常在讲席里面,勉励同学一定要开智慧,智慧开了,自在!经卷展开,字字句句真的是含无量义,你就看出来了。为什么看不出来?智慧没开。智慧为什么不开?你的心不定,心不清净,心清净一定开智慧。那么你对别人介绍佛法,可深可浅,可长可短,自在!长说也行,短说也行,深说也行,浅说也行,你就能应机了,这就是「住无差别三昧」。
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门平等,这是肯定的。为什么会形成高下?高下,不是法门有高下,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有利根、有上根、有中根、有下根,这样才分为上下。所以上下是因人而分的,绝对不是法分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了,任何经典都有这三种讲法:对上等根的人,你就可以深讲;对中根人,你就得要浅说;对下根人,你要说得更浅更白,他才得利益。所以每一部经你都可以深讲浅讲,这个妙绝了!它不是一个意思,无量义,它能够适合一切众生。所以学经,说老实话,不必要学很多,真正契入,一部经就受用不穷。不但我一生受用不穷,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我们从《华严经》上来说,菩萨阶位五十一个,从初信位的菩萨,我就学这一部经,我就弘扬这一部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直到成佛,生生世世就讲这一部经,就学这一部经,就弘扬这一部经,行不行?行!度哪一类的众生?一切众生普度。
这个说得很玄,一般人很难相信,但是他要是读了《华严》,他就会相信。为什么?《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圆融。《华严经》里头,你懂得《华严》,一部经就包括一切经,一切经就是一部经,这个「一」到底是哪一部?是任何一部,它不是独一,如果你说「一」,专门指《华严》,那就错了。为什么?那有差别了。任何一部经,它里头的义理都能贯通一切经。所以这个经能深讲。深讲对谁?对地上菩萨,对等觉菩萨。他要通最浅的,他可以浅讲,浅讲教初学,这样的教科书在世间找不到。世间教科书,确实有浅有深,浅的适合初学,深的适合於大学生。所以小学教科书中学不适用,中学教科书大学不适用,大学教科书研究所不适用。佛经不一样,任何一部经,这部经可以教小学,又能教中学,又能教大学,又能教研究所,就这一部,不可思议!这是真的。
刚才我看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