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撕枚嗄甑氖奔洌偻懊嫒ィ憧此畲笱А⒛钪醒А⒛钚⊙В歉鍪奔浜艹ず艹ぁN颐窍衷诳吹闹皇强此欢蔚氖奔洌凑庖桓鲅凇�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到有的修行人,这一生证果了。最明显的像中国唐朝禅宗六祖惠能,我们看惠能大师修行证果好像很容易,偶然的一个机缘,听一位居士在念《金刚经》,他站在墙外窗口里面,很冷静的在听人家念经,他就觉悟了。听得很欢喜,他就进门向这位居士请教,你念的是什么?人家说这是《金刚经》。他就问他,你这个《金刚经》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晓得,我们看到惠能大师这个情形,就像看到念博士班快要毕业了,最后的那个学期好容易就成就了。你不知道他过去多生多劫之前,他是怎么学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像惠能大师一样,是不是最后的一个学期?即使像善导大师所说,总在遇缘不同,善导大师说得没有错,是缘,不是讲的因;累劫修行是讲因,这一生当中遇的缘,关系当然大。
  惠能大师纵然是累劫修行,就差最后这个学期,马上就要成就了;如果遇不到缘,他还是不能开悟,还是一个普通的凡夫。遇到缘,遇到这位张居士念《金刚经》,看他根性不错,介绍他到黄梅去参访五祖,缘殊胜;总在遇缘不同。如果没有这个机缘,他纵然参访其他的法师,没有这样高明的老师,他的成就也有限。所以任何一个人,从凡夫地修行成菩萨成佛,绝非偶然,确确实实多生累劫。
  我们是凡夫,自己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认识自己不是再来人,不是佛菩萨再来的,凡夫!怎么知道不是佛菩萨再来的?只要细心观察,自私自利的念头,有,真有,而且还有很大的力量,它起作用了;看到别人得荣誉得利益,心里还有一点难过,嫉妒瞋恚的习气没断。如果还有念头想障碍,还想去破坏,你就恶业没有断,这些地方都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没有离开贪瞋痴慢,没有离开名闻利养,没有离开五欲六尘,自己就晓得真正是凡夫一个,学佛就得老老实实的学。也在遇缘不同,遇到好的老师、真善知识,遇到好的同学、同参道友,常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互相警策勉励,这个真叫同参道友。遇到好的修学环境,你的修学就很容易进步了。如果你遇到的是恶缘,纵有善根,不免退转。缘重要!这个要知道。
  缘,谚语常说「可遇不可求」,这是真的。遇到了,你立刻就要抓住,稍纵即逝,很容易失掉,失掉之后再想找回来,难了。我们今天一般人讲机会,佛法讲缘,机会要认识,机会要抓住,我们才能够成就。认识,真的是你有智慧,你不会轻易动摇了信心。我们知道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人遇到好的机缘,但是他自己没有智慧,听信谣言,把这个机会放弃了,我们这一生当中看到很多很多。
  我们亲近的老师,在我面前造谣生事的很多,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都有人在我面前说他们的坏话,造谣生事。我不为他所动,我还是老老实实很认真的依老师来学习,才有这一点成就。如果人家说几句话,我们心里就动摇、就怀疑,不想再跟老师了,哪里会有这些成就?这一点成就得来不易。这个得来不易怎么讲?许许多多造谣生事的人,我都没有理会他,不管你怎么说,我是跟定了,我一点怀疑都没有。离开老师出来弘法,遇到些护法,也不容易,这也是缘分。韩馆长护持我三十年,这三十年当中,在我耳边造谣生事的人有多少,我听了怎么样?如如不动,绝对不被他动摇,我们才密切的合作,弘护才有这么一点效果。轻易听信谣言,我们纵然在老师那里学得不错,但是离开老师之后还是会堕落,还是会误入歧途,不容易!
  这个是讲到佛这一条,佛是能教化的好老师,好的善知识,真正认识那是诸佛如来,我们在这里头要知道怎么学法。下面一句这是佛所教化的众生,第四句能教,第五句所教。
  【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不可思议。】
  入是契入,真正了解,真正了解一切众生的根性、爱好,这个差别太大太大了。一切众生无量无边,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差别难知」,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佛知道。你要不知道,你就不能教化他。佛菩萨教化众生,契机契理。机,就是跟你讲的根性、爱好,他所喜欢的。根性、爱好是多生多劫的习气,习气里头有善有恶,善的习气、恶的习气都要晓得。学习也有习气,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学这个法门,这一生遇到了会生欢喜心,而且学起来很容易,不感觉得陌生,这就好学了。如果跟过去生中所修学的不一样,那你接触会感觉得很生疏,学起来很艰难,你对它没有兴趣。
  这一桩事情,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很容易看得出来。小朋友学习功课,这好几种功课,他有喜欢的,他有讨厌的,你在这里面去细心体会。如果你常读佛经,你就用佛经来印证,你会发现确实众生根欲不同。我们世间人讲的有所谓的天才,什么叫天才?天才、天赋、禀赋是与生俱来的根欲,不是这一生当中学的。以惠能为例子,过去生中,决定是多生多劫学习般若,所以《般若经》对他最契机了,生生世世,我们讲印象深刻,佛法里面讲阿赖耶里面般若种子薰修的力量特别强,他一接触就大彻大悟。其他的法门,过去生中薰习的时间少,种子就比较弱,开悟就难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回过头来看自己,自己在许许多多经教法门里面,确实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各个宗派摆在你的面前,你看看哪个宗派的法门你欢喜,你就知道过去生中你曾经修过。实实在在说,每一个学佛的人,过去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曾经学习过的法门不少,哪个法门你最喜欢?确实有,自己不是不知道,自己真喜欢、真爱好的。
  早年我在美国达拉斯,有一位同学问我,他说:「净空法师,假如这一部《大藏经》,一个人一生当中只能学一部,法师你选择哪一部?」我没有考虑,立刻就回答他:「我选择《弥陀经要解》。」真喜欢!《要解》我过去曾经讲过两遍。现在你要问我这句话,我给你答覆还是《弥陀经要解》。虽然《无量寿经》我讲过十一遍,我还是喜欢《要解》。从这个地方就知道什么?自己往昔学习的根性。现在为什么把《要解》放在一边?我讲了不少经论,这是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应听众的要求。
  很多同修都晓得,我一生没有自己的道场,住别人的道场,应别人的要求,别人来启请,我们也欢喜为他讲经。如果是为我自己,我不会找这么多麻烦。但是《华严》过去生中跟我的因缘大概也很深,我也很喜欢这部经。为什么选《要解》?这个经太长了,分量太大了,《弥陀经要解》好!经文不长,解释得非常精要。印光大师对它赞叹,说蕅益大师作这个《要解》,他是九天写成的,他后头有跋,九天写成的。印祖说即使诸佛再来替《弥陀经》作个注解,也没有办法超过它。这个赞叹,赞叹到顶点了。
  我记得我有一年在新加坡,去拜访演培法师,中午就在他那边吃饭,他招待我吃饭。吃饭的时候就提出这个问题,他问我:「净空法师,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是不是太过分了?」我的回答说:「不过分。」实实在在不过分。但是蕅益大师是什么样的人物,我们是肉眼凡夫,不认识!印光大师,传说里头,这个传说是相当可靠的,是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这个注解这样赞叹,那写这个注解的人,你就想想那是什么人物?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蕅益大师没有把他的真相显示出来,肯定是再来人,决定不是凡夫;凡夫一生修学要写成这样一个注解,不容易!
  清凉大师,传记里面都说他是华严菩萨再来的,给《华严经》写一部《疏钞》。中国人有福,感得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乘愿再来,为我们示现,来教导我们。如果没有这些人教导、指引,经典虽然在我们面前,我们现在才知道,经典字字句句无量义!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指点引导,我们怎么会看得懂佛经?经义看不懂,你怎么能够解说?这些道理不可以疏忽。为什么?经义了解得不够透彻,你的修行就有障碍。
  为什么许许多多同学看到,他念佛念得不错,念了十几二十年,到最后听别人几句话,把念佛放弃了,改学别的法门,甚至於还有佛教放弃,到基督教那里受洗去了。这是什么原因?虽然念佛、念经念了十几二十年,不懂意思!所以遇到一个人几句话一讲,你的心就动了,你就怀疑了,你就违背了。这个情形有,自古以来就不在少数。我们听到、遇到了,一点也不感觉的奇怪,知道原因在哪里。
  今天这个世界,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没有道场。什么叫道场?这个处所有道风、有学风,才能称之为道场。学风是什么?它有它修学的所依。依是依据,它依据哪一种经论来学习,「一门深入,长时薰习」,这是古圣先贤教人的。唐朝时候清凉大师住在五台山显通寺(大华严寺),一生学《华严》、讲《华严》,一门深入。天下学子有志学《华严》的都到他家,五台山要用现在的话说是华严大学。想学《华严》,当然要上五台山。想学《法华》的,那就是天台山,浙江的天台山,所以也称为天台宗,天台宗是以地名取的。如果按所依的经典就叫法华宗,你想学《法华》你就到天台山去。你想学《华严》,你就到山西五台山去。你要想学法相《唯识》,你到长安大慈恩寺去。古时候这些寺院丛林,用现在的话说都是专科大学。它跟我们现在大学不一样,现在大学里头很多科系,它是综合的大学。中国古时候的寺院丛林是专科大学,专科大学是现在所讲的学院,它是这个性质。这个样子师资集中,经论,所修学的经论在这个地方非常完全,场所、同学因缘聚足。
  道风是讲修行,讲的是行门。华严宗,他们修什么?修法界定,就是前面我们刚刚讲完的,普贤三昧。华严宗主要是修法界定,修普贤三昧,所以它有道风、有学风。天台宗学风是《法华》,这是大家现在都晓得的「法华三大部」,《法华经文句》,智者大师的注解,《法华经玄义》就是智者大师九旬谈玄,就是《法华经》的玄义,五种玄义,它的行门《摩诃止观》,所以这三种合起来叫法华三大部。《玄义》跟《文句》是解门,这是学风。《摩诃止观》是行门,这是道风。
  我们今天这个道场,学风是什么?道风是什么?你这么一问,你就晓得,这个能不能跟古时候道场相比?不能,现在几乎没有了。我不但没有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这是我们为佛弟子真正是引以为忧的。这怎么办?佛法,大家常常讲续佛慧命,用什么来续佛慧命?如果没有真正的道风跟学风,佛的慧命肯定要断绝。但是要想建立学风与道风,环境的干扰、阻碍,那个力量也不能够忽视。所以在今年我们有缘在古晋建一个念佛堂,这个地方在山上,是李金友居士的山庄,海拔一千公尺,虽然它在热带,这个地方四季常春,我们建个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