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是不是得定了?是不是开悟了?悟到什么境界了?展开经卷就知道我到什么境界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五十三位善知识给他印证。我们今天做功夫,《华严经?入法界品》这四十卷经文给我们做印证,我们自己功夫到哪个阶层、到什么位置,四十卷经「入法界品」是给我们做印证的。
清凉讲的寿量,佛在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说十法界、六道,特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寿量不相同,身体、色相不一样,生活状况也不相同,愈往上升愈殊胜。人的寿量与生活环境有分不开的关连,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人寿最长的时候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最短的时候是十岁。当然这里头还是有上下,上下的幅度不大。佛在经上讲小劫,这个劫是讲时间单位,一个小劫怎么算法?人寿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过一百年十一岁,再过一百年他十二岁,平均寿命十二岁,再过一百年平均寿命十三岁,这个叫增劫。从十岁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岁不能再高了,就到头了,然后往下降,每一百年减一岁,再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
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佛经里面计算时间单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时代是减劫,人寿是多少?大概平均人的寿命是一百岁。一百岁,一百年减一岁,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中国人的算法三千零二十多年,照这个算法,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人的寿命,应当是七十岁。世尊八十岁示现入般涅盘,他还有二十岁,为什么没有住世一百岁?魔王波旬要求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释迦牟尼佛很慈悲答应他了,佛决定不妄语,答应他的要求。所以佛示现当中还有二十年的福报,佛二十年的福报供养末世出家人,一直到佛法灭尽,就是一万二千年当中,所有出家人四事供养,是释迦牟尼佛的福报。我们受释迦牟尼佛的恩赐,要知恩报恩。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知恩报恩?佛在经上讲得非常多,「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就是每一部经后面所讲的依教奉行,真正能做到依教奉行、为人演说,这样才能报佛恩。依教奉行是自己要做一个好的形象,这个形象代表佛菩萨住世,出家要学释迦牟尼佛,在家要学维摩居士,维摩居士是在家佛,在家跟出家密切合作,普度众生。我们要懂,你不懂怎么行?知恩报恩!
中国《黄帝内经》是讲理论,讲我们人这个身体,身体像一部机器,要能够保养得很好,这个机器至少可以使用两百年。人怎么样保养,还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往往是自己没有办法控制住的,所以人确确实实是有寿命在主宰的。了凡先生早年算命,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算命看相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果然被他算中了,这个命运到底从哪里来的?我们学了佛,这才搞清楚、搞明白。六道凡夫我们得的这个身,叫业报身,那就晓得业力在支配我们这一生;业力,就是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你所造的业。业因无量无边,每一个业因遇到缘就起现行,果报就现前。所以佛在经上一句话为我们解答,「人生酬业」,这句话讲得太好。人生怎么回事情?酬偿你的业报而已。你过去生中造的善业,你这一生得善报,过去生中造不善业,这一生你就得不善的果报。
如果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特别是在苦难的环境当中,知道自己过去造作的不善。受报的时候难,非常非常难,受报的时候特别是受恶报、苦报,人总是会怨天尤人,老天爷不公平,为什么我的心也很善,行为也很善,没有做什么坏事,为什么得这样的报应?如果这些事情临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就好好的去念《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你能把这篇文章念个几十遍、念个几百遍你就明白了。俞净意认为他一生当中心很善,行为也善,积功累德,并没有做什么坏事,为什么他遭遇到那么大的波折?遭遇那么凄惨的果报?幸亏过去生中还有一点善根,这一点善根救了他。灶神显灵来拜访他,来给他谈话,指出他的过失。他说:你身好像没做什么恶事,口也还不错,意恶太重,起心动念自私自利,一条一条指出来,他服了。然后灶神教给他改过自新,他是勇猛精进的改过,他那个改过自新超过了凡先生,所以他的成就也超过袁了凡。他那一生的际遇远比袁了凡精彩太多,可惜没有把它写出来。
他的同乡罗先生给他写了这一篇传记,《遇灶神记》,他自己没有写。非常精彩,超过袁了凡。我们读了之后深受感动,确确实实自己很不容易知道自己过失,这是凡夫生生世世造业受报最重要的原因。人能知道自己过失,这个人决定不会堕落,决定会勇猛精进,这一生当中当然会出离六道。关键就是不知道自己在作恶,天天在作恶、念念在作恶,自己不知道,很可怕、很可悲。命运既然是自己业力造成的,觉悟之后袁了凡改过来了,俞净意改过来了,俞净意改得比袁了凡彻底,所以果报比袁了凡殊胜。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只要自己肯回头,只要自己肯改过,我们应当超过了凡先生跟俞净意先生,这才叫正理。为什么?我们的缘比他殊胜,我们每天在接触佛法,他们没有这个机会。我们今天不如他的,说老实话,我们对於经典上的教训,不能够真的相信,不能够真正的理解,所以你没能做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自己业障太重,没有法子信解,行才做不到。信解而后才能行。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清凉是略举几段,我们也是简单在此地跟诸位做报告,要具说那就是全部的《华严经》,戒是如来功德藏。
第六句:
【能入一切诸法实相增智慧故。】
这一句我们要特别留意,经文『能入一切诸法实相』,我们不是天天求智慧吗?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明了「一切诸法实相」来的。我们没有智慧,不了解「诸法实相」,我们迷於诸法实相。生起来是什么东西?无明跟烦恼,我们生这个东西,你说这多麻烦!诸法是一切世出世间法,全都包括在其中,一样都没漏掉。现在要问,这一切法的真实相是什么?你如果要是了解一切法的真实相,这个真实相有体、有相、有用。诸阿罗汉与辟支佛了解一切法实相里面的理体,所以他烦恼障断了,他超越六道轮回了。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一切诸法的理体是什么?佛经里面讲一个空字,「万法皆空」,阿罗汉知道了。所以阿罗汉在一切诸法里面,再也没有执著了,我与我所他都放下了。我所是什么?我所有的。连我也放下了,知道没有我。我尚且没有,哪来的我所有?见思烦恼破了,智慧就生了。
生什么智慧?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话里头有三个层次,最高的是无上正等正觉,其次的是正等正觉,再其次的是正觉。阿罗汉证得正觉,法身菩萨他们所证的是正等正觉,诸佛如来所证的是无上正等正觉,证得的境界有三种不同,障碍当然也有三种不同。阿罗汉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没断;菩萨见思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也破一品,成正等正觉。正等正觉在《华严经》上是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证得的是正等正觉。到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再加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离三种烦恼你就见一切诸法实相,你的智慧不断在增长。所以你要想开智慧,秘诀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生智慧。不执著是破见思烦恼,不分别是破尘沙烦恼,不起心不动念是破无明烦恼。
一切修行证果的人,都是走的这一条路,包括念佛往生也不例外。所以你自己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害自己的、障碍自己的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我们无量劫来被这个害了,害得这么惨!不是别人害我们,自己害自己,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伤害我们。给你说真话,任何一个人都是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迷惑颠倒,不肯接受这个磨炼。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上讲「历事练心」,我们不肯接受历事练心;要肯接受的话,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大恩人。菩萨成佛就是要靠这些恩人的帮助,你们在《金刚经》上看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详细的故事是在《大涅盘经》里面。忍辱仙人接受歌利王这位大善知识来折磨他,成就他忍辱波罗蜜的圆满。如果他不能够承受,还要起怨恨心、还要起报复心,坏了!那他的修行功夫一落千丈,跌到谷底了。
所以我们想想,我们能不能禁得起别人的折磨?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我们以真诚的善心善意帮人家,有的时候还引起人家的误会,别人还骂你、侮辱你,这个时候你怎么办?这就正在考验你,你在这个时候没有一丝毫怨恨心,知道对方误会,对方没有了解事实真相,还是尽心尽力照顾别人,帮助伤害你的人,这叫行菩萨道,你的功行从这个地方看出来你有进步。所以在这个境界我们退让、躲起来,那不是办法。你要能忍受,你要能够反省:决定不是他的错,是我自己的错,我自己所作所为,为什么他会有误会?所以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我没有想到我这个作法会引起他的误会」,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有改进。
像我们在新加坡办培训班,第一届九个同学,九个同学个个都起误会,怀疑我们为什么对他们那么好?到底有什么企图?目的何在?天天在研究,天天在怀疑,这样搞了一个半月,才明了我们对他什么企图都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有。他们明白之后,痛哭流涕,有人哭了三天!后悔,真的后悔!为什么?三个月的学习期间去掉一个半月,所以第一届实际上上课是后头一个半月。那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做错了,引起他怀疑;换句话说,不能对他们太好,对他们太好引起误会,这是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我们没有智慧。像《法华经》上大长者子一样,长者看他的儿子在外面捡粪,不能马上就认他作儿子,给他好的待遇,那会把他吓死,会把他吓跑掉,永远见不到了。他有智慧,他雇他到家里来帮他捡粪,同样的工作多给他一点工资,不给他太多,慢慢的让他觉悟、让他了解、让他明了,这个大长者是他的父亲,所有的家业是他的。
我们没有想到这招,与任何一个人接触要了解对方环境,适当的来帮助。虽然是非常热心,决定不能够过分,过分不能不引起别人误会,从误会当中产生障碍,所以好事多磨。我们学了几十年,依旧疏忽的地方很多,圆满智慧谈何容易!所以古人教导的是真有道理,真正的学人少说多看,多听多看,多听多看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增长智慧。言语简单,真的做到古人的标准是简要详明,简单扼要,又详细又明白。简简单单一点都不罗嗦,一两个小时只讲两三句话,真的把大问题解决了,这叫学问,这真正叫德行修养。古人也常说「言多必失」,特别是学外交的,外交官他们受过特殊的训练,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他沉著、他稳定,稳重,言语少,耳目聪明,他在那里观察。
学佛要求智慧,要契入实相,这是必要的、必须的。你不能够契入实相,你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