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寤岬揭恍偕鹆瞬豢傻茫苑鹪诰辖膊簧幻稹I鸺热幻挥辛耍挠欣慈ィ坎焕床蝗ィ还覆痪唬灰徊灰欤悴虐咽率嫡嫦嗫辞宄⒖疵靼住D阍谡飧龅胤交腥淮笪颍拍芮字と缋床厣怼G辶勾笫ο旅孀⒔馑担干显急揪唬裨妓嬖怠梗鲜侵盖懊嫠驳木跻澹褪谴蟮囊馑迹蟮囊馑际谴颖拘陨辖驳模簧⑹谴铀嬖瞪辖驳摹!秆匀揪豢嗬炙荒芏摺拐庖痪浠埃厦媸蔷退嬖邓担飧龅胤绞遣槐渌怠K嬖挡槐洌槐渌嬖担饬礁鲎值髯幌拢馑疾灰谎�
  我在早年讲经,把这一句话说成了四句,四个不同的境界。那个时候在台北「华藏图书馆」,赵默林老居士常常来听经,听我这个说法他非常欢喜,「法师,你这个说法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想想是很有道理。不变随缘是如来,法身菩萨乘愿再来,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跟一切大众和光同尘,他不变随缘。不变就是对於这个世缘一丝毫的影响都没有,不受影响,这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的。随缘不变,这是菩萨,就像善财童子一样,五十三参随缘。随缘里头练什么?练功,练不变。六根随顺六尘境界,在这里头锻炼不受影响,也就是佛在《金刚经》上教导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在哪里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修。第三种「不变不随缘」,这是什么人?这是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证得偏真涅盘,算是不变了,他不随缘,他不教化众生。佛说堕无为坑,自己是证得了,证得不起作用。第四种「随缘随著变」,那是什么?我们凡夫,凡夫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一接触就起贪瞋痴慢、就起是非人我。凡夫是随缘随变的;二乘人是不变不随缘;菩萨是随缘不变,随缘里头学不变;佛是不变随缘。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不变是真如,随缘是生灭。
  所以大师讲这就是「在缠名藏」,缠是烦恼,烦恼习气缠裹你的如来藏,你的如来藏在烦恼习气里面,藏在里头,这是解释「藏」字。法身在缠是凡夫,法身出缠是菩萨,这个缠就是烦恼。法身在烦恼里面,你叫凡夫;法身要出了烦恼,离开烦恼习气,这是菩萨。他下面讲「谓空不空」,空是如来藏,不空也是如来藏。如来藏这有三个讲法,「空如来藏」是讲如来藏的体,是讲自性;「不空如来藏」是讲它的现相;「空不空如来藏」,觉悟了,空与不空没有妨碍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空如来藏讲的是体,不空如来藏讲的是相,空不空如来藏讲的是「性相无碍,理事一如」。大师注解里面注得很多,有意去研究的,要细心的去读、去体会,这个地方我们就不必细说,细说耽误很长的时间。
  这里头有几句话可以提一提,「总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这个意思说得深,也说得非常好。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要知道这些东西与如来藏性不相应。为什么?如来藏性里头完全没有,所以说空。或者我们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妄想习气非常的重,这些妄想习气与如来藏性毫不相关,所以叫空。虽不相关,它起作用,起什么作用?障碍你能觉空性。能觉是智慧,障碍你智慧,你没有智慧,你见不到自性。所以修行头一桩大事情是断烦恼,烦恼习气不断,我们常讲不但你不能够契入境界,你不能入,你解都不能够。悟有两种:解悟、证悟,证悟你是入境界、证果,那个深;你现在连浅的,连解悟你都做不到,都没有分。由此可知,业障习气之深,业障习气之重。听教闻法一闻就明白、就理解,就觉悟了,烦恼习气轻。二障里面讲所知障轻,他解悟,为什么他不能够证悟?烦恼障重。
  在楞严会上我们看到,阿难尊者就示现给我们看。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讲《楞严经》,讲了还不到三分之一,阿难尊者开悟了。富楼那尊者疑惑,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阿难开悟了,他没有开悟?阿难是初果须陀洹,富楼那是四果阿罗汉,为什么初果听佛说法悟了,四果不悟?我当时也有这个疑惑,提出来向老师请教,老师一句话把我们这个疑惑点破。阿难尊者广学多闻,他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他闻法很容易开悟;但是断烦恼很困难,烦恼障重,不容易断烦恼。富楼那尊者的根性跟他恰恰相反,富楼那尊者是烦恼障轻,所以容易契入境界;所知障重,所以听教他不开悟,我们才知道这个原因。最好这二障都轻,二障都重那就难了,不但你不能证果,你听也听不懂,二障重。
  像这些道理跟事实真相,非常值得我们自己反省,为什么?认识自己的根性。古人常讲:「人贵自知之明」,这句话非常重要,自己知道自己根性,你就知道应当选择哪个法门。在世法里面讲,就像读书读学校,你就知道自己应当选择哪一个科系,将来毕业在社会上,应当选择哪一种行业,你会有成就,世出世法都不例外。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知道自己的根性,所以他在一生当中,他不走冤枉路,他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标,不管他的速度是快是慢,他总是往前进,他不走迂回路,他不会退转,哪有不成功的道理?那一无所成的人是什么?没有自知之明,不晓得自己的根器,他无论在世法、在佛法,修学都很辛苦。为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常常走迂回的路,常常退转。几次退转,人老了,一事无成。知道自己根性,你才晓得这个关系有多大。
  这个经上常讲真心、常讲本性,清凉大师在此地也举例给我们说。譬如布施德,真心本有,欢喜布施供养对一切众生,这是自性本具的。现在变成什么?变成悭贪。自己没有的,很希望得到,得到之后,赶紧收藏起来,不愿意供养别人。本有的持戒的德,也就是持戒守规矩这是性德,从什么地方能看见?从小孩。两三岁的小孩,你教给他的规矩,他真的遵守,他真的很听话。大了不听话,大了他学坏了,看到别人都不听、别人都不守,他变坏了。他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很听话的,很守规矩的,你就晓得本性。本性本来具足六波罗蜜,本来具足十波罗蜜,现在随顺习气烦恼,把自性本具的布施波罗蜜变成了悭贪、吝啬;把持戒波罗蜜守规矩、守法变成造业;把忍辱波罗蜜,都是自性里头有的,变成嫉妒、瞋恚;把精进波罗蜜,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变成了懒惰、懈怠;把禅定波罗蜜变成散乱,把般若波罗蜜变成了愚痴。错了!大错特错!
  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六度,度什么?布施度自己的悭贪,悭贪断掉了,本性里面布施波罗蜜圆满的现前。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这六条是我们的大病,都是性德随染缘、随不善的缘、随恶缘变质了,变成了造业、受报。果报是什么?三途六道。三途六道自性里头没有,所以这些东西叫自作自受,佛称之为「可怜悯者」。如果真有这个,那不能说可怜,无中生有,有还无。但是苦似乎是真受,就像作恶梦一样,梦醒了,吓得一身冷汗,那叫可怜悯者。什么时候我们真正醒悟过来,才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真的是「梦幻泡影」。真正醒悟过来的人放下了,知道是梦幻泡影,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随缘而不攀缘,随缘里面学不变,这一觉悟就是菩萨。如果我们还是随缘随著变,自己一定要知道,依旧是凡夫,依旧没觉悟。这些事、这些理,经论上、古大德的注疏上说得很多很多,真的是古大德常说,「世间好语佛说尽」。
  我们再看底下这个段落,清凉大师注解的段落,「若以光明遍照解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即是能观大智;如来藏身,即所观深理。凡虽理有,佛智方照。又毗卢遮那,亦通本有。」这个下面还有,「本有真实识知,遍照法界义故,斯即本觉。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觉此,能无不为,故云一切诸佛,拣非凡也,亦非因也。」这是清凉大师注解的第二段,解释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光明遍照,用光明遍照解释毗卢遮那,那毗卢遮那就是能观的大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如来藏身,那就是所观的深理。我们要晓得,能观之智跟所观之理是一不是二,这个事很难懂,我们得用比喻,诸位从比喻上细心去体会。
  譬如一盏灯,这个灯放光能照,这是毗卢遮那。灯照什么?灯光还照明这个灯,这个灯就是如来藏身,它不是照别的,还照自身。如果在一个黑房子里,这个灯没有点燃,灯在哪里我们不知道,我们找不到;这一放光,把自己照见了。从这个比喻诸位细心去体会,一定要自性般若光明透出来了,你才见到自己的法身理体,你才照见自己的如来藏身。大师后面说:「凡虽理有,佛智方照」,这话讲得没错,凡夫在理上讲有,有如来藏身,也有光明遍照;换句话说,凡夫跟佛都是灯,我们比喻都是灯,佛这个灯是点燃的,凡夫这个灯没有点燃。你们从这里去比喻,如果凡夫这个灯点燃,跟佛就没有两样;他是个点燃的灯,我们是个熄灭的不放光的灯。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四二卷)  2002/03/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42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
  普贤菩萨所入的大定,大定的名称经上讲,「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得很多,什么叫如来藏身?什么叫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光明遍照就是能照之智,如来藏身是所照之理。我在前面用灯做比喻,灯光就是毗卢遮那,灯的身就是如来藏身,能所是一不是二,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清凉大师又跟我们说,他说:「毗卢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实识知」,所以前面我也跟诸位提过,能照之智是自性本具般若,是本有的,不是外面来的,它的能力遍照法界。我们就晓得整个法界就是如来藏身,整个法界是一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也就是经上常讲的本觉,毗卢遮那就是本觉。在凡夫是「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彻悟,那个作用就大了。「能无不为」,这是说他的德行,德能圆满的现前,所以这个名号前面有「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就是这个意思。说一切诸佛,我们要懂得它的意思,那就是刹土众生还是一体,能证、所证不二。
  最后大师引用《起信论》上一句话说,「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这句话我们用《楞严经》上的话来解释,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从哪里来的?无明什么原因而有的?本来没有无明,无明是妄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会有无明?几时起来的?世尊回答了一句话,「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佛确实是具足圆满的智慧,一句话就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不能不佩服。无明的根本就是知见立知,跟《起信论》上这一句话意思完全相同。「若心起见」,这就是无明,你心里头动个念头:「我要见」、「我要知」,这就是无明。现在社会上人常常讲求知欲,人有求知的欲望,这个求知欲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无明。那人要不求智慧?不求智慧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