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缡牵≌馐切缘伦匀坏牧髀叮挥欣碛傻摹F腥魉毓防炊晕颐抢唇玻颐侨绻腥乃魉饩驼嬲残衅腥馈⒀腥欢ǖ弥罘鹑缋吹募映帧2磺蠹右驳眉映郑慰瞿慊褂行娜デ螅咳绻颐堑男男胁幌穹鹌腥运阶岳蠓鹌腥S游疑俜⒉疲曳⒘艘话偻颍夜┭阋煌颍飧龈鹌腥柑跫靡坏阈±セ呗阜鹌腥阍熳镆担钙鹦亩钗薏皇亲铩埂0逊鹌腥弊魈肮傥劾簦行行』摺⑺退托±瘢揖偷么罄媪耍晃曳⒋蟛疲夜┭阋坏悖墒裁椿埃磕挠姓庵值览恚【汤锼担颐钦娴囊付辽钏迹悴拍芄幻髁朔鹌腥媸档慕袒澹悴胖涝跹觯拍芄坏弥罘鸹つ睿焐粕裼祷ぁR话憬驳乃绞侨缋砣绶ǎ颐侵泄私埠锨椤⒑侠怼⒑戏ā7彩谴渴俏谏⒋渴俏品ǎ氐弥谏癖S樱淮渴俏约海渴亲运阶岳囟ǜ姓俚醚Ч砉郑Φ檬ё茉谡庖荒睢�
末后这一句『入于三昧』,承佛神力,普贤菩萨入了三昧。清凉大师在这一句注解的是,「正入三昧,心境冥故。」冥是什么意思?就是寂灭。《仁王经》上讲的五忍菩萨,忍就是定,入定浅深有五个等级,最高的是诸佛如来所入的「寂灭忍」;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菩萨所入的定,叫「无生法忍」,那很高了,无生法忍是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比无生法忍还要高一层、还要深一层,心境寂灭,寂是寂静,灭是灭念头,这个境界里头真正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我们很难懂,因为我们所意识到的念头很粗,不知道还有很微细的念头,我们完全不知道。认为粗念不生,我现在就一念不生了,哪里知道那个微细的念头!你完全不知道。
微细到什么程度?《仁王经》上举了一个比喻,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是我们平常讲经常常举这个例子。我们弹指弹得快,我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有多少念头?有二十一万六千个念头,你怎么能觉察?这样微细的念头都没有、都不生了。但是《仁王经》这个说法,我说过是如来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比这个还要微细。我们讲这个经前面跟诸位说过,极其微细的念头都没有了,这样才是寂灭忍的境界。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个念头,不算什么!从这个地方我们才能体会到我们自己的妄想,所以无明妄想为什么难断,你不知道。阿赖耶里极其微细的念头,什么人才能发现?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他才能见到阿赖耶识里的念头。我们今天知道的念头是什么?第六意识的念头,阿赖耶的念头我们怎么会晓得?不是佛说,我们作梦都想不到。普贤菩萨承佛威神的加持,入了大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四一卷) 2002/03/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41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的经文:
【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
这是将普贤菩萨「入于三昧」,三昧的名称说出来了。清凉大师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注解得很多,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大定的重要性。《疏》文有三,第一个是解释经文,第二是说明入定之所以,第三是叙述过去跟现在的异同。现在先说第一个,三昧名称我们要把它记住,『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毗卢遮那」前面已经说过,清凉说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称为如来藏身,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广」,第二个是「大」,第三个是「生息」。「身」是体的意思,我们讲本体;也是依的意思,一切万事万物之所依。如来藏身,佛在大经里也常讲,这有两种:一种是修成的,第二种就是本性。说到本性,一切众生统统具足,真的是个个不无;要说修成,那只有诸佛如来。菩萨也有修也有成就,但是不圆满,如来果地上才圆满、究竟圆满,就是修德与本性完全相应,圆满的相应。凡夫的如来藏,埋藏在妄想分别执著之中,不起作用了,不起性德本有的大用。实际上它还是起作用,什么作用?烦恼习气,它变质了,换句话讲变坏了,不是它原有正常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修成者为佛,佛的如来藏与本性相应的是什么样子?清凉大师讲:「诸佛有者,慈悲无边」,这称之为广,「故名为广」。「智慧无上,故称为大,生相已尽,故云生息。」我们就看这一段。於是我们明白了,我们平常总结佛陀教导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修成的如来藏性,这与本性相应,不相违背。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事物,用的是真心,真心就叫做「如来藏」。加个「身」,身有体的意思、有依的意思,十法界依正庄严依它而起的,这经上不是常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来藏身是性跟识和合之体,性识合起来讲就是如来藏身,如来藏身不是别的事情。我们要知道,一切众生应当要知道,九法界众生都应当知道,要明了。所以尽虚空遍法界佛刹微尘数的世界,一一世界佛刹微尘数的众生,依如来藏身为体,依如来藏身而起、而显现的,所以如来藏身有「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圆满的意义。
「慈悲无边」,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什么意思?就是一般人讲的爱心。佛为什么不讲爱,要讲慈悲?世间人的爱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说不是真的?他会变,今天相爱明天就不爱了,所以世间人这个爱,他的体、他所依是情识,是感情、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千变万化,怎么能靠得住?诸佛菩萨那个爱心,所依的是什么?如来藏身,是性德,是修德。如来藏身我们换句话大家就好懂,否则听到这个名词好像很玄,不可捉摸。我们换个名词讲你就懂了,就是修德跟性德。修德与性德相应,所以这个爱心是永恒不变的。你毁谤我,我还是爱你;你侮辱我,还是爱你;你陷害我、要我的命,我还是爱你,永恒不变。而且这个爱对一切众生来说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偏爱,没有我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没有!可是在事相上,似乎又有偏爱,那什么原因?没有别的原因,是那个人能接受,另外一个人他不肯接受,那有什么法子?
譬如我们讲供养,平等供养,供养都一样多,这个人欢喜接受,好像他得到什么;那个人拒绝、不肯接受,或者是接受一部分又退回一部分,好像是布施供养不平等、不平均了。不是修布施供养的人不平等、不平均,接受的人不一样,是这么个道理。为什么他不肯接受?他对於佛法认识不清、理解不深,依旧有许多疑惑。好心对待他,他在那里疑惑、在那里打妄想,胡思乱想,「这个人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他有什么目的?他有什么企图?」愈想愈歪,与事实真相愈想愈远,愈想愈不是这么回事!这个过失是他自己造成的,与别人不相干。在这个世间,这一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我们要明白、要懂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反省:我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我有没有诚意、有没有虚心来接受佛陀的教诲?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学习《华严》,到底什么人得利益?我随堂学习,我能不能得到真实利益?我能得多少利益?这一桩事情,大家与我不相干,关系在你自己。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能得多少利益是在你自己的诚敬,你有没有诚敬?诚敬这两个字的意思深广无尽,它是性德。我们讲到最浅、讲到最低的水平是什么?佛在每部经上末后一句话,「信受奉行」,如果做不到这句话,你哪里来的诚敬?佛经上还有一句话佛常说的,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佛在经上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是信受奉行,这两句话合起来看,意思就清楚、就明白了,这就叫诚敬。所以诚敬不容易,哪一个人具足诚敬,这个人肯定成就;没有诚敬的心,这个人不会成就的,你对他也不必抱著很大的希望,古德常说:「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应当像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一样,以清净平等的慈悲来看待。要认识众生的根性,要给他方便,他这一生不能成就,诸佛如来来拉也拉不动。
为什么?经上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的业力太大,佛也无可奈何!必须要在三途六道受尽折磨,折磨是什么?把他的业习磨掉。诸位同修要晓得,你们不甘心、不情愿受折磨,你的业障怎能消得掉?我为什么感激韩馆长?你们从图书馆出来的同学都晓得,馆长常常折磨我,我被她折磨了三十年,我的那个妄想习气在她那里磨尽了,才有今天这么一点道心,有这么一点成就。我对於折磨我的人,我生感恩的心;这一点你们跟我不一样,你们对於折磨你的人生怨恨心,那麻烦大了,那是什么?罪上加罪。我们要仔细来观察,几个人受人折磨会感激那个人?说老实话,我这一生没见到过。几个人对老师的教诲能够百分之百的随顺、遵守?我也没有看到第二个。
往年我一个人在海外弘法很孤单,找一个研究讨论的同参道友都找不到。每一次回到台湾,我见到李老师,我都向他老人家劝请,请他多培养几个同学,我们好有伴。老师听了也很感动,我请求的次数多了,总有十几次,最后一次老师不耐烦了,告诉我:「不是我不教,你替我找学生。」这一句话说出,以后我再不敢讲了,为什么?我知道我找不到像我这样的学生。这个话以后就不提了,真找不到!以后在美国遇到黄念祖,我非常高兴,总有一个可以讨论、可以商量的人,他是梅光羲的外甥,是夏莲居的传人。夏老、梅老跟我们所修学的有关系,在世法里面讲,我们有血缘的关系。李炳南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学生,我们称梅大师称师公,黄念祖是梅大师的外甥,也是梅大师的学生,他跟李老师应当是同辈分同学,但是年龄比李老师小很多。李老师大概大我三十多岁,黄老大概大我十几岁的样子,这我没有想到,我以为黄念祖老居士年龄应该比李老师还要大,没有想到他小那么多,我还能够遇到,还能够向他请教。
由此可知,真正善知识哪一个不想传法?找不到学生,学生不肯听话,心里面未尝不想学,魔障太重。我说这个话不好听,但是不是假话,什么魔障?五阴魔、烦恼魔,你承不承认?你的烦恼习气太重,你没有办法克服你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里头最严重的是懈怠、懒散,这两个魔要了你的命,这个命就是法身慧命。懈怠、懒惰你提不起精神,不能够像古大德那样的好学,天天现行的是烦恼不是智慧。什么时候智慧现前?你看看如来藏性佛修成的是「智慧无上」,称之为大。我们今天自己要觉悟,我们今天什么是大,什么为大?烦恼习气无上,我们是这个大。佛所修的是白业、善业,我们所修的是黑业、恶业,你能知道吗?
第三个意思「生相已尽,故云生息」,生是什么?生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就是这个意思。这两句话我们在大乘经,像《楞严》、《华严》、《圆觉》、《法华》都看到,「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是修行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