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矗磕钔凡牌穑ň透钡模∩颂旌淼氖虑椴坏荒茏觯荒芟耄∷鹑死旱氖虑椴荒茏觥⒉荒芟搿�
  今天中午澳洲几位来访问的,我给他谈,他们能够理解。怎样才能够消除业障?《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灾消福来,这是果报。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果报,灾消福来?要心善、要行善,要心净、要行净,我说的他懂,难得!这人有善根。我们只要在这上下功夫,务必要做到不容毫分不净夹杂、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再大的灾难你也能够避免,你不会受。自己能够避免、能够不受,你才有能力帮助别人。修行修的什么?就是修这个,没有别的,莲华具足显示这个事实真相。陀罗尼是印度话,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总持。「总持」一般人听了不能够理解,我们换个话来说,就是纲领,这大家容易懂,总持就是现在人所讲的总纲领、总原则。莲华陀罗尼就是清净的总纲领,用现代话来说,抓到清净的总纲领。我们要问,这清净的总纲领如何落实?给诸位说,最明显的就是三皈依。三皈依一定要用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说法:皈依觉、皈依净、皈依正,觉正净一而三、三而一。心地清净,净而不染,他会迷吗?不会!染了才会迷,不染他就不迷,不迷就觉。觉正净这三个字,一个得到,其余两个一定都得到;一体的三面,一个得到,统统得到了。从净来说,那就是莲华藏陀罗尼。
  所以,普贤菩萨是我们净宗的初祖,我在讲席里面多次的介绍,净宗的发起。释迦牟尼佛第一部讲经是讲《华严经》,菩提树下二七日中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人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那里打坐,坐得很久,两三个星期都没有起来,哪里知道他老人家在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十方无量无边菩萨参与这个法会,我们不知道。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提倡净土法门,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娑婆世界净宗初祖是普贤菩萨。中国的初祖是慧远大师,娑婆世界的初祖是普贤菩萨,我们要知道。修净宗的人不认识初祖,那成什么话?还有一位初祖,比普贤菩萨还要早的,那是什么人?大势至菩萨。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老人家早了,久远劫之前就倡导这个法门,「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讲这个法门的殊胜、果德的殊胜。方法很简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以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尽虚空遍法界头一个提倡净土法门;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头一个提倡的,我们称初祖;慧远大师是在中国第一个提倡的。
  我们在夏莲居老居士注疏里面读到,他给我们说出的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我看到这一句非常喜欢,我完全赞同,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他在《净修捷要》里头讲的,《净修捷要》是最方便的修学方法,总共是三十二拜,对於一般工作繁忙的人来说非常理想,他这个方法是模仿《往生论》里面所行的方法。事相上来说,佛在大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就是一切的现象是从心想生的。所以菩萨得的这个法门叫「莲华陀罗尼」,因此菩萨说法之处自自然然就有莲华出现。我去年在中国,看到庐江打佛七的一卷录相带,录相带放出来之后,确确实实很明显的莲华,大大小小很多朵,华瓣、莲蓬看得清清楚楚,很多种颜色,录相里面看出来的,透明的。大家看了之后,不可思议,这个录相带绝对不是人伪造的。现在用科学技术要来造这个形相,那是毫无问题的,可以造得出来的,我们相信不是用一种技术来造来骗人的,不可思议的感应!这些感应显示出菩萨所入的三昧「自性无染,含果法故」,它因果同时。我们看到这些瑞相,这些瑞相给我们作证,作证转。这是普贤菩萨入定所依,他是在这个宝座上入定的。
  第五『承佛神力』,清凉大师说这一句是「所依因,谓所入深广,要承力故。」这就是佛力加持,你入的这个定无尽的深广,他的身分是菩萨,他所入的定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大定。普贤三昧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一切如来藏身为普贤故」,所以普贤即是三昧,三昧即是普贤。若不得如来加持,没有办法入这样深的大定;没有这么深的大定,就没有这样深的智慧;没有深广的智慧,就不能解决菩萨所问的这些问题。普贤菩萨在这一会要说法、要报告、要答覆大众的疑问,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内容。总共在这部经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问题是三百一十个,前面四十问叫大问。这也教给我们,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世间人讲的学问,什么是学问?能帮助一切众生解决困难疑问的,那就是学问。一切众生面临的疑惑、困苦艰难无量无边,你有能力帮他解决吗?说实在话,本身的疑难就多得不得了,自己都没有办法解决,怎么能帮别人解决?
  我们在此地看,诸佛如来、菩萨用什么方式帮助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不是普通众生。这是大菩萨,大菩萨不见得是他自己的问题,他代别人问的,代九法界众生问的。他们这些人已经入一真法界,无功用道,那是最高妙的修行方法,还有什么疑惑?所提的这些疑惑,我们一看都是我们的问题,九界有情的疑惑。菩萨在此地为我们显示,怎样才能够为他们解答?戒定慧三学。换句话说,如何能够解决我们自己现前的问题,也是戒定慧三学。离开戒定慧三学,就不是佛法。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问题就解决了。我们现在想求智慧,不要戒定,这个慧佛在经上也有说,叫狂慧、叫邪慧,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带来灾难。为什么?你这个智慧里面含藏的是迷邪染,它不是觉正净,我们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不懂得怎样学佛;你要知道了,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晓得如何学佛。你会,会学了。
  说老实话现在学佛的人很多,真正会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我们自己回过头来认真反省一下,我自己会吗?我自己修行如法吗?你不反省你不知道,这一反省你就发现,发现在佛法里面讲叫始觉,你开始觉悟了。这个因好,你要继续保持,不能把它失掉。如何保持?天天反省,天天改过,天天自新,你才有出路。如果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过,你这一生的学佛是白学了,与你的生死轮回一点都帮不上忙,李老师常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说得好听一点,当然也是事实,只是在阿赖耶识种一点善根,除此以外,佛法真正殊胜的功德利益你没有分。你为什么没分?你根本就没有修,你没有认真的学习。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还是随顺烦恼习气,念念之中依旧是贪瞋痴慢做主宰,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还是损人利己,这怎么能成就?我们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道理果然清楚明白了,自己要不奋发努力、回头是岸,这一生空过了。
  觉悟的人念念利益众生,知道利益众生才是真正的利益自己,自他不二。利益自己,不知道利益众生,这个人自私自利,决定损害自己,自己的迷执永远不能破。破迷执唯一的方法、最好的方法,佛菩萨教给我们: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佛法是纯正教人觉悟的大法,在这个世间没有别的事情,就是弘护正法,把正法做出样子来给人看。第一个样子,我们这个身体,这是形象,这就是个样子,一定要把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个身体把它做出来,在生活当中表演出来,在工作里面显示出来,处事待人接物里面显示出来,这就是示现、现相。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不在言说,要在行为。修布施度,欢欢喜喜的帮助别人,要把一切众生看作是诸佛如来、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欢欢喜喜供养,这修布施,决定没有一丝毫吝啬。我们正在吃饭的时候,看到别人来了,想想我们的饭菜还有多余的,立刻就请他来,不要犹豫,没有什么考虑的,欢欢喜喜的请他来。
  我们如果有能力、有这个财力、有人手,我希望我能够在此地做到每天晚餐供养低收入的大众,欢迎他们到我这里来吃晚餐,我们的晚餐叫温馨晚宴。请他吃一顿饭,这很平常,这个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是布施他、供养他的温馨。我们以纯净纯善的心对他,以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对他,让他心里得到温暖。这种在精神上的供养、布施,远远超过物质。所以财、法、无畏三种布施供养,在此地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修学的机会,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个机会放过。常住里面,你们同学们都要注意到,对人要亲切、要有礼,礼节还要多多请教当地的人,他们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我们要随顺他们。把中国的礼搬过来,精神上没有问题,事相方面可能就有问题。
  譬如我前天来,听到同学们告诉我,今年农历年的时候,我们这里也举行温馨晚会。中国农历年,在礼貌上小朋友都送一个红包,此地不作兴,此地的礼俗是欢迎你买一些小礼物送给他,不可以送钱。我们这一点疏忽了,没有注意到,没有事先打听一下此地的风俗习惯。我们这样做,他们对我们就提出抗议,破坏他们的风俗习惯,那到以后逢年过节,他们也都要送红包?那你带出这个,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样子。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了解当地的习俗,我们好心,做了恶事。我们以餐饮接待他们,这个他们高兴欢迎,不能用金钱给他们,不可以送红包,要懂得规矩。要懂得每一个地方的人情风俗习惯,他们这个地方的传统道德的概念,一切要尊重别人,不可以随自己意思去做。
  前天我们在大学午餐会上,平师在分发我们的一些小纪念品,这是失礼。因为大家在吃饭,大家在谈话当中是讨论问题,不是分发礼物的时候。尤其像这种礼物,我们要懂得人家喜不喜欢接受。应该怎么送法?送给他的团体,他们自己欢喜自己去拿,放在一边,不必每一个人去送,样样要学。孔夫子「入太庙,每事问」,要学著问,那很有道理。我们新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礼俗,这里是多元文化,许许多多的族群,每一个族群礼俗都不一样,不是学了一样,在澳洲都可以通用,不是!要跟宗教接触,澳洲宗教有几十种,每一个宗教有它每一个宗教的礼节、规矩,都要问。访问一个地方,就要问那个访问的单位,这是中国古礼上都讲,你要到一个人家去的时候,入门先要「问讳」,他们忌讳什么我们不能说,这都是属於礼节。中国外国过去未来,原理原则上都没有两样。人都好礼,不讲礼的人你以礼对待他,他也很高兴。这些事情不是小事,样样都要学,时时刻刻不要忘记了。
  佛法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学无止境,不是说活到老学到老,来生还继续不断学。你看看成了佛,普贤菩萨还要装出学的样子,入定给我们看,岂不是没有止境!自己没有成佛之前,自行化他自他两利;成佛之后,那要处处表演,完全是利他。处处表演,时时表演,义务的表演,表演里头没有名闻利养,义务的!还这么认真、这么用心去表演,什么原因?法尔如是!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没有理由的。菩萨所作所为,回过头来对我们来讲,我们如果学菩萨的所作所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