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后一对概念,如果不是曾经在经济分析中出现过,就是已经存在于工业词汇中了。
通过对长期与短期进行区分,“正常”价值的含义得以确定;而借助于马歇尔另外两个独创的概念——准地租和代表企业——正常利润说形成了。
这些思想都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也是人们在进行清晰的思考时所不可或缺的。然而,依我来看,这一部分也是马歇尔论述得最不全面、最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他留下了许多工作需要由后继者们来完成。正如他在《经济学原理》初版序言中所说的,时间因素“几乎是每一个经济学难题的核心”。
(4)消费者地租或曰消费者剩余这一独特概念是从杰文斯的思想中自然派生出来的,实际的结果证明,这一概念也许不像初看起来那样富有成效。但是在思维工具中,它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概念在《经济学原理》中尤其重要,因为它的使用(用埃奇沃思教授的话来说)“表明了自由放任主义,即无限制的竞争的最大收益,不一定就是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马歇尔证明,在某些条件下,自由放任主义作为社会最大利益的一条原则,不仅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而且在理论上也是行不通的,这一点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但马歇尔并没有对这一独特的论点进行更进一步的阐述,而是将这一领域留给他的得意门生和后继者庇古教授来继续探讨。而庇古教授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了,对那些已经心领神会的学生们来说,马歇尔的分析方法在披荆斩棘的探索之路上是一种多么有力的工具。
(5)马歇尔对于垄断的分析也应当在这里加以说明。因为他对报酬递增的分析,尤其是当外部经济存在条件下的报酬递增,在这里提及比在前面各处都要恰当一些。
马歇尔在这方面的结论以及他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强烈同情与他那种对竞争力量的古老推崇之间并无矛盾。埃奇沃思教授写道:“当我第一次接触马歇尔时——我想那是远在80年代的事了——他认为竞争在价值决定中的支配地位将会长期保持下去,他如此旗帜鲜明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并不是他亲口告诉我的,但这与他在‘经济学家的老一代和新一代’这篇文章中的判断是相一致的。‘如果卖者出价,而买者接受,他们就会不顾国王、议会或托拉斯、工会的禁止而设法成交。’”
(6)在创造术语和思维工具方面,我想再没有什么比马歇尔引入“弹性”的概念更令经济学家们获益甚多的了。在《经济学原理》第一版的第三部分的第三章中,他对“需求弹性”的含义作了设定,这实际上是对这一概念的最早表述。如果没有这一概念的帮助,关于价格与分配的前沿理论很难取得进展。
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并不是成正比的,而是比之多或比之少,这种观念在经过19世纪初关于供给与小麦价格关系的讨论之后,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了。因此,无论是穆勒还是杰文斯都没有对这一概念加以澄清,这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一件事。然而事实的确如此,e=(dx/x)/(dy/y)这一概念完全是 马歇尔的创造。
马歇尔在引入弹性这一概念时,并没有指明这是一个创新,这一点发人深省,而这又充分体现了马歇尔的特色。在这一思维工具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之后,进一步研究的累累硕果又一次被庇古教授而不是马歇尔本人悉数吸取了。
(7)《经济学原理》中涉及历史的部分值得作些评论。第一版中,第一部分包括了以“自由工业和企业的成长”为题的两个章节。而在最近的几版中,这些章节中保留下来的部分又被打入到了附录中。对此,马歇尔始终是犹豫不决的。
一方面,他深知经济学的相关事物具有变动不定的特点,因而他十分重视研究的历史背景,并以此来纠正那种认为现存的公理将永远颠破不灭的想法。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在这方面占用过多的时间(有一段时期,他大张旗鼓地开始历史方面的研究,如果写出来,据他说要用六卷的篇幅),他也不愿意让这些内容成为他的著作的重心。在马歇尔致力于经济史研究的时代,这方面现成的资料还少之又少,虽然他下了很大的气力,但仍然在这条偏僻的历史小道上徘徊不前,对于在书中应该把历史背景置于何种地位他也大费脑筋。结果是折衷的,正如在《经济学原理》中体现出来的那样,这并不尽如人意,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被压缩成了泛泛之谈,而其中的证据却无法详加罗列。
马歇尔在历史方面最出色的作品可能是《工业与贸易》中的某些部分。这本书出版于1919年,此时他的大部分著述工作都早已完成。而《经济学原理》中有关历史的章节却遭到了威廉·坎宁安博士鲁莽的攻击,他在皇家历史学会发表了演说,演说内容刊载在《经济学杂志》第二卷(1892年)中。马歇尔这次却打破了对批评置之不理的一贯原则,在这一杂志的同一期上著文反击,成功地结束了这场论争。
漫不经心的读者可能不会注意到,《经济学原理》的写作方法不同凡响。对于新颖与首创的声明一概被免除了,文中也绝少指责他人的错误,那些早些时候声名卓著的作家,无论他们到底说过些什么,在马歇尔的解释里,他们的意愿都是良好的,无可指责的。经济要素之间的一贯性和连续性,诚如马歇尔的两个座右铭——“自然界没有飞跃”和“万物归一,一寓于万物”——所示,是经济学难题的症结所在。然而,即便如此,除非对于初学者,这本书,尤其是其前四部分还是十分浅显易懂的,它明白、恰当,宛如是对平常事情所作的文雅一些的表达。
这种行文风格使马歇尔实现了他的目标。这本书为广泛的大众所接受,它提高了经济学在公众中的声誉,而又极少引发争论。一般的评论者很欣赏作者这种对待论题、对待前辈、对待读者的态度。而令马歇尔高兴的是,他唤起了人们对道德因素的重视,使经济学重新焕发出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与此同时,这一切却未损及这本书的学术价值。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对英国的经济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过程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着,没有引发任何的喧哗与骚动,以致于人们常常会感受不到。
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写作方法也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后果。本书落墨时轻重欠分明,除了那些堪称重大突破的地方,对于一般的突出之处只是一笔带过,读者就很容易随便放过这些地方。困难都被隐藏起来了,棘手的问题也都放在脚注中加以解决,原本涵义隽永、富于创见的内容被平平淡淡地表述出来。
如果说读者的头脑是一个衣橱的话,作者根本没有为他的思想贴上品牌名称,甚至也没有设计衣钩。学生在阅读《经济学原理》的时候,可以因为它的明白晓畅而着迷,以为自己弄懂了一切,而一周之后,却发现自己几乎一无所知,就连那些在《经济学原理》的哺育中长大的学生,偶然碰到某个新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回头再查阅这部著作时,发现这个问题和一个更好的解法明明已在书中,而自己竟然一直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了。读者只有在经过勤奋的学习和独立的思考之后,他才可能窥视到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这一知识宝库之门径。
七
马歇尔夫妇1885年回到剑桥之时,正值对研究员的结婚禁令解除不久。他们为自己建造了一处小小的房舍,并将其命名为巴里奥·克罗夫特。这座住宅位于马丁利路,用的是圣约翰学院的土地,靠近巴克斯河,不过就在巴克斯镇的郊区,因此在它的一边,有开阔的农村向马丁利山伸展开去。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0年之久。这所住宅的花园很大,设计不落俗套,因而采光充足,空间恰能容下他们二人和一位忠诚的女仆。他的书房,列满了书架,摆满了图书,只在壁炉旁才有地方放下两把椅子。就在这里,他与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促膝谈心,天色将晚之时,在边上的凳子或架子上,他为来访的学生准备一杯清茶、一块蛋糕。大的聚会则要在楼下举行,为了娱乐的需要,可以把餐室和马歇尔夫人的起居室合为一体,这所住宅保持着一种始终不变的气氛:楼上,满是书籍和装着手稿的抽屉;楼下,家具上镶嵌着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人物画像;门口,迎面站立着女仆萨拉。这一切,总是深深吸引着马歇尔的学生们,他们年复一年地来这里拜访他们的导师,就像来到了圣人的栖居之地。
这是剑桥婚姻小团体的第一个年代,在由那些学院首脑夫妇和几位教授夫人构成的小圈子开始扩大之时,一些最知名的导师,尤其是伦理科学的导师,先后娶了纽纳姆学院的女学生。这样,来自夫妇双方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单一然而杰出的精英团体。
在我童年之时,这一团体正生气勃勃,当我稍稍年长,能够应邀参加午宴或晚宴的时候,我就是到这些人家中作客。那是一种温馨而高尚的气氛,在今天庞杂的剑桥是很难找到了。在后来的日子里,为了款待某个经济学同行,尤其是某位外国同行,马歇尔夫妇的家中常常举行聚会。在小型午宴上,还常常邀请一些本科生以及来自纽纳姆的学生或年轻讲师。我清楚地记得,就是在这样的场合,我与阿道夫·瓦格纳和N.G.皮尔逊结识了,他们是过去那个时代中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马歇尔不太愿意到别人家中作客,他更愿意在自己的斗室里热情款待他的客人们,这时,他总要把夫人支使得团团转,自己则谈笑风生、语音朗朗、妙语如珠。他对各种五花八门的事情都能侃侃而谈,他脸上挂着笑意,眼睛闪烁着光亮,不时显出几分滑稽,这时,有谁不会欢乐开怀呢?
早些时候,特别是在1885…1900年间,他喜欢邀请一些工人首领与他共度周末。比如,托马斯·伯特、本·蒂利特和汤姆·曼等人都曾接受过他的邀请。有时,这种拜访恰逢社会问题讨论协会开会,拜访者们还要到会上发表演说。通过这种方式,他结识了过去一代大部分重要的合作社成员和工会主义者。实际上,除了学术思想外,他对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等等一切都抱有同情(同J.S.穆勒一样)。
马歇尔此时已经安定下来,也已习惯了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接下来,我们将对他从1885-1908年辞去教授职位的这一段人生历程作一简要描述。
从1885…1890年,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他主要致力于《经济学原理》的写作,但此外还有几项活动:1885年主要是他向“工业补偿会议”提交论文;1887…1888年为金银委员会提供证词;1889年他在合作大会上发表主席演说;1890年夏,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利兹会议上,他为经济学小组作了“关于竞争的若干问题”的引人入胜的主席演说。此外,上课也占去了他很多时间,因此这五年是他一生中最活跃、最有成果的五年。
普通课程他一周讲授两次,在理论上有特殊困难的课程他一周还要讲一次,但是作为惯例,三个学期中他只讲两个学期的课,这样一年下来他大约有45个课时。马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