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畹揽⒗畹郎⒗畹榔健⒗畹黎埂荚蛭彝コ錾聿缓茫皇艿焦煌潭鹊奈坏敲挥邢蛎说屯贰!∫蛭凶挪煌蚕斓谋尘埃挥凶挪煌蚕斓男男裕挥凶挪煌聪斓睦佑。荒且恍行械慕庞。痪筒煌蚕斓匦涯俊!
梁思成的高足李道增
李道增先生是李家老三房李鹤章的后代;即李经羲的曾孙,李国松的孙子,李家炯的大儿子。他长期任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工程院院士;是李氏家族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学者。 他1930年生在上海跑马厅边他曾祖父的老房子里;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大家族经济破产;只好把老房子卖掉;全家几十口子人从里面搬了出来;分开过。 他的爷爷李国松早年在商业经营上曾经很成功;后来在上海不小心上了当;损失颇巨;这大概就是李国松不喜欢上海的原因。
分家后;他带着夫人和几个小一些的孩子到天津去了;因北方民风纯厚;有不少亲朋故旧;心情能舒畅些。李家煌、李家炜、李家炯是李国松的元配夫人生的儿子;年龄稍大些;这时都已成家立业;大家就各奔前程。老大李家煌、老二李家炜;似乎继承了祖上从政的细胞;与国民党政界人物时有交往;一个与吴国桢是把兄弟;一个还当上了蒙藏委员会委员;所以去了北京;老三李家煃已去世;老四李家炯即李道增的父亲;因在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工作;只能留在上海;先搬到兆丰别墅;不久又搬到永嘉路四百八十五弄那条著名的弄堂。他们的堂兄弟李家骕(李国筠之子;李道豫之父)一家也留上海;另谋居处。从此结束了大家族四代同堂的生活格局;李经羲名下的这个住了二十几年的大宅门;开始解体。
走出大宅门的李家人;经济上衰落了;可心性还是很高;尤其对孩子们的学业抓得很紧。 也许是长期的租界生活的关系;李道增的父母思想非常海派;他们主张孩子们从小要读好英语;将来一定要出国留学;哪怕家里再没钱也要设法让孩子出国留学;所以从小把孩子都送进教会办的学校里读书。他们自己本身就是洋学堂里出来的洋学生;李家炯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其妻唐贤元是中西女中毕业;都是上海一流学校的高材生。他们对当时上海教会办的学校的严格管理非常赞赏。中西学校是基督教办的学校;一律住读;学生一个月回家一次;校纪校规与国外同类学校接轨。
中西女中的附小从三年级就开始教英语了。所以李道增和姐姐李道基、弟弟李道堉都从中西女中的附小读起;从小接受了严格而规范的教育;这为他们后来的建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李道基在中西女中附小毕业后升入中西女中;又考上北京燕京大学;赴美国后从事经济师工作多年;还是中西女中在美国东部地区的校友会主席。她把女儿培养成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改革开放后回国演出过。
李道堉则从中西中学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现任苏州林业机械厂总工程师。 李道增书读得比他们还要好;在李氏家族所有的孩子中是公认的学习榜样。他在中西女中附小毕业后考入南洋模范中学初中部;又考入上海中学(那时是江苏省立高等学校)读高中;1947年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这是号称中国最高学府里的最难读的一个系。至此;他读书的几个阶段似乎都很走运;不仅步入了最好的学校;而且碰上了最好的老师。谈起他的几位老师及求学生活;李道增总是充满了深情。
上海中学的教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李道增的班主任竟是清华大学第一届的物理系毕业生;他总是用高昂的激情鼓励他的学生;不仅传授知识;而且给人以精神力量;鼓动他的学生铁心报考清华大学;学校采用的物理和化学教材都是英文原版的;使学生在学专业的同时又加强了语言训练;校长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博士;他亲自上课;而且是用英语为学生讲授哲学课;学校为培养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还常举行英语演讲比赛;李道增曾夺得第一名……整个学校的校风;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的、锻造优秀人才的环境;谁也不甘落后;谁都憋着一股劲;这正是一片适合李道增心性发展的环境土壤。
进入清华大学;他来到一个更加严格的;甚至几近冷酷的学术环境。老师都是名教授;上课一律用外国原版课本;每一节课都是用英语讲课。有的老师一走上讲台;就按照自己的思路一分钟也不停地讲下去;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上一黑板;下课铃一响;老师收起教案走人;至于学生听懂听不懂他才不管呢;他认为只要你是清华的学生;你就应当听得懂!听不懂那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应当抓紧赶上去!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什么课还没讲呢;上来头一堂课先考试;那题目都是很难的;考下来竟有三分之一不及格;教室里小伙子们一片大惊失色;大家一头雾水———他们中有的是全市第一名;有的是全省第一名;如今这是怎么了……后来学生们才知道;那是老师特意安排的“节目”———你们不是天之骄子吗?你们不是国家的栋梁吗?谁让你们进了清华就沾沾自喜的?清华的风格最看不来沾沾自喜的腔调;老师就是要打掉你们身上的傲气和骄气;让你们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此后的日子是每周一小考;每月一中考;学期一大考;大家谁也不敢懈怠;总是想方设法找难题做。
同班同学中有个周光召(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认识学校的一位助教老师;叫张伟;是钱伟长先生的助教;大家就常常去求他;向他要些题目做。那时老师一般不布置作业;可是大家倒宁肯老师布置些作业。这种学习氛围;对于一个真正想做些事业的人来说;显然是太重要了! 那时的清华大学;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电工原理和应用力学都是最难读的课;但必须要考八十分以上才能正式读物理系;考不过的只能明年再考。那是真正的严师出高徒;所以清华的学生没有清闲的时候。 李道增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磨炼出来的学术尖子;他从不甘心落在人家后面;平时没有星期天;几乎也没有节假日;脑子里整天装的都是数据和推理。
数年寒窗;水木清华;他就必然出类拔萃。 两年后他转到了建筑专业;来到了梁思成先生的门下。因他从小喜欢画画;而建筑专业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他的物理学基础和美术爱好可以得到很好的兼顾。那时中国的建筑业正面临一个新的突破期;传统的大屋顶不时兴了;国民党时期的建筑大多像方头棺材;新中国的建筑如何体现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特色?这些对才二十岁出头的李道增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何况又有梁先生这样可遇而不可求的顶级名师。195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留校任教;先后当了梁先生的秘书兼助教、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在清华大学将建筑系扩建为建筑学院的时候;他担任了第一任院长。
他把专业重点;大胆地放在了过去国内很少有人涉及的剧场设计上;这是他的老师梁老先生都未曾涉足的建筑艺术范畴。 以后就是漫长的教学加运动、教学加建筑设计、教学加行政管理、教学加科学研究的繁忙岁月。他长期超负荷地工作;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他停不下来;他那李氏血统的天性驱使他;总是在急急地向前赶路。几十年来的运动不断地干扰着他;心脏病也越来越严重地干扰着他;他都能够乐观而坦然地面对;但他心底的那个至今还没实现的梦;却在无情地撕咬着那颗学术良心;使他总也无法平静。 翻开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著作目录、建筑设计目录、作品得奖目录;他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的论文目录;以及他所兼任的职务的目录;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他都是无可挑剔的。
他一个人肩挑了应当是许多人来肩挑的工作;付出了太多、太多。1958年;他自从国家大剧院的计划一经提出;就是这个项目设计的主持人;前后三起三落;其中每一次提出;他都是项目的带头人。其他的设计还有一长串:解放军剧院建筑设计、总政排演场建筑设计、中国儿童剧场翻新工程设计、东方艺术大厦方案设计、天桥剧场翻新建筑设计、大连经济开发区剧场、福建省大剧院方案设计、台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方案设计……有的在全国竞赛中获一等奖。出版著作有《剧场建筑设计手册》、《中国会堂剧场建筑》、《国外剧场建筑图籍》、《2300剧场设计总结》、《西方戏剧、剧场史》(上下册)。尤其那部一百五十万字、文图并茂的煌煌巨著《西方戏剧、剧场史》;凝聚了他整个学术生涯的全部心血;是国内第一部跨戏剧与建筑两个学科的学术专著;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
他所兼任的职务也是多得不得了;除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还是国务院第三、四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七、八届常务理事,北京市建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按说;他的学术道路还是一帆风顺的;而且;在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不断的时代;他由于工作积极肯干;万事敢挑重担;跟周围的人际关系也处理得不错;除了个别领导人;谁也看不出他是个李氏家族的“狗崽子”;因此也没有吃过太大的皮肉之苦。然而;上帝总是不愿意把所有的顺心事都送给一个人;偏偏让他怀着一个巨大的心事、一个至今尚未实现的大梦苦涩地前行!
第一次要上国家大剧院项目的时候还是在国庆十周年前夕;是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已被列入北京十大建筑的计划内;另外还有解放军大剧院;都是当时仅有二十八岁的年轻教师李道增领衔设计的。那时清华大学的校长是蒋南翔;调动了全校的精华全力投入这个国庆献礼的大项目;从建筑系、机械系、电机系、土木系、自动化系共抽调了三百名精兵强将。设计方案及图纸全都如期完成了;到了该破土动工的时候传来消息说;国家经费有限;目前不能上马了。不仅如此;连解放军大剧院也给拉下马了。整个北京十大建筑;别的都不拉;偏偏把李道增主持的两个项目全给拉了下来;而且;这三百人所精心配合完成的;堆得像小山似的图纸;在“十年浩劫”中;被造反派一把火烧个精光……谁也闹不懂;这是怎么回事。
粉碎“四人帮”后的1990年;建造国家大剧院的项目又被提出来了;又把李道增和他的同事们的胃口大大地调动了一番;国家计委下了文件;同意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技术经济论证;国务院文化部专门组成了国家大剧院筹建办公室;又组织大队人马连夜上马;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建设部设计院共同“会攻”;李道增代表清华参加其中一个方案的设计……然而这又是一个巨大的空心汤团;再次让李道增饱尝了希望和失望之苦!
1997年;国家大剧院要动真格的了;李道增在1991年的方案基础上;两个月就拿出了模型。可是这次是国际招标;最后送到中央首长办公桌上的共有三个方案;其中就有李道增的一个方案。接下来是一个漫长的论证和等待期;等待的结果是;最终选中了法国人设计的那个要花几十个亿的、把剧场全部沉入地下的、上面盖一个“大馒头”的古怪方案;只在某些具体的部分;参照了李道增的方案…… 不知李道增教授有没有后悔过;他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