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 作者:毕飞宇-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的脖子,哭出声来了,说:“大妈,我能往哪里逃?”


《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第八章(3) 
 

    
 

  
 
 

  第二天村里人就全知道这件事了。人们对城里人忘恩负义表示了不满。人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皮肤越白,心越冷,童惠娴再这样犟下去,在这个广阔天地里恐怕再也难有作为了。

  童惠娴打定了主意,她决定死。

  她决定死在河里,用锹头在冰面上砸一个窟窿,双脚并起来,跳下去,一切就会了结的。她的尸体就会漂浮在冰面下面,而人就像在镜子里了,那又有什么不好的呢?童惠娴稳住自己,不让自己想家,想徐远,想别的。不要再让自己伤心了,走要走得快活,不能快活,至少要走得平静,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几分钟的事,还苦自己做什么?还让自己伤心做什么?童惠娴自己也很惊奇,怎么打定了死的主意之后,人反而轻松起来了呢?早知道这样,早一点死有多好!被强奸完了你就可以死了,你干吗拖到现在?你这个蠢货!你这个破鞋!你这个没血性的东西!

  童惠娴撑起自己。才一个刹那,她似乎又有了力气了。缠在身上的绳子全解脱了。人怎么会这样的?真是回光返照,人想死了一切都这么轻松,这么空明,这么心情通畅。早一点想死有多好!怎么就有福不会享的呢?上帝对人不薄,他老人家会给你一些幸福。

  童惠娴居然幸福地微笑了。身轻如羽,胸中霞光万丈。童惠娴坐起来,准备下床。她开始收拾自己。她在收拾自己的时候就感到自己是去演出的,徐远已经坐在舞台的左前方了,就等着报幕员报幕。报完了,四周看了一圈,把被子叠好,把枕头放好,把枕巾的四只角掖好。把床下的鞋左右对称码得很整齐。然后,走到门前,开始拉门栓,童惠娴打开门。童惠娴一打开门就差一点儿吓昏过去了。邻居耿二婶和耿七奶奶正站在门口,耿二婶的头还伸在那儿,关注着门缝里头的一举一动。童惠娴后退了一步,一个踉跄,差一点儿就栽下去了。耿二婶一把就把她拽住了,扶她上床。耿二婶把她的裤带抽出来,童惠娴挣扎着说:“你放手!你放手!我要上厕所!”

  耿二婶捂住了她的脸庞,命令身后的耿七奶奶去叫人。耿二婶说,“童知青你好歹也是女人,你想什么我还能不知道?支书早就安排啦!你想想,一个村子的贫下中农能让你死?”

  “你让我死吧!”

  “傻丫头,我活着,你就死不掉,我向支书保证过的。”

  童惠娴只挣扎了几下,就虚脱了,她的最后一丝力气总算用光了。那些绳子又回来了,重新捆在她的身上。这一回的绳子是具体的。她的手、她的双脚,全被耿二婶结结实实地捆紧了,耿二婶力大如牛,三下五除二就把童惠娴收拾妥当了,捆好童惠娴,耿二婶跳到了地上,往床上张望,看看有没有敌敌畏、六六粉、乐果、二三乳剂。随后耿二婶收走了菜刀、剪子、火柴以及可以看到的所有绳索。投河、服毒、上吊、捅刀子、火焚等自杀的所有隐患都消除了。这时候耿七奶奶带着赤脚医生终于过来了。赤脚医生的手上提了一大串注射液。他们准备给她吊葡萄糖。童惠娴的疯狂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她像一只被捆的粽子在床上打滚。她拒绝葡萄糖,就是饿她也要把自己饿死。耿七奶奶说:“这个城里的丫头烈哩,平时也看不出来。”耿二婶说:“不叫的驴比马烈。”耿二婶取来了三根扁担,扎成“大”字状,把童惠娴系上去,这一下就好了,童惠娴除了小肚子能打两个挺,嘴里能发出几声响之外,什么动静也都没有了。赤脚医生找到童惠娴的血管,把针头插进去,晶莹的液汁开始了点滴。

  “难怪三喜,”耿二婶说,“你瞧她的胳膊,这么白。”

  “白。”耿七奶奶说,“真是白得像鱼肚了。”

  耿二婶和耿七奶奶坐到了凳子上。这下安稳了。这下总算安稳了。“你主意还真多,”耿七奶奶说,“你怎么想起来用扁担的?”

  耿二婶“唉”了一声,说:“成亲的那一天我死活不肯,他们家父子两个把我扒光了,就是这样捆的,他老子一出门,狗日的他就上来了。”耿二婶捂上嘴,就到耿七奶奶的耳边,小声说:“他性急得要命,还没进去,全出来了,弄得我一腿根。我人都这么样了你还急什么?气得我,唉,气得我。”

  “就这样,”耿七奶奶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新郎上身一泡尿。就这样。”

  童惠娴被捆成了“大”字状,一直躺在床上。到了下半夜童惠娴实在受不了,手脚全像断了。童惠娴说:“二婶,七奶奶,你们放下我。我的手脚全麻了。”

  耿二婶说:“傻丫头,我是心疼你,将来你就知道了,我是你的救命恩人。”

  “你是我的恩人,我求你,你放开我,我吃不住了。”

  耿二婶便给童惠娴松绑说:“你可千万别动想死的念头了,你想想,村子里几百双眼睛,往后全盯着你,怎么能让一个好端端的知青寻了短见?你是毛主席派来的,你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对得起谁?”

  一大早乡亲们就都知道童知青想寻短见。乡亲们都难受,红着眼睛,纷纷看望童惠娴来了。乡亲们提了红枣、糯米、鸡蛋、红糖、地瓜干、蚕豆、粉丝来看望童惠娴来了,屋子内挤满了耿家圩子的乡亲们。她们拉住童惠娴的手,问长问短,问寒问暖,她们关照童惠娴,千万不要再从冰上走了,千万要保重身子,有什么委屈,全给我们说。我们就是你的亲娘。我们就是你的亲奶奶。我们就是亲二婶、四姨妈、六舅母和五姐姐。你怎么能想不开,你千万不能想不开。和三喜的事你千万别往心里去,是女人都少不了这一天,等你嫁过去了,这话就不再有人提了,反正是自己的男人,又不是和人家,不就是早了几天吗?肉只要烂在自家锅里,就算不了什么。凡事听人劝,你看你瘦的,你看你把自己作践的,谁不心酸,谁不心疼,好日子还没有开始呢我的好闺女。有我们在,就不答应让你死!


《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第八章(4) 
 

    
 

  
 
 

  童惠娴流下了眼泪。她的手被乡亲们拉住,她失声痛哭了,多好的乡亲,多么温暖多么善良的乡亲!我忘不了你们,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这是阶级性。这是冬天里的春天。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因为苦过你的苦,因为路过你的路,所以感动着你的感动,幸福着你的幸福。

  童惠娴咬住下唇,失声说:“我不死,我活着好不好?好不好?!”

  这就好,我们这就放心了。人心换人心,白银换黄金,乡亲们对你不薄,你再想死真是对不住人了。

  门外的吵闹声就在这时候响起了,有人要进来,有一个年轻的男人要进来。他操着一口城市口音大吵大闹,他要进来。童惠娴一听到这个声音整个身子就全软下去了,往开化,像一把水银倒在了地上,碎碎的,亮亮的,成了细细的小珠子,没有一颗能收得回来。童惠娴抓住了耿二婶的手,手指一片绵软。她无力的手指在做无用的努力。她的血在往上涌,她感觉到一股恶火正从嗓眼里冒出来,裹住了她,裹紧了她。无数颗金星正从她的双眼里头飞迸出去。童惠娴抓住耿二婶,要过她的耳朵,说:“让大伙走。让乡亲们走。我这儿不要人。”

  耿二婶噙着泪,很郑重地点点头,扯起了嗓子说:“大伙儿散了,散了。”耿二婶走到门口去,大声说:“走。快走。童知青说了,这儿不要人,她谁也不见!大伙儿散了,散了!”

  推搡和殴打的声音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到童惠娴的耳朵里的,她听到了有人正在挨揍。童惠娴恶火攻心,说:“别打他,你们别打他。”但她的声音连她自己都听不见了。童惠娴的眼前一片黑。她昏了过去。

  童惠娴再一次醒来的时候用眼睛找耿二婶。童惠娴说:“二婶,给我熬点粥。”耿二婶的脸上喜出望外的样子,说:“你想过来啦?”童惠娴说:“我想过来了。”赤脚医生正从门外进来,天气太冷,他一进来卷进来一股冷气。赤脚医生看了童惠娴一眼,才几天的工夫,她整个就换了一个人了。她的面庞使人联想起纸、石灰、医用纱布,而一双眼睛就像雪地上的反光,天空越晴朗,光芒就越寒冷了。童惠娴的黑眼珠再不像流水了,失去了顾盼,失去了眨巴。童惠娴说:“麻烦你把支书给我叫过来。”医生走后童惠娴请二婶给她梳头,她脑袋却支不住,不停地往两边挂,只好就算了。童惠娴要过镜子,看了自己一眼,镜子像冰,她的一张脸就全在冰的下面了,封得严严实实的。童惠娴就这么望自己,随后把镜子提到嘴边,哈了一口热气。镜子让这股热气弄模糊了。村支书的到来同样带进来一股寒气。童惠娴无神地说:“我想到小学里头做代课教师。”村支书听了这句话心里就明白了。这个城里的漂亮丫头还是知恩图报的,还是有良心的,她的良心还没有丢到美国去,村支书说:“你对得起我,我也不能对不住你,过几天你就到商业店去卖酱油醋和糖烟酒!”

  “我不去卖糖烟酒,”童惠娴说,“我就想做代课教师。”

  腆着大肚子的童惠娴终于变成“童老师”了。“童老师”,多么美好的一种称呼。

  童惠娴整天呆在学校里。除了吃饭和睡觉,她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给他们讲刘胡兰的故事、邱少云的故事、收租院的故事。给他们讲述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公斤与市斤和克的关系。她给他们朗读课文。

  夏天的太阳红艳艳,冬季的雪花飞满天。

  她教孩子们唱歌。让孩子们站到操场上,手拉手,而她自己拿了一只小手鼓,有节奏地打起了节拍:

  嗦啦嗦啦哆啦哆,

  嗦哆啦嗦咪咪,

  咪啦嗦咪哆,

  发咪哆哆,

  …………

  孩子们喜欢她。他们的阅读与背诵都带上了城市口音,像电影里的人说话似的。他们的说话多了“不但……而且……”与“因为……所以……”,他们在与大人的交锋当中以“童老师”说的作为一种准绳。童惠娴的话是耿家圩子的“童老师语录”,它验证着正误、好坏,一句话,她的话使孩子们明白了坚持正确与反对错误。孩子喜欢她了,大人也就更喜欢她了,孩子们叫她“童老师”,大人们就再不拿她见外了,一起喊她“惠娴”。舍弃了姓氏是一种“自己人”的称谓,里头就有了最朴素的阶级情。女人在这一点上有先天条件,她和什么人“睡了”,她就必然属于哪个阶级,“地主婆”不就是睡错了床吗?而惠娴也开始用里下河一带的方言与人打招呼了,诸如“可曾吃过呢?”诸如“上哪块去呀?”随着大儿子耿东光的降生,童惠娴知道自己的“根”在这块姓耿的土地上是“扎”下来了,什么是“根”?根就是泥土的纵深,泥土的植物部分。

  这不就是生活?童惠娴问自己,生活不就是大家都这样,而你也这样了吗?平静下来了,“认了”,其实生活就开始了。

  但童惠娴并没有平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