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再继续讲到: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物理的法则,宇宙的法则,我们感觉到,人生在地球上,受天体的变化,气候的影响,尤其学中医的,更要留意,所谓风寒暑湿,这是外感进来,最容易发生病态的情形,这些都是《易经》所说太阳、月亮以内的宇宙法则。这个自然的现象,都是可爱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写文章技巧的高明了。我们说过,《系传》这篇文章,纯以文学的价值来说,比《老子》、《庄子》两本书更美,读起来更有节奏音韵感。“鼓之以雷霆”可不是打鼓的意思,也不是说像打雷的声音一样。这个“鼓”字的意义,等于现代四川人说“生气”为“鼓气”的“鼓”字一样。吹气吹胀了就谓之“鼓”,这里就是这个意义。宇宙自然的法则,必须要有雷电的震动,才能维持宇宙万物均衡的发展。用《易经》的道理来看这个宇宙,有时候大风、大雨不一定坏。譬如台风在我们来说,台风来了,破坏了农作物,吹倒了房子,觉得它很坏,但在整个大自然来说,在某一个角度,某一个时间,某一些情况下,却需要这一个台风,否则的话,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便会发生某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宇宙间必须要这样的震动才好,所以要“鼓之以雷霆”,不过假如宇宙永远在打雷,那也就糟了。太干燥了不行,又要“润之以风雨”,宇宙自然的法则,刮风下雨,天阴天晴,每一个现象都不能缺少。太阳月亮的运行,构成了一寒一暑的流转交替。这里要注意的,《易经》没有讲春秋,只有讲寒暑,冬夏则用得很少。《易经》的道理是宇宙只有冷与热两种对比,人们觉得春秋两季,不冷不热最舒服,刚好中和。在《易经》的道理上看,秋天是开始冷,小冷,春天是开始热的小热,所以《易经》只是说两个东西的对比,寒暑两种而已。夏天是热到了极点,冬天是冷到了极点,这样一寒一暑,便形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
十二辟卦
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到下页这一个图表:
这个图的中心是空的,我们暂时不去管它,以后再讨论。其实这个中心最重要,它代表了太极,亦即是本体,是空中无物的。外面第一圈,是十二个卦。这十二个卦,在《易经》有关的书上,有一个专门名称,称作“十二辟卦”。所谓“辟”,有开辟、开始的意义。还有一个观念,大家要注意的是十二辟卦,又名侯卦,意思是诸侯之卦。以前迷信,卜到这种卦,认为命运了不起,是方面大员的诸侯之卦,可不要去相信这一套,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所谓“侯卦”只是一个代号。《易》是以古代的政治制度来作比方,中央的是天子,坐镇各方的是诸侯,大诸侯镇守十二方,所以名为侯方。再清楚地说,《易经》是拿我们古代的政治制度,来说明这十二个卦的位置和性质,并不是说卜到了侯卦,就非当诸侯不可,否则诸侯当不成功,可被人当猴子耍了。孔子说过,学《易经》学好了,就“洁静精微”,的确了不起。学不好就是“贼”,学这套久了,很容易走上述信的歧路。实际上这是最高智慧的东西,这十二辟卦之名为辟,是根据《系辞》下传第六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来的。孔子说,研究《易经》第一步先要研究乾坤两卦,乾坤两卦懂了,《易经》的门就打开了,可以开始研究《易经》了。
阳物、阴物,
错把冯京当马凉
说到这里,我们顺便把这章讲下去: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
孔子推崇乾坤两卦的确是了不起,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近六七十年来,我们中国文化,被自己搞得一塌糊涂,有几位非常知名的学者,和若干大学教授也如此说,以及日本人都这样说,他们说《易经》讲阴阳,是讲男女的生殖器官,阳就是代表男性的阳具,阴就是代表女性的阴户,而且他们举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这两句话来,说是孔子这样说的。其实在唐宋以后,男性的生殖器官才称作阳物,在唐宋以前称作“势”则有之,并没有人称作阳物。孔子这里所说的“乾,阳物也”,是说阳性的一切东西,而现在的人把后世的名词,套到古文中去解释,可真是岂有此理!在秦汉以前的人对“物”字的观念,并不是后世的物质观念。在秦汉以前的物,等于我们现在口语中的“东西”。可能在一千年以后的人,再来考证我们今日文章中的“这个东西”一句话,会要命的。譬如现在的人骂别人,往往会说“简直不是东西”或“讨厌的东西”、“你是什么东西”等,也许一千年以后的人,可以大写一篇一九七五年关于“东西”的考证文章,而拿到博士学位。现在的人就很懂,知道“你是什么东西”这句话是骂人的,那么古人说的“物也”,也就是我们今日说的“东西”,所以不能说孔子是唯物主义者。这里孔子是说,乾可以代表阳性的东西,坤可以代表阴性的东西,这是很明白的,这种话好像是很枯燥,可是有人曾写了好几本“大”书,用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可惜错了,所以我们要多了解一下,便于纠正下一代的不
阴阳与刚柔
接下来: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意思说人把乾坤的道理弄清楚了,就可以通天通地,而上面这一个表,就是说明“乾坤其易之门邪”的道理,先要把乾坤两卦的变化研究清楚。
这图表自内向外为序的第二圈,画的是卦象,第三圈是地支,代表月份。如今天是中国历的十月,为亥月,天气已冷,但有几天暖和,是“小阳春”。十一月是子月,十二月是丑月……,依次配合,再外面第四圈,应钟、黄钟、大吕,是中国音乐的名词,这十二个音乐上的名词,通称为律吕,也是气候的变化。最近看到一份报上,有一位研究音乐的教授大骂律吕的文章,其实是他不懂什么是律吕。另外一位大学者,说外国音乐只有七个音阶,而我们中国有十二个律吕,这又错了。还有一位申请某项经费的老教授的论文中,也说到律吕的问题,但似是而非,所以要研究中国文化,这些都要了解的。再第五圈是二十四个节气,将来研究《易经》象数方面,亦即科学方面,这个十二辟卦的法则,一定要记住。一年当中,分十二个月,这十二个月,一半是阴,一半是阳。以一天计算,同样一半是阴,一半是阳。以每天的子、丑、寅、卯、辰、巳六个时辰,亦即深夜的十一时零分零秒至次日上午的十时五十九分六十秒是阳,而午、未、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亦即上午的十一时零分零秒至夜间的十时五十九分六十秒为阴,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科学。现代西方人研究中国针灸,也就以现代的科学来求证,证明它的道理,不能说它不科学。
我们中国的这个历是夏禹的历法,又叫夏历,又叫阴历,因以太阴——月亮为标准,每月十五,月亮从东方出来,一定是圆的,用这个标准,可以知道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测出农作的时间等等。我们中国人过年,还是喜欢过阴历年,而正月是寅月,十二地支,以“子”开始,而夏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节气有冬至、大雪。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一个是节,一个是气;大雪是节,冬至是气,这个时候是复卦。所谓复卦,我国古人即知道,地球的外面,是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围绕,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是借太阳的光反射而亮的,而且知道月亮半圆时,另一半是在黑影中,并不等到近世用仪器或太空人爬上去才知道的,而且知道各星球都有放射能量的功能,而地球一方面在吸收其他星球放射的功能,同时它本身也在放射其能,和其他星球的功能相互影响;这些理论在古书上都有记载,可知我国古人对宇宙的科学,非常了解。地球吸收太阳和宇宙的功能原是这样的:夏至一阴生以后,开始渐渐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说阳气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开始渐渐外放。古人并说阳气从地球放射到高空的时候,可到达九万六千多丈,这不能说我们的古人不科学。几千年前,他们就知道地球的放射功能,到太空的其他星球,有一个界限,也就是现代所称的游离电子层那个界限。地球到了冬天把阳能——现在可称作太阳的放射能吸到地心去。我们从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凉的,冬天的井水是温的,就是因为地下有阳气。所以我们中国人吃东西,也是依照宇宙的法则来的,冬天可以吃冰淇淋,吃大凉的东西也没有关系,因为胃的阳能内敛,夏天外面热得很,而阳能向外放射,里面是空的、是寒的,所以不吃冷的,因此中国人以前空腹不吃水果,饭后也不吃水果,一冷一热,慢慢易出毛病,现在却学西方了,饭后吃水果,反认为科学。
到了十一月,阳气重新生起来。中国人冬至进补,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时消化力特别强,补品吃进去,营养容易吸收,同地球的道理一样,所以冬至一阳生,是十一月开始,卦象是复卦“囗”,上面都是阴爻,代表寒冷,一阳生,从地底的功能发生来的。
古书上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阳是什么?它是说明地球的物理,这是其中之一。《易经》包括的学问太多了,如学医,先要把《易经》研究透,因为人体的内部也有一阳生,有些年纪大的,或者比较衰弱的,不必害怕,因为人随时有一阳生的现象,只要把握住这初生的一阳,适当调摄,就对健康有益。像有些人睡不着,好像是失眠,其实是体能消耗到要恢复以前,可能精神非常旺,不想睡,要注意,这不是阳气而是阴气,和地球物理一样,但过了这个阶段,非常想睡,会大睡,那就是一阳生的现象,这就是复卦。
节气与十二律吕
什么是“黄钟”?就是律吕。十二律昌是中国人的发明,我们研究音乐,常提到石、土、管、弦,其实这都是后来的。最早是管,吹奏的,弦就是丝,弹琴就是丝弦,所谓“丝竹管弦”。我们中国的音乐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声音比较细,这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社会,不像美国一开始就是工业社会,过群体生活。西方人运动也是大家一齐来,中国人的运动打拳,各人打各人的。音乐方面,中国人弹琴,是给自己听的。西方文化,由于群体社会,艺术表现是给别人欣赏的,不是自己欣赏的。其次音乐的发展也与中国不同,中国的音乐是不规则的,因其不规则,音乐艺术的境界就很高了,而西方的音乐是规律化的,表面上听起来很好,实际上真要讲究律吕还差得很。可是中国的音乐太深了,就更难使人欣赏了解。曾经有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弹了一辈子箜篌,有一次开演奏会,听众满堂,可是他只弹了一半,听众都走光了,只剩下一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