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山夜话 -邓拓1095-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纠正许多不正确 的姿势。下操场的同学也很注意练习各种姿势,互相督促,成绩显著。
  同样,在生产实习和参加实验的时候,大家也很认真听取老师傅和熟工人关于操作 规程的讲解,并且在机器旁边从事操作的过程中,很注意每个动作都保持正确的姿势, 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但是,当我们走到学生自习的教室和图书阅览室一看,情形却很不一样。在这些地 方,一部分同学往往表现得很随便,有的顶着阳光,有的背着光线,或者斜倚在书桌旁 边,或者蹲在阴暗的角落里,埋头在看书、做习题。还有的虽然坐着写东西,可是,偏 偏又把头侧向左边,搁在左臂上,斜着眼睛看右手的笔尖在练习本上移动。为什么他们 在这些地方,对于自己读书和写字等等,就完全不讲究姿势呢?
  我想劝告这些同学,要努力纠正不正确的读书姿势,讲究正确的读书姿势。事实早 已证明,有的同学因为马虎大意,缺乏正确的读书姿势,以致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严重 的不健康状态,如近视、驼背等等。如果许多青少年都戴上了眼镜,岂不令人惋惜?现 在只要努力纠正,他们之中除了极少数由于先天性的原因以外,一般是能够逐渐好转, 或者停止发展的。希望教师们、家长们,配合同学们自己,共同创造条件,形成风气, 促使每个青少年都具有正确的读书姿势。
  有的人说,姿势问题只是外表现象,与内在精神无关;我们有饱满的精神,努力钻 研学问,顾不上什么姿势问题。这种论调,似乎很有劲,精神可嘉,而实际上是非常有 害的。姿势问题在本质上说,恰恰是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试想一想,如果摆着东歪西 斜的凌乱散漫的种种姿势,这算得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明代薛岗的《天爵堂笔余》中有一则记载,可以说是谈论读书姿势问题的。他写道: “读书、作文俱要一副真精神。坐则神奋,卧则神驰,此常情也。然卧常可以作文,而 必不可以读书。曹操有欹案可卧读,杨盈川有卧读书架,二君不知何见。今之对书而睡 者当效之。”
  薛岗的意见照我们现在的观点看来,也应该承认他基本上是正确的。不管是读书或 者是写作,不拿出真精神就一定搞不好。坐着比较容易提起精神,这完全符合生理规律。 即便我们现在不一定都要强调象古人那样“正襟危坐”,但是,能够坐得端端正正,也 决无害处,只会有好处。而且坐的地方还必须注意光线,不要阳光直射,也不可背光。 如果能够做到“窗明几净”就更好了。
  至于躺着看书等等,固然不必绝对反对,可是的确不应该当做正确的姿势。对于一 般健康的人来说,如果认真阅读重要的书籍,最好不要躺着。所谓“卧常可以作文”也 只能是思索文章的若干要点,或者是病人口授文章的内容而已。三国时代的曹操和唐代 的杨炯,虽然都是有杰出才能的,特别是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盈川,在儿童时期就被 称为神童,这两人可能有独异于常人之处,但是他们卧读的例子也仍然不足为训。
  如今青年同学们读书的风气很盛,大家对于读书的姿势问题,就越来越需要引起足 够的重视。昨天刚好有几位青年同学座谈这个问题,因此,我愿意把这意见公布出来。
   
  燕山夜话(四集)  观点和材料
  这是讲在写文章的时候,怎样处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因为有的读者来信提出这个 问题,并且反映了不同的意见,所以要谈一谈。
  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也是虚和实的关系。近年来常听到说“要务虚”、“也要务实”、 “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等等。这里所说的虚,大体是指的理论、原则、思想、观 点方面的,而所谓实则大体是指的实际情况、具体材料方面的。
  据读者的反映,对于虚与实,即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在一些人中间曾经有不同的意 见。那些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种强调要重视观点,而比较不重视材料;另一种却 强调要重视材料,而比较不重视观点。持这两种意见的人,虽然也都承认观点和材料必 须统一,但是实际上往往各执一偏,统一不起来。
  的确,把观点和材料割裂了的现象,在目前并非少见,而是相当普遍的。读者反映: “有的文章只讲概念,讲观点,缺乏具体事实,既不能令人信服,也不能启发人的思考。” 这是一种情形。另外一种情形是:“资料堆砌,缺乏必要的分析,看起来杂乱无章,茫 然无头绪。”这两种现象反映了两种片面性。把这两面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我们 所希望看到的好文章。
  要结合得好,当然也不容易。有的人思想水平不低,就是没有掌握资料;也有的人 搜集一大堆资料,就是缺乏概括的能力,提不出什么观点。要取长补短,也不是一朝一 夕就能做到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该提倡有观点的提供观点、有材料的提供 材料,互相帮助,谁也不要看不起别人,不可沾染“文人相轻”的恶习。
  在这一方面,前人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教训。如明代的陆楫,在《蒹葭堂杂抄》中 说过一个故事:“成化、弘治间,刘文靖公健,丘文庄公浚,同朝,雅相敬爱。刘北人, 在内阁独秉大纲,不事博洽。丘南人,博极群书,为一时学士所宗。一日,刘对客论丘 曰:渠所学如一仓钱币,纵横充满,而不得贯以一绳。丘公闻之,语人曰:我固然矣; 刘公则有绳一条,而无钱可贯,独奈何哉?士林传以为雅谑。”
  刘健和丘浚这两人友谊并不差,这一段“雅谑”也还不能算做“文人相轻”的典型。 然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用了钱和绳的关系来做比喻,这一点对我们颇有启发。 我们常常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做一根红线,贯穿全文;他们当时也以一条绳和钱 币为比喻,这同我们现在的比喻一样,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这个比喻当然也有缺点。因为我们说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虚实结合,是要把观点和 材料融会消化而为一,这只有经过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才能成功,决不是生拉硬凑、加减 乘除就能成功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绳和钱之类的比喻则不够完善。
  不过,每一篇文章如果都有一根思想红线,把最重要的材料贯串起来,总是好的。 我们起码的要求应该如此。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慢慢锻炼,切勿要求过急,对于有偏 缺的人,无论他是偏重于观点而缺少材料,或是偏重于材料而缺少观点,都不应该加以 责备;只要他有一点进步就应该给以鼓励。如果有人互相提供观点和材料而合作得很好 的,更应该给以鼓励。
  古人合作写文章也有许多很成功的例子。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我们现在合作写文章才 是可能的。为什么古人就不可能做到呢?请看《晋书》卷四十三《乐广传》载:“(广) 累迁侍中、河南尹。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 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文不假岳之笔,岳 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眼前不是仍然存在吗?不过我们 现在合作的范围比古人要大得多,写作的内容更非古人所能比拟的了。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合作形式,远不止是一个人授意,另一人写作,更有集体研 究,一人执笔,或者一人拟稿,集体讨论修改等各种形式。这些合作的形式当然是古人 所不能设想的。但是无论任何一种合作的形式,都可以说是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即虚实 结合的一些形式。通过这些形式,逐渐锻炼和提高,一定就会出现新的更好的合作形式, 更完善地体现出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当然,虚实结合的最根本要求,是同时掌握观点和材料,既要了解实际情况,又要 随时研究理论原则问题,做到两方面如水乳之交融。这才算达到了我们的理想境界。
  
  燕山夜话(四集)  文章长短不拘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不了解是什么意思。文章的长短问题不是早有定论了吗? 为什么又要提起它?维道它还没有解决不成?是的。文章的长短问题从表面上看好象已 经解决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
  文章爱看短的,怕看长的,这是一般读者的呼声;近来许多作者写文章,力求短小, 适应读者的要求,这是应该受到普遍欢迎的一种好现象。由此看来,似乎文章短的总比 长的好,问题不是已经解决了吗?
  然而,有些读者来信说:“翻看近来报刊上发表的短文章,有一部分不能令人满意。 它们有的内容还不错,也有些新鲜的观点;但是,有的内容十分空洞,既无新材料,又 无新观点,看了毫无所得。这一些短文章,仅仅是比其他文章短一些,但是,不能认为 它们是好文章。”从读者的这种反映看来,仅仅要求文章写得短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或者说,还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本来,文章无论长短,关键是要看内容。如果内容很好,即便文章写得长,读者还 是愿意看的。如果没有什么内容,写得很长固然没人爱看,假使分开写几篇短文章,是 否有人愿意看呢?也不见得。因为内容空虚的文章,纵然作者费尽心机,化整为零,把 一大篇改成几小篇,表面看去,文章似乎很短,但在实际上不过是为短而短,内容仍旧 换汤不换药,而且篇数更多了,不仅骗不了读者,反而会更加引起读者的反感。
  晋代的陆云,寄给他哥哥陆机的信中写道:“有作文唯尚多。而家多猪羊之徒,作 蝉赋二千余言,隐士赋三千余言,既无藻伟体,都自不似事。文章实自不当多。”在这 封信里,陆云骂尽那些以多为胜的作者。他认为两三千字的文章已经是够长的了,而又 没有文彩,内容也空虚,简直不象一回事,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应该多写。
  大家知道,陆机和陆云兄弟二人,都是西晋的辞赋名作家,特别是陆机的声名更大。 当时另一个有名的辞赋作者,叫崔君苗。他见陆机的文章比他的更好,自愧不如陆机, 气得要把自己的笔砚都毁掉了。陆云在另一封信中写到:“君苗文,天才中亦少尔。…… 见兄文,辄云欲烧笔砚。”这证明,陆机的文章确实写得好,人们都爱读,而不厌其多。 甚至于在他的文章中,虽然有时存在一些缺点,也无伤大体。所以陆云又说:“兄文方当日多。但文实无贵于为多。多而如兄文者,人不餍其多也。屡视诸故时 文,皆有恨文体成尔。然新声故自难复过。九悲多好语,可耽咏,但小不韵耳;皆已行 天下,天下人归高如此,亦可不复更耳。兄作大赋必好,意精时故愿兄作数大文。”
  当时所谓大赋及其他大文章,大约只有两三千字左右,在我们现时看来,这又算得 什么长文章呢!我们目前常见的文章,动辄万言以上,有些作者还嫌字数少了,意思说 不清楚。可是,要等到他们把意思全都说清楚的时候,字数不知道还要增加多少!
  这里所说的长文章,当然不包括若干重大历史性的文献和经典著作在内。这些文献 和著作都总结了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一字一句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